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之初,在生存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开始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类期许的需求不可能同步,知识储备及其人的能力所限,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发展不可能回避和绕开的问题,意识到不可随心所欲地改造和征服(驯服)自然及其生物多样性,悟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绿色发展,协调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科学认知和技术的系统化以及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也尝试到了遵守自然特性及其法则,遵循发生发育规律,按照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协调平衡持续发展的甜头,感悟到生态文明之重要性。基于此,人类主动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环境中诸生命体及非生命的生态因子和谐共存,最终回归自然。这样的回归是建立在科学高度一致的综合认知,以及技术方法上兼顾各生态因子和谐共同生存、合舟共济的原则,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以生态文明、生态道德融入自然为特征的高级文明,实现自然万物“各得契合以生,各得其养以昌”。人类文明与食菌文化: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发展符合人类精神和物质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及其发明创造的总和。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又有创造和发展的总和,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准确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尤显必要。生长于广袤森林和草原的高等大型真菌,就是蕴藏在青山绿水中,而长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的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资源。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具备独特的生存机制和代谢产物,分布广、再生能力强等典型特征。真菌按繁殖方式不同及分类系统,可分为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接合菌和壶菌类等。真菌中的担子菌类和子囊菌类合称为高等真菌,其中裸眼可见的通常称为高等大型真菌。我国森林面积合计90.12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2.56%;是主产野生大型真菌的天然绿色车间。据此面积估算高等大型真菌的年产量约为5000万吨,而实际年利用量18.6~22万吨/年,仅占0.4%。全球真菌种类估算达380万种,其中有14万种是高等大型真菌,只有1.4万种是已知的。据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记载,截止2018年12月30日,我国真菌约有27 90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5门56纲192目585科3534属。已出版的60卷《中国真菌志》记载了8000多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绝大多数种具有菌根性的共生真菌仅限于与其共生的植物的分布区域。华中和华东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活动频繁、污染及环境栖息地受到影响和破坏,真菌种类相对较少。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有记载的高等大型真菌4800多种,其中云南有21科604属2753种,占全国的57.4%;可食用的高等
提要新的生成函数为节水灌溉提供方案:有限的水量如何灌溉最大面积的农田。把这个问题转换成,铺设一个水管网,有限水量在管网中的流过面积越大,水管网对应灌溉的农田面积也就越大。引言我国田间灌溉大多都属于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喷灌、微灌及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不足10%。(1)如何提高节水灌溉效率,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生成函数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分组的出水口在水管网上如何分布使可灌溉的面积最大。一 水管网农田管网一般采用树状管网,并以单个给水栓进行布置,水管网有n个小孔,一定水量从给水栓注入管网,又从小孔流出到管网之外。水在管网中流过的面积与管网小孔出水量和分组的小孔在管网上的分布有关。 农田灌溉中水的流域,可以用墨汁和水杯的关系来比喻。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水,水会变色,一杯水就是墨汁的流域。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生成函数来表示。农田滴灌(图片来自网络)1,分层水管网。设水道按照一分为二的方式构型,即以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管网以n至2n的方式组网,因此,虽然铺设的管网是多形状的,但管网构型是分层的。每一层管网的面积之和,等于最初的注入水量的面积(静态面积)。这意味着随着分层数的增加,水网分布越来越密。即有如下图示网络树单水源(用给水栓表示)的管网图示。图中的小点代表水管分支接口,每一个分枝接口上有出水孔,分枝上一个方向让水进入下一个枝管,另一个方向让水从小孔流出管网。在其他因不
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技术被应用到农学方面,例如:BT毒蛋白转基因抗虫棉等。目前很多抗虫技术都是基于杀死害虫或是抑制害虫消化功能来达到抗虫的目的。这类技术的确是优良技术,然而这种技术或许是有一定缺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相关抗性的害虫可能会被选择出来,通过长时间的繁育,最终产生了庞大的抗性种群。因此,我想谈一下我的粗浅猜想。我认为可以采取驱逐害虫的方法以达到抗虫的目的。如果自然界中存在某种植物或动物,其产生的信息分子对某种农业害虫具有震慑作用,那么或许可以获取该动/植物体内控制该类信息分子表达分泌的相关基因,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植物组织细胞内,最终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新的转基因植株。对该种转基因植株的预期:如果导入得当,相关信息分子基因可以完成表达和分泌,那么对应害虫在察觉到敌害或危险对手的信息分子后会采取相应的规避策略,而农作物也同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被侵袭。预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减少抗药种群的产生。如果分泌的是气态信息素,那么可以更好地避免害虫的啃咬,以达到不需破坏植物结构便可抗虫的目的。预期劣势:长期持续种植会导致某种农业害虫对相关信息素不敏感,该种植株驱虫功能失效。理所当然的是,害虫对真正的敌害可能也无法正常识别,但这或许没那么必要。劣势弥补:如果让驱害植株和灭害植株隔年交替种植,或许既可以减弱抗药性又可以削弱害虫的“抗驱性”。有这种想法的
根据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真菌既不属于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独立的一大类异养生物——即菌物(真菌)界。习惯上人们把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的大型真菌,民间称为“野生菌”或“野蘑菇”。大型真菌主要有三种生态类型,即腐生、寄生和共生,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云南野生菌市场调查数据为例,腐生真菌占10.2%,寄生菌 8.2%(其中虫生真菌2.4%,蚁巢生真菌 4.8%,竹生菌1%)和共生真菌占81.6%。共生菌是与植物具有菌根关系的真菌,大型真菌中的共生菌属于外生菌根真菌(EMMs)。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森林植被林相衰落破败的林中,发生在死的立、倒木和枯枝落叶或枯草、粪便等有机物上,腐生真菌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营腐生生活。如市场常见的如香菇、木耳、银耳、灵芝、凤尾菇、杏鲍菇等都属于腐生真菌。腐生真菌又可细分为草腐菌、木腐菌、粪生菌等。近些年来,基于林下栽培食用菌既可充分利用林地(包括天然次生林和人造林)空间,又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及生态绿色之需求,林下栽培食药用菌得到普遍应用推广;目前,业已成为特别风行的食用菌栽培模式。人工栽培食用菌的生态习性大都属于腐生性真菌,特别是木腐生性真菌中的绝大多数种都兼有寄生性,常见的如香菇、木耳、林芝、猴头菇、侧耳、金耳、裂褶菌、蜜环菌等。木腐性真菌在寄生阶段往往致使活的健康的森林树木发生木材腐朽病,最终导致树木死亡,若泛滥严重时
去年智慧火花网发布了小麦“干热风”危害范围及发生的可能性。(予警)一文,不幸的是予警成真。“干热风”如期而至。具体情况描述于下:1 、西平县气象数值;4月30日,最高温度30.7℃.最低温度16.9℃。5月1日,最高温度30.4℃.最低温度17.6℃。5月2日,最高温度37.9℃最低温度16、2℃。5月3日,最高温度39.8℃最低温度18.7℃。以上连续 四天,最高温度破坏了小麦的较高温度(8—28℃)尺度。特点:1、最早,提前到四月底。2、延续时间长。四天。3、猛烈。在5月2日出现37.9℃,3日出现39.8℃创记录高温天气。5月全月小麦无生机。由此产生的状况和以前大不相同;植株苦黄早,收割提前。(以前破坏的是较低温度而今是较高温度)在生育动态图的反映;西平小麦生育生态图2019-2020年度出穗是4月7日。灌浆时间22天。占常年灌浆时间58%。减产2—3成。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的干热风情况;①2018年发生在5月15号,历时三天...②2019年,发生在5月25号,灌浆结束,③2020年,发生在4月30号。灌浆历时22天。减产2——3成。就这三年的情况看;两年减产,一年丰收。丰收在于两个温度范围的统一,减产在于两个温度范围的破裂。(阴阳决离)发生时间,并不是循序推进,而是跳跃不居,没有规律可循。但有一点是可靠的;在中长期预报中去发现阴阳决离如:5月3日,温度是21——34度
小麦“干热风”危害范围及发生的可能性。(予警)鲁海泉写于2019年10月18日。去年智慧火花发表了“干热风”的实质及其在小麦生育动态图上表现一文。今年我又观察“干热风”的状况。并绘图如下。关于“干热风”的实质依上文不变。而对产量影响,却是相反。去年减产两成(以亩产千斤为基数);今年却是大丰收,亩产1200斤普遍,个别有1500斤。罕见。去年发生在5月15日,正是灌浆中后期。灌浆停止,当然减产。今年发生在5月25日,延续三天(与去年同)丰收。这是由于今年抽穗在4月14日,到5月25日,中间有41天灌浆时间。根据经验,灌浆时间一般是40天左右。这段时间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就是丰产原因。将这两年小麦丰歉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干热风”的危害程度,与发生的早晚有关。去年发生在5月15日,减产两成(亩产千斤为基数)若在5月10日,减产就可能是4—5成。也就是说发生时间越早,减产越严重。反之,减产越轻。如果发生在灌浆结束,则毫无影响。其次,不是普遍发生,而是有地域性。如予南可能性较大。第三,与持续长短有关。若持续时间短(半天)可能仅危害麦芒(黄)。若持续长(一天以上)可能死亡。(已看到的是三天。)第四,我查过遂平县气象历史资料,直到处暑都是阴阳决离。农谚:芒种三天青干自死。经验确定性正确无疑。鉴于今年天气情况:北极氷山融化速度加快。亚马孙雨林大部焚烧。法国高温创纪录。联合国气象组织称;今年热,明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其中稻作文明具有典型代表性。良诸古城遗址考古证明,当时中华先民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建立了发达的稻作经济,改变了之前先民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存模式,开创了五千年华夏文明。那么,野生稻是如何被先民驯化为栽培稻?这个驯化起源疑问,目前尚无定论。我认为:野生稻最初转变为人工播种稻,起源于野生稻作为饲料植物开始,最初收获的稻谷只是用于饲养家畜,最初开始阶段,野生稻成为先民食物的各种满足条件尚未成熟,人类和稻米共同经历漫长时期进化和发展,稻米逐渐被驯化,最终演变为人类百分之六十人口的主要食物,成为人类农业革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农耕文明之前,先民食物主要依靠渔猎采集为主,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先民捕获若干只野鸡或野鸭,或者是一窝小野鸡或小野鸭,出于好奇和探索 ,将其带回营地并饲养,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和验证,有计划有目标采集植物种子,其中包括野生稻种子,喂养野鸡野鸭等。此举开创了利用植物种子饲养家畜的起源方法。为了获得更多和稳定的家畜食物来源,先民需要采集更多的植物种子作为饲料,当采集的种子数量无法保障更多的家畜饲养时,聪明的先人开创性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种植植物,获取更多数量的种子饲料,有效解决供需关系,在此过程中,发现野生稻产量更高,更适合南方高温多水气候等一系列优点,于是将野生稻作为主要植物进行种植培养,经过长期漫长的改良栽培过程,野生稻逐渐被驯化,
小麦干热风是小麦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农谚有麦怕干热风,风过一场空。相当严重。所以建国后便有专门机构研究。我个人见到的版本是三个三。择要如下:一般为:14时气温高于30℃,田间相对湿度低于30%,风力≧3米/秒时,即为轻型干热风过程;;14时气温高于35℃,田间相对湿度低于25%,风力≧3米/秒时,即为重型干热风过程。分为轻型和重型。都以高温为内容,风力、湿度是辅力温度升高,.时间都限定1 4小时。危害最大应是灌浆初期,蜡熟期最轻。(是我的推测)。但是今年小麦切实遇到气象灾害。时至今日(2018年8月30日)。始终没有人对今年小麦丰欠作出说明。。再者,就是因为这些气象灾害不符合轻型标准,也不符合重型标准而无法确定犯难了。 由于我 习惯于物候观测,不时还要记一笔,冰山的融化,内蒙古旱象,台风扎堆,杏逢小年而果实大又早熟,洋槐、桐花早开,特别是小麦,4月25日齐穗,5月1日剥捡时,籽粒已达百分之七十(平常在5月1日时,商无法计重)。上述这些迹象,不由我不更加注意观察小麦生育状况。为什么呢?是因为动态图中个别识别指标与生育进程不符。如识别指标“9、当蓝线长于红线时,小麦就开始抽穗(前提是旗叶露尖)”近几年的观察,生育进程常常落后于相应的指标。这个道理在于:1、温度对于植物来说是外在的.温度受气象规律支配,变动性大。2、小麦在形成过程中对温度的需求是稳定的。内在的稳定性与外在的变动
郦森庆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312300 摘要: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系数作为一项养殖生产评价指标表已显现出了非常大的局限性,饲料元替代饲料系数作养殖生产性评价指标,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实践需要,将更好地更加直接的反映现代养殖业养殖技术的先进性、饲料质量的优劣、养殖效果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等等,真实明白实用,养殖户乐于接受,有利于促进同行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促进现代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 饲料元 饲料系数 替代 指标 现代养殖业 饲料工业 发展饲料系数,是养殖业术语,又称增肉系数、饵料系数,在畜禽养殖业中经常用饲料系数一词,水产养殖业中经常用饵料系数一词。是指养殖对象增加一单位重量所消耗饲料的重量,被用来衡量饲料的质量和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程度。具体计算方法为:饲料系数=饲料消耗量/增重量。饲料系数越低,说明该饲料质量越优,该饲料转化率越高,该饲料使用效果越好,它作为生产性评价指标一直被延用至今。在传统养殖业中,饲料系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饲料系数作为一项养殖生产评价指标已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局限性,有以偏盖全和误导之谦,不能真实反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