经历40余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我国的防沙治沙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历史阶段,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全力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既需要在科学上的新认识,也需要在技术上的新突破,更需要在模式上的再创新。此次高端学术沙龙以沙漠锁边工程新模式探索为主题,围绕风沙智慧诊断与治沙智能决策、沙漠咸水利用与治沙新模式、生态光伏与高质量治沙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以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沙龙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技术创新和模式实践,采取“学术报告+圆桌会议+现场考察”的形式展开交流和研讨。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老中青科技工作者、林草科技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学术沙龙,探讨科学治沙技术创新热点问题,抢占干旱区防沙治沙技术创新的科技制高点,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
硼中子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 )是利用中子在肿瘤细胞内与硼原子核反应,产生放射性粒子杀灭癌细胞的先进治疗手段,涉及中子的产生,涉及硼药的研制、特别需要医学临床实验,国际上处于关键装置研制和初步的临床应用阶段,是很前沿的一项医学技术。
近年来,随着大算力、大数据和AI算法的快速发展,GPT-4、Sora和Gemin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以专用小模型训练为主的“手工作坊时代”迈入到以通用大模型预训练为主的“工业化时代”,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水岭。国内人工智能研究也热潮迭起,涌现出了DeepSeek、讯飞星火、紫东太初、阿里通义等诸多大模型。两个报告分析大模型的技术发展现状、能力涌现机理、幻觉和可解释性;介绍国内外算力的布局,国内算力发展的困难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分布式训练方法、模型结构设计和学习机制等技术情况,以及知识和检索增强大模型方法;探讨大模型在各个行业的落地范式和垂直应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讨论经典落地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最后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林草局会同住建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并全力推动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
塑料污染及其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和技术问题,塑料工业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学术界、工业界、以及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第一大国,需要从科学与技术发展角度,开拓我国塑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探讨目前降解塑料、塑料的回收循环利用、生物基塑料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技术壁垒、政策导向、发展前景,谋划未来塑料产业的重点研究方向。6月7日,“塑料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高端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举办。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业等2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20余人参加活动。本次沙龙聚焦塑料工业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技术发展角度,探讨了目前塑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生物基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技术壁垒、政策导向、发展前景,谋划未来塑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
地球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具有人类居住的行星,也是太阳系唯一具有活动板块构造的行星,同时也是已知的唯一具有大陆的行星。众多的唯一性揭示了地球可能具有与众不同的演化规律。从更现实的视野,人类在地球表面的生存离不开地球的适宜温度、液态的水、适合的大气,以及磁场的保护等,那么众多的宜居性条件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些宏大而又重要的问题,其答案并不显而易见,而是蕴含了科学界的无尽探索。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告将从宏观的行星演化视野,探讨地球及其宜居环境的形成过程。拟重点讨论的问题:地球从长时间尺度上是如何演化的?地球的宜居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绕月探测,嫦娥二号对月球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探测,为月球软着陆提供了依据,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并释放了玉兔号月球车,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创造了人类首次造访月球背面的记录,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样品采样返回,中国人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实现了九天揽月的梦想。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在探月工程中承担了有效载荷总体、部分有效载荷研制、国际载荷合作等任务,有效载荷是实现月球科学探测目标的关键设备,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学成果,为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对探月工程科学探测任务进行回顾,介绍各次任务的科学目标和探测成果,重点介绍嫦娥六号有效载荷及取得的最新成果。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开发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课题。温差发电作为一种利用温差效应直接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以其清洁、无噪音、无有害物质排放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温差发电是基于物质内部载流子扩散过程产生的热电动势:当材料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热运动加速的载流子会从高温端扩散到低温端,从而在两端形成电势差,这种温度梯度驱动的电荷分离过程是实现温差电转换的物理基础。主旨报告主要围绕“电的产生”、“温差发电”、“热电致冷”、“热电材料科学”四个板块展开。在“电的产生”板块,报告从火力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站等多种发电方式讲起,剖析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引导听众思考,除了磁场以外,是否有其它外场也能对物质内的电子产生类似的作用,随后报告追溯电磁感应的发现之旅,引出温差发电、热电致冷等概念。在“温差发电”板块,报告详细介绍热电效应的发现历史、热电效应原理,介绍了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第一台温差发电机背的故事,强调温差发电作为深空探测用的特种电源的不可替代性,对温差发电的优劣势作了客观对比,列举了温差发电在钢厂废热回收、汽车尾气废热回收方面的应用,展望体温发电、热功能皮肤、热电催化、热编程等基于温差发电的崭新应用前景。在“热电致冷”板块,报告介绍了热电致冷的原理,并用翔实的案例对比了其优劣势,枚举了热电致冷的广泛应用如芯片的热管理、通信光纤降温、特种作业清凉服、温度伪装与隐身、图像识别与加密防伪等。在“热电材料科学”板块,报告首先介绍了材料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热电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热电转换的效率决定于热电材料性能,热电材料的结构设计调控与新型热电材料探索成为热电转换领域的核心任务。报告指出如何实现电热协同输运是热电科学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对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结构调控来平衡热电优值ZT的策略。最后报告介绍了从材料到器件到应用的全链条研发路径,并指出材料设计、可控制备、原型器件、组件集成、应用系统五个环节体现出了热电应用“小领域-大交叉-长周期”的特点。报告还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热电材料研发中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和神经科学、心理学领域的核心课题。音乐,作为融合认知、情绪、社交与文化的复杂刺激,展现出延缓脑老化、提升心理健康的独特潜力。音乐不仅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增强神经连接,还可通过训练促进“储备与代偿”机制,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节奏作为音乐中的关键维度,近年来也成为干预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大脑的节律活动与节奏加工能力密切相关,节奏训练有助于塑造内在神经振荡,提升注意与预测能力。本次沙龙聚焦音乐与大脑的前沿研究,介绍其在延缓认知衰退、优化脑功能网络、提升情绪健康等方面的机制与应用前景,探讨音乐如何成为推动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科学工具与实践路径。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地球第三极”之称。高亢的地势,严寒的气候,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干扰日趋强烈的态势下,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面临着越发严重的威胁与破坏。我国数次多学科考察,对生态安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仍属空白。由成都山地所牵头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简称:《规划》)于2009年2月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并获155亿元的专项资金。 《规划》科学设计的三大类10项工程经过中期评估,均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规划》的全面实施,将促进西藏的历史性变革,在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和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