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目的要解释构造现象,要从局部构造现象着手。
构造现象是动力和物质运移结果。从构造现象逆向揣测动力和物质运移,导致本末倒置,削足适履。从局部开始,导致割裂整体联动的系统,顾此失彼。
思维定势:须参考并能够合理解释板块绝对运动图。
板块绝对运动通常指相对中间圈的相对运动。地表尚未找到任何可靠与中间圈相对静止参考物。板块绝对运动参考模型零点误差处于失控状态。大多数板块绝对运动参考模型实质是相对运动模型武断地平移变形。
思维定势: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
受力方向决定加速度方向,不决定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在惯性系内选择不同参照物可轻易改变速度和运动方向;受力方向取决于惯性系,不取决于参照物,不易改变。
思维定势:非守恒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速度和受力方向须相反。
非守恒型边界是相对运动现象。板块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要区分。绝对速度同向运动的两板块,前后板块速率不同也可造成汇聚或离散。
思维定势:热能和动能需要二选一。
热能和动能各自总量都满足板块运动所需。然而热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无法彻底割裂。主流地幔对流说、地幔柱说、俯冲板片负浮力说单纯基于冷热驱动,存在三大问题:1、无法解释巨型构造的经纬相关性、大陆东西非对称性、地球南北非对称性;2、集中升降破坏地球圈层结构;3、驱动能量无法持续横向集中。
思维定势:热对流路径为简单环。
热对流本质是通过物质运移转移热量,须满足物质移离和补充,并未限定路径形式。热传导和热辐射效率达不到地球散热效率,理论上热对流必然存在。火山等实证对流存在。
心理暗示:地幔对流说示意图表明洋中脊和俯冲带有一一对应关系,洋中脊在大洋中间。
洋脊和俯冲带在地表分布的空间上、主导威尔逊旋回阶段的时间上都没有明显对应关系。地幔对流说示意图以太平洋为参考,太平洋中脊不在中央,而是严重偏东。
心理暗示:洋壳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说和地幔对流说表明洋壳磁条有良好的关于大洋中脊对称性;地球表面积基本稳定,洋板的洋脊和俯冲两侧增生和消亡等速。
“化石洋脊”或古洋脊多处分布;成序列的磁条带之间及成组转换断层之间走向的不连续现象普遍存在;新洋脊与古洋脊之间以及不同走向的新洋脊之间存在穿插或楔入等多种接触关系[1]。洋板两侧的洋脊增生和俯冲消减速率缺乏等速关系:西北太平洋高速俯冲,东北太平洋洋脊衰退几乎停止增生;大西洋和环南极洲有洋脊缺少俯冲。大洋中脊和俯冲带不构成等速传动带两端。地表面积相对稳定主要通过跨洋增生与消减完成,纬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脊增生主要通过太平洋的俯冲消减抵消。
参考资料:
[1]、马宗晋,李存梯.全球洋底增生构造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 1998(0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