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于板块构造运动中短时间内的应力释放活动,涉及区域划分、构造类型,离不开区域划分而产生的点位远距离长期的相互关系,也离不开构造的具体的材料力学性能;还有天文运动和地震波传导的影响。《全球地震的区域划分、传导、周期性》(陈小华2024)对全球地震用统计的方法,根据16区域划分以及构造组合的特点进行分组、分月、分年对比。提出地震与16区域相关联,更与构造本身相关:单、薄、易折、扭曲的构造,其地震频率高、烈度大;厚重宽大的大陆、高原,其频率明显降低。《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3)认为:中国大陆以东经115°为中线,西部盆地有I.S.C型基础边框,还有厂、7、Λ特殊构造;东部盆地只有))形边框。认为边框是盆地构造主要受力部位,边框构造限制了盆地内部点位之间远距离的相互作用。《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頂撞运动》、《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頂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区域内南北或东西岛弧(山脉)构造,因为速率变化不同而产生頂撞运动,在頂撞点抬升、隆起,并且改变了岛弧(山脉)原有形态。经过上述对构造和地震的理解,下面将不同类型构造的地震进行划分,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一、单一的造山运动(岛弧、山脉)收缩型地震这类构造是点位之间远距离的收缩关系,是板块从水平状向褶皱状发展,属于构造的初期。其地震一般为高频率、低烈度。如浙江东部的沿海地区。二、单一的分裂型地震这类构造是
在太阳系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常遭到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岩石和矿物主要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磁单极子金属氢聚合的。显然,地壳是在小行星(环)的反复撞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之地壳是生物繁衍的必要条件。自从有生物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小行星(环)撞击之后,都会形成大冰期。大冰期形成的原因是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的大量纳米二氧化硅进入了高空,且不会分解,长期遮挡了阳光。在大冰期里少量幸运的生物会在温泉附近存活下来,直至大气层里的纳米二氧化硅沉降到地面,迎来间冰期。由于小行星(环)的周期性撞击,自前寒武纪晚期到新生代便出现了“小行星(环)撞击——大冰期——间冰期”的循环。(上图:山东省潍坊市盖公山白垩纪陨石坑中央锥底部金属氢聚合的二氧化硅——陨坑玻璃)注:美国人于2017年在实验室里用高速流体获得了金属氢,中国科学院重复了该实验。
一、 摘要从角动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学原理、导流等自然规律与地球高速自转、内部大量物质升降等确证事实建立地球动力假说。提出分散、间歇升降,通过圈层环单向横移,路径交叉的分层热对流模型。地球内大量物质因散热等升降与地球高速自转在角动量守恒作用下造成圈层由外到内角速度增大。软流圈相对岩石圈总体向东运动,在板块边界和洋陆边界下单侧无回环,两侧无反向运动。软流圈上层受岩石圈下表面巨大突起阻挡形成导流。软流圈与岩石圈相对速度远高于板块相对速度。剥蚀、沉积和壅积产生径向剪力和弯矩可致板块褶皱和断裂。软流圈对板块拖曳力使板块相对运动。因地球物质的物化特性,提出的板块驱力作用方式和方向高效且大小有累积能力。二、 背景马宗晋指出合理的地球动力学说至少应满足: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1] 。至今无一假说满足三条基本要求。板块登陆、板块驱力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三、 基本概念1. 软流圈地幔流地幔环流:靠自身引力形成重力维系的高速旋转系统,缺乏外力矩作用,有大量物质径向升降时,会因角动量守恒向内层角速度大差异旋转进化。地球高速自转,因散热等大量物质升降,故形成由外到内圈层角速度增大差异旋转。如"圈层差异旋转示意图"
一、土地资源矿区土壤共分褐土、潮土两个土类,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潮土三个亚类、五个土属、十六个土种。全区总面积7029.42公顷(105441.23 亩)。其中农用地4609.93 公顷(69148.95 亩),占土地总面积65.58%;建设用地2388.60 公顷(35829.02 亩),占土地总面积33.98%;未利用地30.88 公顷(463.27亩),占土地总面积0.44%。年末全区拥有耕地1248.90 公顷(18733.56 亩),占农用地27.09%,占土地总面积17.77%。二、矿产资源境内有列入国家和省矿产储量表的主焦煤、石灰岩、白云石、耐火黏土、陶土、铝矾土、石英石、硫铁矿等多种资源。石灰岩矿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贾庄镇、凤山镇南部等地,大部分可作为建筑石料,贾庄镇石灰岩为奥陶系灰岩品质较好,可作为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1154.97万吨,其中水泥用灰岩矿965.29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矿189.68万吨。现有水泥用石灰岩矿和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山8家,闭坑7家,在生产1家。三、煤炭矿区境内煤炭开采始于明代,历经清朝和德日伪殖民地时代的掠夺性开采。新中国成立,井陉煤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上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快速恢复增长期,工业对煤炭需求旺盛,促进了煤矿业的发展壮大。在短短的10年内,井陉矿务局相继建成了1矿至5矿5家国有煤矿,探明可采储量1.65亿万
思维定势:目的要解释构造现象,要从局部构造现象着手。构造现象是动力和物质运移结果。从构造现象逆向揣测动力和物质运移,导致本末倒置,削足适履。从局部开始,导致割裂整体联动的系统,顾此失彼。思维定势:须参考并能够合理解释板块绝对运动图。板块绝对运动通常指相对中间圈的相对运动。地表尚未找到任何可靠与中间圈相对静止参考物。板块绝对运动参考模型零点误差处于失控状态。大多数板块绝对运动参考模型实质是相对运动模型武断地平移变形。思维定势: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受力方向决定加速度方向,不决定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在惯性系内选择不同参照物可轻易改变速度和运动方向;受力方向取决于惯性系,不取决于参照物,不易改变。思维定势:非守恒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速度和受力方向须相反。非守恒型边界是相对运动现象。板块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要区分。绝对速度同向运动的两板块,前后板块速率不同也可造成汇聚或离散。思维定势:热能和动能需要二选一。热能和动能各自总量都满足板块运动所需。然而热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无法彻底割裂。主流地幔对流说、地幔柱说、俯冲板片负浮力说单纯基于冷热驱动,存在三大问题:1、无法解释巨型构造的经纬相关性、大陆东西非对称性、地球南北非对称性;2、集中升降破坏地球圈层结构;3、驱动能量无法持续横向集中。思维定势:热对流路径为简单环。热对流本质是通过物质运移转移热量,须满足物质移离和补充,并未限定路径形式。热传导和
摘要:新老地壳叠加,四大洲的大陆是一个连在一起的整体,由于受到爆发区产生的能量聚集内容力作用,从而使各地区坚硬的地壳产生破裂,裂缝越来越宽……,原始整体大陆以分成四大块,从海底地壳凸起的中脊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宽。关键词:连在一起 内容力 越来越宽 中脊地球上有山川和平原与海洋,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地球形成时说起,现在天文学家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应当不是太阳系唯一的形成假说方案),太阳系形成后,地球也就形成了(大约在45亿年前),形成后的地球经过六至七亿年的演化在距今38亿年前,地球表面由红热的熔岩状态却步冷固,形成了坚硬的耐火岩(1)地壳层,由于在地球上有三个爆发点,分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而三大洋爆发点接近表面的顺序为太平洋、太西洋、印度洋,这三点爆发物质冷却后结存的物质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当整个地球被耐火岩复盖百分之七十时,地壳表面上的空 气的温度就迅速下降,这时各种气体原子物质, 冷却形成的大气层,温度开始大复度下降,在地球自身引力和九十个以上大气压的作用下,各种原子迅速地由离子体结合成分子体和有机分子体与水分子,而大量的水分子在天空中形成鸟云立刻倾盆大雨(每小时201.9毫米)以上, 通过计算得
地球各圈层由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质对电荷束缚能力不同。地幔环流说中地球圈层差速旋转。地球内部高压状态下差速旋转的圈层界面摩擦生电。圈层界面摩擦分离的电荷向圈层内扩散,导致圈层带净电荷。圈层内净电荷随地球自转高速旋转,形成电流,产生磁场。各圈层产生的磁场叠加形成地磁场。地球圈层半径差有成百上千公里,因此只要单个圈层净电荷足够大,即使两个圈层总净电荷为零,叠加的磁场也会不为零。地磁场不是受控于地球总净电荷,而是电荷的分布。圈层内净电荷因摩擦缓慢分离积蓄,有时会因层间突然放电而快速部分中和,造成圈层磁场强度缓变与剧变。例如雷电、地震光等是层间急速放电中和现象。每个圈层净电荷种类是不变的,单个圈层磁场只有强弱变化,不会方向翻转。不同圈层磁场相对强弱变化影响多圈层叠加磁场强度,甚至方向,造成磁极翻转。圈层面起伏使圈层内电荷分布不均,造成地磁轴和自转轴不重合。圈层之间电荷分布的相对位置关系随圈层差异旋转改变,导致地磁非偶极子磁场和磁极漂移。 圈层间电荷分离靠圈层差速旋转摩擦。圈层差速旋转靠高速自转和热对流物质升降运动维持。星球冷却固化或旋转速度过低,圈层间电荷逐渐扩散中和,星球磁场减弱甚至消失。毛小平科学网博客《地磁场可能真与自转有关》提供了一个磁场相对强度H与行星的相对质量m和自转周期T近似公式,效果较好。文中提供的金星和月球相对磁场强度和模拟强度相对比差值较大。可能和
气象灾害是个世界难题,人类的科技水平虽进展神速,但面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旱涝损失却束手无策,天气预报的科技手段只解决了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问题,但未解决气家灾害的预防问题,所以人类虽有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手段,但仍避免不了遭受气象灾害的巨大损失。人类目前对气象灾害采取的纯属被动应对之举,而非对它进行主动治理之策,所以气象灾害年年预防年年发生,造成社会财富积累的损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却越来越大,这说明人类在应对气象灾害的思路上出了问题,所以必须创新思路才能找到根治气象灾害的有效办法!我认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是由于降雨在地面地势低洼处汇集成径流能量造就的,人们居住的城市大多建设在河谷低洼地带上,因此产生内涝损失情况不可避免,只要减少地面径流能量就能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失度;极端天气的深层次成因是全球暖化使陆域干化造成的陆海温差增大效应所致,陆域干化是陆域冰川融化加快造成水体从陆域向海洋流失过多以及陆域涵养水体能力削弱所致,典型表现在陆域冰川数量减少、河流断流现象增多上。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问题必须通过自然水系法工程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其它任何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只有自然水系法工程既可以将降雨水体截留在陆域各处削弱对地势低洼处的径流能量冲击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可以用蓄积雨水增加陆域的地面湿度,从而减少陆海温差增大效应的出现,达到减少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目的。自然水系法,就是因地制
《青藏高原抬升的动力和历史演变》(陈小华2019)认为:西北--东南方向的收缩造山运动、不同时期形成的山脉组合、岛弧(山脉)东部纬度增量大于西部,三者结合后形成青藏高原;并且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如波斯湾--伊朗高原、红海亚丁湾--阿拉伯半岛、蒙古高原西部,都是相同机制下,不同经纬度的结果。《与长期地理极移相伴的痕迹》(陈小华2016)认为:东经115°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有:贝加尔湖、太行山、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脉、广东九连山、莲花山西端呈S型构造,均是从东侧反"C"型构造,移动到西侧后变形的结果,根本原因是长期地理极移方向延伸线为东经115°、西经65°历程约20°,历时至少2000万年。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端与中南半岛、横断山脉北部延伸部位顶撞,西北端与兴都库什山脉顶撞,促进了高原的抬升,导致岛弧(山脉)的变形。中国地质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经历多年艰苦探索,认为:青藏高原可以分为六大地块(由北向南):祁连山--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6个构造带,并且青藏高原仍在抬升,喜马拉雅地区比冈底斯地块形成迟一些。基于上述观点,对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进行比较,为了更加完善,扩大范围,增加新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东、东经115度以西的盆地。(附图表)说明:一、东经105°~115°之
2018年起中国相继投资4亿多开展“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和“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等地球动力学相关项目。这些项目已接近尾声,动力机制核心问题未解。热对流缺乏定向性,任何单纯基于冷/热驱动机制(经典热对流、地幔柱、板片负浮力等)都不可能合理解释特提斯陆块单向裂解与聚合现象。地球动力系统是联动的整体,割裂地管中窥豹唯象揣测必致顾此失彼。地幔环流说2.0基于软流圈相对岩石圈总体东向运动,上层受陆根、俯冲板片等阻挡导流,统一联动完美解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潘基亚大陆西部是大陆主体,中间是古特提斯洋,东部是有开口的陆块条,近似下图: 截自吴福元等《特提斯地球动力学》通常认为古特提斯洋是东侧有广阔开口的“<”型。(如动画)。广阔开口的错觉源于古陆位置复原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严重扭曲的滇缅马苏地块(含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形状难以复原,二是绝大部分沉没的西兰古陆被忽略。巽他岛弧系从东经九十度海岭位置逆时针扭曲到当前位置。西兰陆块西北部曾接未扭曲的滇缅马苏地块,西南部曾接澳洲大陆,三者连成一体,隔开古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那时西兰陆块尚未裂离和沉没,古特提斯正东的陆条并不纤弱。扭曲减小了陆块南北向距离,因此东侧开口比传统认识要小。古特提斯洋东侧开口不是正东方的广阔开口,而是东北的小开口。软流圈上层在潘吉亚大陆西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