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当时28岁的王晓东博士毕业时,很多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但王晓东放弃了这些在外人看来非常宝贵的机会,选择留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2年后,王晓东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奖章。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在高科技领域攻坚克难 回忆硕博连读的五年,王晓东说,自己有四年的时间是在导师张涛所在的肼分解催化剂组里学习,他跟随导师和前辈们度过了很多艰辛探索的日日夜夜。 “老师们谦逊质朴、脚踏实地、为祖国强盛而默默奉献的品格和境界,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这也是我选择留下来的原因。”王晓东说。 大连化物所是国内专业从事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用肼分解系列催化技术研究的单位。 据了解,这项技术是飞行器之“舵”,是实现空间精确控制的关键技术,事关国家航天航空核心技术能力,国外均处于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必须自主开发,建立我国独立的、不受制于人的技术体系。 2001年,王晓东被聘为肼分解催化剂组副组长。面对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王晓东和全组人员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几年时间即有多项成果在我国航天航空重要工程中获得应用。 近年来,“姿态控制”一词频频见诸报端。然而,其技术
“说实话,获得这个荣誉我有些意外。能够获奖,更多的是团队奋斗的结果。”7日下午,刚刚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青年学者李学龙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说。 36岁的李学龙是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3年前他放弃了英国伦敦大学的终身教职,选择回国投身科研事业,虽然年轻,却已是在国际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中国学者之一,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学者之一。在国际上,他较早研究视觉信息的张量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关领域得以成功应用。时至今日,李学龙的同事仍清楚地记得,这名“海归”初次“亮相”西安光机所,就显得与众不同。2009年5月18日,背着双肩包的李学龙悄无声息地找到所里的人事部门“毛遂自荐”,用他的话说,当时是“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而这与近年来许多科研单位引进高水平人才时“轰轰烈烈”的情形截然不同。简单攀谈后,李学龙与光机所“一拍即合”,自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事实上,回国之举,李学龙经过了深思熟虑。“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海归’,我的学位全是在国内取得的。”26岁从中科大博士毕业后,李学龙获得了英国一所大学的教职,便远赴英国任教。4年后,他获得了终身教职。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镶了金边”的工作,然而李学龙却并不甘心。“人生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国内有更好的发展舞台。”他说
在媒体印象中,胡伟武这位被冠以“龙芯之父”之称的青年科学家有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气质,身上散发着强烈的民族情结与理想主义色彩。他的衣服上总少不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被翻得已经十分破旧的毛主席语录,他的话语中夹带大量“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短句,带有浓烈的革命气息。2012年末,记者在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团队大本营里见到胡伟武本人时,这些附着在他身上的符号忽然鲜活了起来。在以玻璃幕墙与轻钢结构为设计风格的计算所大楼里,位于8层的龙芯大本营很容易让来访者产生轻微的“穿越感”。大本营里,巨大的毛主席半身塑像矗立其间,对称悬挂在毛泽东塑像两边的是国旗与党旗,墙上写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龙芯课题”的漆红大字,标语下方那巨大而通透的办公室里,几乎只听得见电脑运行的声音。“狗剩1号”“他的民族情结非常强烈,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龙芯老将、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福新说。这是领导、同事和学生们对胡伟武的集体印象,他们都知道,胡伟武崇拜毛泽东,一言一行,发自内心。在胡伟武看来,毛泽东带领工农靠几杆枪打天下,翻身得解放,实在是“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大胜利”。胡伟武身上也有这种信念,他满怀民族复兴之抱负。在他看来,造龙芯就是他的天赋使命,是他唯一的目标。“我刚进所里的时候,胡伟武可以说是个翩翩美少年,有君子之风。但是,这几年压力非常大,研发、管理、教育……耗去了他的青春,现在苍老了一
多少年来,王秀杰一直扮演着一个“特例”的角色。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每年仅在全球范围内招收15至20名研究生,在她之前,这所学校从未在中国高校直接招收研究生读博,王秀杰却成为一个“特例”。录取通知单上,美国人写道——恭喜你成为本校从中国大陆招收的第一个学生。 海外读博归来,她又成为一个“特例”——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曾因27岁获得博导头衔而饱受学术圈内、圈外的各种争议,多家平面媒体报道过她,电视台知名栏目采访过她,知名网络评论家质疑过她。 如今,回国7年,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她续写着自己的“特例”传奇——30岁时成为生物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 媒体报道、公众评说,大多着眼于她头顶上那个耀眼的光环——前沿的科技成果、傲人的求学经历,《自然》、《遗传与发育》、《生物化学》杂志,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洛克菲勒大学、中国科学院……一连串看似冰冷的“卓绝战绩”背后,支撑她的,是一股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特例”气质。 跨国公司在招聘新人时往往会强调这样一条—
“一见钟情”历来是浪漫的题材,从哈尔滨走出的年轻科学家周琪也曾“一见钟情”,不过他钟情的不是美女,而是克隆鼠。周琪用体细胞克隆小鼠“小小”向世界证明,除了胚胎干细胞,科学家还可以剥开生命第二颗“全能种子”。 今年2月6日,CCTV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揭晓,周琪与另外九位科技前沿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共同获此殊荣。时隔数周,3月9日科技部评选出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周琪与同事共同完成的“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的工作再次入选。 本报始终关注、见证和记录着这位科学家的足迹——从他在东北农业大学求学时创造克隆兔,到他在巴黎创造克隆小鼠“哈尔滨”,再到他创造克隆牛“奥运2008”,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步创新,都被纳入本报视野。我们关注他,缘于他的科研成果可能改变人类未来。 大男孩 竟是知名科学家 近日,本报记者在哈尔滨独家对话43岁的周琪。 比约定时间提前很多,周琪就等待在东北农大生命科学院,并走到门外迎接记者。眼前这个1.85米高的帅哥,身姿挺拔,穿着黑色运动帽衫、黑色条绒裤、黑色休闲皮鞋,戴一副金
除了“物联网”和“云计算”,IT业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大数据。如今,大数据甚至引起了工商界和金融界的高度关注,人们认为大数据将为数据应用和决策支持提供有效帮助,成为物联网和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 这里我们先弄清楚几个概念,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可以在关系数据库中找到,多年来一直主导着IT应用;半结构化数据包括电子邮件、文字处理文件以及大量发布在网络上的新闻等,以内容为基础,这也是谷歌和百度存在的理由;而非结构化数据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之中。伴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新技术不断产生,有报告称,超过85%的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 很多人相信这些庞大的异构数据中蕴含着巨大财富——企业如果能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知识并与业务融合,决策的依据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在科学、体育、广告和公共卫生等其他领域中,也有着向数据驱动型的发现和决策方式转变的趋势。 大数据的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一些大型IT公司,如谷歌、亚马逊、中国移动、阿里巴巴等,他们需要以更加优化的方式存储和分析数据。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健康医疗、地理空间遥感和数字媒体等行业的大数据需求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聚会时,很多人会充满疑惑的问我,基因是什么?研究基因能治病吗?基因组所是做什么的?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耐心和他多聊几句,为他简略地介绍一下基因知识、研究基因的意义以及基因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啊,人家动物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是研究对象;植物所,满山遍野的树木花丛都是研究对象;数学所、化学所都是那么直接明了,只有基因这个本来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名词,却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充满好奇与遐想。 这种感受在我们曾参加及组织过的每一次科普活动中也都遇到过,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科学研究未知的世界,人们的兴趣已经越来越浓郁,特别是我们每一次都告诉大家,基因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决定着性格、爱好,决定着生老病死,基因是与每一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的联在一起。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有着一种探询的期盼,想弄懂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基因有那么神奇吗? 我们一直在努力用基因组所的科学背景、专业知识的优势,来搭建一个平台,用我们最通俗、朴实的语言,全方位、多视角的把基因介绍给大家,在基因已经走入我们生活当中的时候,这个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我们开办这个栏目的初衷,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奥秘,展示一个透明而又神奇的基因世界。 基因这个词本是舶来品,源于英文Gene的音译,也是意译。它的本意
几年前我去美国迈阿密大学研修,指导老师Ted Fleming教授正在撰写一本传记性专著—《热带蝙蝠人》,讲述他作为热带生物学家的故事。40年前,他怀着对热带雨林动植物的极大好奇,只身去了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开始了充满神奇的科学研究生涯。在欧洲和北美,类似于Fleming教授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许多世界知名的热带生物学家本身并非出生于热带,但是他们有共同点,就是孩提时代就对热带纷繁的动植物很着迷。 在中国,提起热带雨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遥远的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另外,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很大的形势下,热带生物学似乎不太被学生们看好,专注并愿意献身热带生物学研究的年轻学子更是寥寥无几。这和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其实在中国,也不乏具有浪漫色彩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始人蔡希陶先生即是其中之一。50年前,蔡希陶先生和他的追随者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创建了第一个国立热带植物园。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揭开这片热带森林中的科学奥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热带森林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奇的热带雨林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在我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就保存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学术界还普遍不认同中国有热带雨林分布,英国著名的热带雨林专家T. C. Whit
英勇救灾显身手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全院上下紧急行动起来,纷纷组织队伍,整理装备,随时准备奔赴抗震救灾前线。我们很快就意识到震区电力交通中断,地面通信中断,大批城镇成为了“信息孤岛”,震区急需与外界建立救命的信息通道,我们研制的宽带无线通讯系统应当可以发挥作用,这是我所在的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系统所”)和上海翰讯公司联合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和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等单位正在开发第四代无线通讯技术,已经进入试验网示范和芯片开发阶段。在确认我们研制的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后,13日晚即电话向中国科学院主动请缨,希望能派宽带无线应急通信救援分队支援灾区。14日早,我们一边召开紧急办公会,一边联合并代表声学所、计算所书面向中国科学院院部上报救援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采购相关器材,组织科技人员准备支援灾区的装备,整装待发。经中国科学院院部及上海市政府等上级单位协调,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邀请,按照统一部署,5月16日,上海微系统所分队15人由瀚讯公司总经理卜智勇研究员率领带80箱设备赶赴北川,到达后连夜开始架设通讯基站。。5月17日,声学所、计算所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来讲物联网规模要做肯定会到万亿级,我们想整体来看无论如何要到十三五后期才能到万亿级。现在我们的应用还是非常窄,现在中国物联网应用市场更多的是说安防是最大的一块,电力、交通有一点,其他的从物流、医疗包括手机支付这些东西份额还是不大的,理论上来讲这块东西应该越做越大,整个比例会变化。从应有引领产业发展来讲,在现有市场还规模不大的应用领域恰恰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我非常赞同刘院士提的观点,要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是应用巨大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说是未来物联网的市场空间,无论是健康医疗还是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等等。那么传统的我们叫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智能工业、智能农业这一块也应该有一个大的增长空间,这是一个预期。 从发展趋势上来讲,整体从物联网产业链概念上来讲,基本上涵盖了现有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各个领域,那么它的扩展无非是向传感、感知这一层,向智能化运用扩展,但是毕竟是未来的概念,要集成到现有的信息技术到更高阶段。我们说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提升有几个趋势一定会出现:第一个是规模化,随着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的不断推进,现在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电信、通讯一系列大企业在进入,大量创新企业在进入这个领域。第二个是协同化的发展,因为现在还在看市场在哪,往往一个物联网的应用、一个市场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随着产业和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