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真菌既不属于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独立的一大类异养生物——即菌物(真菌)界。习惯上人们把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的大型真菌,民间称为“野生菌”或“野蘑菇”。大型真菌主要有三种生态类型,即腐生、寄生和共生,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云南野生菌市场调查数据为例,腐生真菌占10.2%,寄生菌 8.2%(其中虫生真菌2.4%,蚁巢生真菌 4.8%,竹生菌1%)和共生真菌占81.6%。共生菌是与植物具有菌根关系的真菌,大型真菌中的共生菌属于外生菌根真菌(EMMs)。
腐生真菌通常发生在森林植被林相衰落破败的林中,发生在死的立、倒木和枯枝落叶或枯草、粪便等有机物上,腐生真菌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营腐生生活。如市场常见的如香菇、木耳、银耳、灵芝、凤尾菇、杏鲍菇等都属于腐生真菌。腐生真菌又可细分为草腐菌、木腐菌、粪生菌等。近些年来,基于林下栽培食用菌既可充分利用林地(包括天然次生林和人造林)空间,又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及生态绿色之需求,林下栽培食药用菌得到普遍应用推广;目前,业已成为特别风行的食用菌栽培模式。人工栽培食用菌的生态习性大都属于腐生性真菌,特别是木腐生性真菌中的绝大多数种都兼有寄生性,常见的如香菇、木耳、林芝、猴头菇、侧耳、金耳、裂褶菌、蜜环菌等。木腐性真菌在寄生阶段往往致使活的健康的森林树木发生木材腐朽病,最终导致树木死亡,若泛滥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大片森林死亡。因此,进行人工林下栽培木腐性食药用菌时,要严格筛选,分析论证,并做好必要的严格防控,设置隔离带或利用江河、湖泊及沟壑等形成自然隔离带,严格管控外来物种逃逸和基因漂移,避免出现树木大片死亡和毁林事件的发生。此等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令人堪忧!
外生菌根是由共生真菌菌丝感染侵入到植物根皮层及其以外的细胞之间,形成哈氏网(Hartig’s network)、菌套(fungal mantle)、囊状体(cystidia)和外延菌丝(extension hyphae)等结构构成的复合体。外生菌根及其地下菌丝构成了庞大的地下致密网络系统,不仅涵养了丰富的矿物营养元素,还起到了锁储水、蓄壤以及生物转化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外生菌根及真菌菌丝分泌有机酸、生物酶类等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磷、钙、钾等矿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单体元素,促进植物吸收、转化、储备;并与真菌酶类物质和水分一道提供给植物生长发育之需,提高了植物的生存能力。而菌根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通过菌根菌丝输送给外生菌根真菌,满足共生真菌的生长发育之需,彼此构成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谁也离不开谁的“生死联盟”共生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大型真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现象是真菌与植物长期协同发展演化的结果,是生态环境保持青山绿水的根本保障,也是生物中和睦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的光辉典范。外生菌根真菌生态类群常常发生在森林植被发育良好、林相疏密恰当的森林地域环境中,多数种不能人工栽培,完全依赖自然产出。通过采用菌根技术育苗造林可扩大产区,或通过原产地科学管理和合理采集及科学管护措施,不同程度地得到保护和持续产出。外生菌根合成技术近几十年来广泛应用于外生菌根真菌与共生植物的菌根合成,改变了传统育苗造林方法。菌根苗既可提高幼苗成活率,增强植物抗逆(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性,促进植物生长;又可以在荒山荒坡造林绿化的同时,培育林下外生菌根食用菌产业。这已成为新型育苗造林的发展方向,形成林下大型真菌绿色产业。积极倡导培育和发展共生菌根真菌林下绿色产业是山地偏僻农村脱贫后持续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