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科学认知与大型真菌自然农林产业
投稿人:刘培贵 投稿时间:2023.09.07 10:53 访问量:

背景: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之初,在生存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开始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类期许的需求不可能同步,知识储备及其人的能力所限,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发展不可能回避和绕开的问题,意识到不可随心所欲地改造和征服(驯服)自然及其生物多样性,悟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绿色发展,协调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随着科学认知和技术的系统化以及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也尝试到了遵守自然特性及其法则,遵循发生发育规律,按照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协调平衡持续发展的甜头,感悟到生态文明之重要性。基于此,人类主动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环境中诸生命体及非生命的生态因子和谐共存,最终回归自然。这样的回归是建立在科学高度一致的综合认知,以及技术方法上兼顾各生态因子和谐共同生存、合舟共济的原则,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以生态文明、生态道德融入自然为特征的高级文明,实现自然万物“各得契合以生,各得其养以昌”。

人类文明与食菌文化: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发展符合人类精神和物质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及其发明创造的总和。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又有创造和发展的总和,它涵盖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文明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衡量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以科学认知自然及其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和非生命世界)之特性和演化规律为标志,人类一切行为活动应遵循和默守顺应这些自然特性及其规律之要求,与自然和谐融合,才可以获得丰富多样,实现持续发展,满足人类生命所需。

没有文化的科技不可能得到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没有科技的文化缺乏基本事实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理论和公共认知支撑,缺乏“血浆”之营养和“骨质”之构架,行不稳,走不远,甚或沦为歪理邪说或为迷信。自觉的道德法则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文化之底蕴,使得人文道德和文化禀赋了科学内涵及顺应自然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经过长期的演化,人类机体演化变得与自然相适应,自然而然地顺应了自然环境及其节律,当我们处在自然中会有一种舒适感袭来,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放松,这就是人们向往自然环境的明证。人类文明史是随着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融入史。

在自然界中,民间俗称的野生菌(野蘑菇),即是在科学上称之为高等大型真菌,如影随形地伴随文明形成和文化发展。从无视、忽视、有或无意间尝试到主动认识,获得裨益,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习惯。从盲目乱采滥挖到有序科学利用,从漫不经心到科学精细抚育管护,悟出遵从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与自然友好。野生菌(野蘑菇)的繁衍能够延续到现在,经久不衰得益于其彼此间的协同合作,以及与环境生态因子和谐共存,通过遗传基因及其形态、生态、生理的演化策略,即从腐生、寄生方式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单向获取营养机制。历经百万年的长期演化,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蛋白酶基因序列的丢失与鄙弃,同时获得了与环境中的共生宿主动植物的协调进化之能力,达到与自然宿主植物互蹭互享水分、矿物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各取所需的双向公共机制,实现和谐共存,并与生态环境条件协调发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相互遵守“规则”,彼此只有互利互惠的友好和谐关系,这是自然界中最和谐的生态学关系。这里强调的是遵从自然属性及其规则,在这里定义为“生态学道德观”。在现代文明进程过程中,人类一直不懈努力揭示自然界各个环境因子(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因子)及其互作的奥秘,发现研究其特点与规律。科学研究及其认识自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越深入,思考认识就越全面,越感觉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遵循生物节律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违背必然遭到惩罚。在此,我们倡导在未研究清楚之前,要如履薄冰审慎地进行与自然属性和发生发育节律及其规律规则探索研究,渐次揭示奥秘,小心翼翼地试验性探索,并顺应自然规律发展。这是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与自然协调之必然要求。

大型真菌多样性与自然农林业

仅就真菌的研究与记载仅有3500年的历史。在自然分类系统中,真菌是自成独立一界的生物类群。真菌广泛分布,每一种动植物物种至少与12种以上真菌相关联,以此测算全球真菌达380~520万种,大多数种类体型简单、微小,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除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类群外,多被人们所忽视。在真菌界中,体型复杂,具有生殖细胞和营养组织分化的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已分化专施生殖细胞及其组织结构的真菌种类,称为高等真菌。其中裸眼可视、徒手可采的,则称之为高等大型真菌,其分类鉴定却仅约2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处于启蒙阶段,对于绝大多数种仍处在未知状态。我们所知的仅仅是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物种及与此相关的生物现象很少部分,大约只占4%。我们具有的科学认知是阶段性的知识,即使包括DNA基因水平的知识也仅是略知一二,认知自然,遵循特性及其规律是实现持续发展之根本要求。

高等大型真菌作为一大独特自然生物类群。其中野生食用菌也不仅仅作为食、药源组成部分,停留在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是基于科学认知,揭示其奥秘和发生发育规律。以云南区域性多民族的野生菌为标志的菌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独特菌产业初现端倪。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中,充分地发挥野生菌守护清水绿山的生态功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稍加注意便可以体会到每当我们身处林中和广袤草原上看到这些色彩斑斓、千奇百怪的野生菌时,就会心旷神怡,顿感兴奋,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融入感。更为奇特是享用吃过一些心仪对味的野生食用菌时,体内就有一种满足幸福感,肠胃消化系统有一种滑腻舒适感,心脏有节奏跳跃,血液通畅,内分泌系统各类分泌物十分活跃,神经系统特别兴奋。这正是人体体内缺乏这些必要的自然物质元素而产生的精神愉悦之效果。传统的动植物食材,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叁万多种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杀菌剂)、食品添加剂的广泛普遍使用带来了令人堪忧的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问题。食材多样性和食品安全成为生活的日常问题,成为国家战略和人民意识。

大型真菌属于一大类“创造系数”极高的生物资源,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极为丰富,结构多样,独特新颖,而且多具有生理和药物活性,参与到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调节人体代谢机能,修复受损组织与细胞,增强人的体质,调节自身免疫力。因此,近半个世纪来野生食用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健康美食界青睐的重点,是一大类无可争议的主要森林食材(顶级食材)和天然药源宝库。与动植物食药源相比较,属于研究和应用的薄弱类群。我们期许科学采集,精细管护,广泛利用,新世纪及未来或将不再仅靠药物,而是依靠食物的多源化和食材的多样化结构的改善和搭配,科学食用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发挥其特殊功能,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菇道 菌经

野菌自然瑰宝,广布产量大,自生自灭,真可惜。

小蘑菇大产业,千秋业,餐桌营养健康,应重视。

与林草共生菌也,此菌非他菌,乃菌根大型真菌。

水清绿山,无菌不能;上天雨露,下地净水固壤。

自然续,上善若水,相得益彰,菌利万物而不争。

五味俱全,菇道菌经,微妙玄通,乡村富民之道。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退休研究员  刘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