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于板块构造运动中短时间内的应力释放活动,涉及区域划分、构造类型,离不开区域划分而产生的点位远距离长期的相互关系,也离不开构造的具体的材料力学性能;还有天文运动和地震波传导的影响。《全球地震的区域划分、传导、周期性》(陈小华2024)对全球地震用统计的方法,根据16区域划分以及构造组合的特点进行分组、分月、分年对比。提出地震与16区域相关联,更与构造本身相关:单、薄、易折、扭曲的构造,其地震频率高、烈度大;厚重宽大的大陆、高原,其频率明显降低。《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3)认为:中国大陆以东经115°为中线,西部盆地有I.S.C型基础边框,还有厂、7、Λ特殊构造;东部盆地只有))形边框。认为边框是盆地构造主要受力部位,边框构造限制了盆地内部点位之间远距离的相互作用。《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頂撞运动》、《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頂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区域内南北或东西岛弧(山脉)构造,因为速率变化不同而产生頂撞运动,在頂撞点抬升、隆起,并且改变了岛弧(山脉)原有形态。经过上述对构造和地震的理解,下面将不同类型构造的地震进行划分,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一、单一的造山运动(岛弧、山脉)收缩型地震这类构造是点位之间远距离的收缩关系,是板块从水平状向褶皱状发展,属于构造的初期。其地震一般为高频率、低烈度。如浙江东部的沿海地区。二、单一的分裂型地震这类构造是
在太阳系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常遭到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岩石和矿物主要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磁单极子金属氢聚合的。显然,地壳是在小行星(环)的反复撞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之地壳是生物繁衍的必要条件。自从有生物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小行星(环)撞击之后,都会形成大冰期。大冰期形成的原因是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的大量纳米二氧化硅进入了高空,且不会分解,长期遮挡了阳光。在大冰期里少量幸运的生物会在温泉附近存活下来,直至大气层里的纳米二氧化硅沉降到地面,迎来间冰期。由于小行星(环)的周期性撞击,自前寒武纪晚期到新生代便出现了“小行星(环)撞击——大冰期——间冰期”的循环。(上图:山东省潍坊市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底部金属氢聚合的二氧化硅——陨坑玻璃)注:美国人于2017年在实验室里用高速流体获得了金属氢,中国科学院重复了该实验。
一、 摘要从角动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学原理、导流等自然规律与地球高速自转、内部大量物质升降等确证事实建立地球动力假说。提出分散、间歇升降,通过圈层环单向横移,路径交叉的分层热对流模型。地球内大量物质因散热等升降与地球高速自转在角动量守恒作用下造成圈层由外到内角速度增大。软流圈相对岩石圈总体向东运动,在板块边界和洋陆边界下单侧无回环,两侧无反向运动。软流圈上层受岩石圈下表面巨大突起阻挡形成导流。软流圈与岩石圈相对速度远高于板块相对速度。剥蚀、沉积和壅积产生径向剪力和弯矩可致板块褶皱和断裂。软流圈对板块拖曳力使板块相对运动。因地球物质的物化特性,提出的板块驱力作用方式和方向高效且大小有累积能力。二、 背景马宗晋指出合理的地球动力学说至少应满足: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1] 。至今无一假说满足三条基本要求。板块登陆、板块驱力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三、 基本概念1. 软流圈地幔流地幔环流:靠自身引力形成重力维系的高速旋转系统,缺乏外力矩作用,有大量物质径向升降时,会因角动量守恒向内层角速度大差异旋转进化。地球高速自转,因散热等大量物质升降,故形成由外到内圈层角速度增大差异旋转。如"圈层差异旋转示意图"
地球各圈层由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质对电荷束缚能力不同。地幔环流说中地球圈层差速旋转。地球内部高压状态下差速旋转的圈层界面摩擦生电。圈层界面摩擦分离的电荷向圈层内扩散,导致圈层带净电荷。圈层内净电荷随地球自转高速旋转,形成电流,产生磁场。各圈层产生的磁场叠加形成地磁场。地球圈层半径差有成百上千公里,因此只要单个圈层净电荷足够大,即使两个圈层总净电荷为零,叠加的磁场也会不为零。地磁场不是受控于地球总净电荷,而是电荷的分布。圈层内净电荷因摩擦缓慢分离积蓄,有时会因层间突然放电而快速部分中和,造成圈层磁场强度缓变与剧变。例如雷电、地震光等是层间急速放电中和现象。每个圈层净电荷种类是不变的,单个圈层磁场只有强弱变化,不会方向翻转。不同圈层磁场相对强弱变化影响多圈层叠加磁场强度,甚至方向,造成磁极翻转。圈层面起伏使圈层内电荷分布不均,造成地磁轴和自转轴不重合。圈层之间电荷分布的相对位置关系随圈层差异旋转改变,导致地磁非偶极子磁场和磁极漂移。 圈层间电荷分离靠圈层差速旋转摩擦。圈层差速旋转靠高速自转和热对流物质升降运动维持。星球冷却固化或旋转速度过低,圈层间电荷逐渐扩散中和,星球磁场减弱甚至消失。毛小平科学网博客《地磁场可能真与自转有关》提供了一个磁场相对强度H与行星的相对质量m和自转周期T近似公式,效果较好。文中提供的金星和月球相对磁场强度和模拟强度相对比差值较大。可能和
《青藏高原抬升的动力和历史演变》(陈小华2019)认为:西北--东南方向的收缩造山运动、不同时期形成的山脉组合、岛弧(山脉)东部纬度增量大于西部,三者结合后形成青藏高原;并且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如波斯湾--伊朗高原、红海亚丁湾--阿拉伯半岛、蒙古高原西部,都是相同机制下,不同经纬度的结果。《与长期地理极移相伴的痕迹》(陈小华2016)认为:东经115°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有:贝加尔湖、太行山、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脉、广东九连山、莲花山西端呈S型构造,均是从东侧反"C"型构造,移动到西侧后变形的结果,根本原因是长期地理极移方向延伸线为东经115°、西经65°历程约20°,历时至少2000万年。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端与中南半岛、横断山脉北部延伸部位顶撞,西北端与兴都库什山脉顶撞,促进了高原的抬升,导致岛弧(山脉)的变形。中国地质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经历多年艰苦探索,认为:青藏高原可以分为六大地块(由北向南):祁连山--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6个构造带,并且青藏高原仍在抬升,喜马拉雅地区比冈底斯地块形成迟一些。基于上述观点,对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进行比较,为了更加完善,扩大范围,增加新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东经115度以西的盆地。(附图表)说明:一、东经105°~115°之
2018年起中国相继投资4亿多开展“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地球动力学相关项目。这些项目已接近尾声,动力机制核心问题未解。热对流缺乏定向性,任何单纯基于冷/热驱动机制(经典热对流、地幔柱、板片负浮力等)都不可能合理解释特提斯陆块单向裂解与聚合现象。地球动力系统是联动的整体,割裂地管中窥豹唯象揣测必致顾此失彼。地幔环流说2.0基于软流圈相对岩石圈总体东向运动,上层受陆根、俯冲板片等阻挡导流,统一联动完美解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潘基亚大陆西部是大陆主体,中间是古特提斯洋,东部是有开口的陆块条,近似下图: 截自吴福元等《特提斯地球动力学》通常认为古特提斯洋是东侧有广阔开口的“<”型。(如动画)。广阔开口的错觉源于古陆位置复原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严重扭曲的滇缅马苏地块(含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形状难以复原,二是绝大部分沉没的西兰古陆被忽略。巽他岛弧系从东经九十度海岭位置逆时针扭曲到当前位置。西兰陆块西北部曾接未扭曲的滇缅马苏地块,西南部曾接澳洲大陆,三者连成一体,隔开古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那时西兰陆块尚未裂离和沉没,古特提斯正东的陆条并不纤弱。扭曲减小了陆块南北向距离,因此东侧开口比传统认识要小。古特提斯洋东侧开口不是正东方的广阔开口,而是东北的小开口。软流圈上层在潘吉亚大陆西遇
只有水体转移运动理论才能合理解释地球上存在着和发生过的自然现象,也才能准确预测地球上将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我在五个多月前用我的水体转移理论就合理地解释了去年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大面积海水倒灌事件并准确地预测出了2024年冬季北半球将出现的气象和地球上将会发生的地震及火山活动现象。1.可供查阅的我投稿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上的文章记录请看我在2024年11月13日和23日投稿《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对今年我国沿海地区遭遇大面积海水倒灌侵袭事件成因的深度解析》和《对今年广东多地出现海水倒灌事件成因的深度解析》两篇帖文所记作证:前篇中记“一般而言,地球上副高强的年份,极地高气团也较强,所以高温多雨的年份也必定伴随寒潮不断的暴雪气象。这是由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规律注定的,即地面向天空蒸发输送水汽物质越多,其会以聚合成云团物质通过降水的方式重新回到地面,这就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方式对空排放了什么,最终天空会以酸雨或黑雪的方式回报人类的原因所在,也是空气具有自洁原理的成因所在。所以今冬在北半球会出现极寒天气和暴雪气象,冬季会延长”;后篇中记“所以今明两年,地球上还会出现极端气象多发和地震或火山活动增多的自然现象,今冬会在北半球陆域(亚洲和北美洲)出现寒潮不断的暴雪和极寒气象,冬季会延长,今冬在我国境内北方会出现暴雪、南方会出现冻雨气象,明年的倒春寒会较多较重”。2.近五个月里地球上出现的自然现象报
靠自身引力维系的高速旋转系统,若缺少外力矩,且有大量物质径向移动,会因角动量守恒向内层角速度大差异旋转进化。把太阳系几大行星看作圈层,各行星公转即为圈层自转,无论角速度还是线速度都随公转半径减小而增大。地球高速自转;内热外冷,通过热对流散热,大量物质热对流径向运动,造成地球圈层由外到内角速度增大。刚性中间圈、塑性软流圈和刚性岩石圈由内到外分布。三个圈层分别以角速度ω1、ω2和ω3转动,ω1>ω2>ω3。理想情况下塑性软流圈内ω4>ω2>ω5。以岩石圈为参考,软流圈以角速度ω=ω2-ω3>0向东旋转,形成一个东向环形流,故称地幔环流说。 圈层差异旋转示意图软流圈底部受热上升物质卷入以岩石圈为参考的东向环流中,向下游移动,散热后降落,轨迹简化如图。若以中间圈为参考,则曲线是逆时针方向。曲线是理想化物质热对流运移轨迹,非集中、稳定和持续的大规模地幔流。此为物质分散、间歇升降,借助地球圈层环单向横移,路径交叉的分层
根据16区域划分法,板块运动有区域对称关系。但是伴随长期地理极移的还有磁极凹陷作用,产生北冰洋凹陷区和环南极大陆凹陷环;以及初始地理板块形态的不均匀、不对称、不一致。因此,现在看到的板块形态,是共同原理和机制下,不同区域、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合理的。一、全球板块运动共同点的基础1、长期地理极移事件是长期全球板块运动唯一能够依靠的、全球性、持久性的事件和理论依据的来源。当然,天文运动环境的变化则是更高时间、空间尺度事件。根据《与长期地理极移相伴的痕迹》(陈小华2016)的推测:地理北极从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凹陷区移动到现在的位置,约20度,历时至少2千万年。2、以长期地理极移为依据,进行16区域划分,存在01东经25°,02西经155°,极移延长线东经115°、西经65°,(对称关系)。由此基础上,通过点位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矢量),对点位远距离相互作用的影响,控制着板块运动。二、全球板块运动不同点的原因1、长期地理极移延长线东经115度、西经65°为中轴线,分东西两半球,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南美大陆南端的合恩角是南极凹陷环向北推进的边界。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凹陷区是初始地理北极所在地。2、磁极漂移。现在南磁极约在60°,北磁极约在80度。与磁极漂移相关联的是磁极凹陷作用。磁极凹陷作用限制了点位之间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控制的远距离关系。因此而言,点位远距离相互作用范围,东
只有水体转移运动理论才能合理解释地球上存在着和发生过的自然现象,也才能准确预测地球上将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我在五个多月前用我的水体转移理论就合理地解释了去年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大面积海水倒灌事件并准确地预测出了2024年冬季北半球将出现的气象和地球上将会发生的地震及火山活动现象。1.可供查阅的我投稿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上的文章记录 请看我在2024年11月13日和23日投稿《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对今年我国沿海地区遭遇大面积海水倒灌侵袭事件成因的深度解析》和《对今年广东多地出现海水倒灌事件成因的深度解析》两篇帖文所记作证:前篇中记“一般而言,地球上副高强的年份,极地高气团也较强,所以高温多雨的年份也必定伴随寒潮不断的暴雪气象。这是由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规律注定的,即地面向天空蒸发输送水汽物质越多,其会以聚合成云团物质通过降水的方式重新回到地面,这就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方式对空排放了什么,最终天空会以酸雨或黑雪的方式回报人类的原因所在,也是空气具有自洁原理的成因所在。所以今冬在北半球会出现极寒天气和暴雪气象,冬季会延长”;后篇中记“所以今明两年,地球上还会出现极端气象多发和地震或火山活动增多的自然现象,今冬会在北半球陆域(亚洲和北美洲)出现寒潮不断的暴雪和极寒气象,冬季会延长,今冬在我国境内北方会出现暴雪、南方会出现冻雨气象,明年的倒春寒会较多较重”。2.近五个月里地球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