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化学力学
“暗物质”的作用表现
投稿人:杨明昆 王严学 杨昭国 投稿时间:2014-12-19 09:55 访问量:

1.“‘暗物质’产生‘引力’” [1]

1.1“‘暗物质’大量存在”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无法通过电磁波的观测进行研究,也就是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经发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1.2“星系自转速度曲线”

美国女天文学家薇拉· 鲁宾观测星系转速时,发现星系外侧的行星旋转速度较牛顿引力预期的快,故推测是有数量庞大的质能拉住星系外侧组成,以使其不致因过大的离心力而脱离星系。

图1

2.“‘暗能量’均匀分布” [2]

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

暗能量在宇宙中各向同性,密度非常小,且不与通常物质发生任何除引力之外的已知的相互作用(即电磁、强、弱相互作用)。

暗能量的密度(ρ0)又非常之小,大概1029 克/厘米3,因此地球上的实验室应当很难直接发现它。但是因为暗能量应该充满了所有的宇宙空间,因此它占宇宙质能总量的68%,这显著地影响了宇宙整体的演化。目前的两类暗物质理论——宇宙常数理论和基本标量场理论,都包含了暗能量的两种重要性质——均匀和负压。

3.“引力”与“质量”

3.1“引力”源于“质量”

“万有引力”源于“质量”。根据牛顿定律,若设质量分别为M、m的两质点间的作用力为F,G为引力常数,r为两质点间的距离,则有①:

3.2“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②:

其中,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常量。

4.“暗物质”的“质量”与“暗能量”的“能量”

因为“引力”源于“质量”,而“暗物质”产生“引力”,所以可以认为,“暗物质”具有可以产生“引力”的“质量”。

“暗能量”“不与通常物质发生任何除引力之外的已知的相互作用(即电磁、强、弱相互作用)”,亦昭示着“暗能量”含有“质量”的“基因”。

在这里,假设“暗能量”与“普通能量”一样也满足“质能方程”,即若“暗能量”为E0,则E0=m0c2,其中c为光速常量,m0就是“暗能量”E0的“质量”,称为“暗能量质量”。并且,我们认为“暗能量”E0的“引力效应”,就是“暗能量质量”m0产生的。

于是,“暗物质”的“质量”与“暗能量”的“能量”,在“扩展了的”“质能方程”下,就得到了“统一”。不仅如此,我们还把产生“引力效应”的“原因”“统一”于“质量”之下:“普通物质质量”、“暗物质质量”和“暗能量质量”。

也就是说,凡是具有“质量”的“物质”,无论是“普通物质”,还是所谓的“暗物质”、“暗能量”,都产生“引力”且满足“万有引力公式” ①,“引力”的来源和遵循的定律公式都是“等效同式”的。

5.“银河系中心”“引力”讨论

5.1“银河系中心质量”“引力”

若设在球面Q上作环绕运动(圆周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为v,中心质量为m,球面半径为r,G为引力常数,则有r=Gm/v2,即③:

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支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4万光年,太阳的轨道速度是217千米/秒。[3]

假定银河系中心对太阳的“引力”,完全是由中心质量m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1光年=9.4607×1015米,若记r=2.64万光年,v=217千米/秒,取G=6.67×10-11 牛顿·米2 /千克2,则有:m=rv2/G≈1.76×1041千克,即“银河系中心质量”m≈1.76×1041千克。

5.2“银河系‘暗能量’”“引力”

5.2.1“暗能量”“球状均匀分布”

因为“暗能量”在宇宙空间中是“均匀分布”的,所以“暗能量”在银河系的分布,可以看成是围绕“银河系中心”“球状均匀分布”。其密度为ρ0=1029 克/厘米3=1026千克/米3

图2

图2是一般漩涡星系的侧面示意图,其中A是星系核,B是发光盘,C是星系核外围球状分布的晕状物质,D是发光盘的平面延伸区域,边界在何处未知,E是一个包含D的大球体,其半径未知。[4]

若设到银河系中心为r的球体内的“暗能量”为E0,根据“质能方程”,则“暗能量E0的质量”m0=E0/c2=(4πρ0/3)r3

5.2.2“暗能量”“中心引力作用”

《“光子球面”对“引力”的“屏蔽效应”》 [5]一文认为,“能量球面”或“球状能量”的“能量”对球面或球外的作用力,与这些“能量”集中于球心一点的作用力是“等效的”,是以一个“整体”呈现的——相当于全部集中在球心。

图3

可见,“银河系中心”产生“引力”的“质量”有两个:一个是“普通质量”m≈1.76×1037千克,另一个是“围绕银河系中心均匀球状分布”的“暗能量质量”m0=(4πρ0/3)r3

所以,若设恒星Q到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半径为r,则可以认为恒星Q“受到的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万有引力’”,是由“质量”M产生的,而M=m+m0

6.“星系自转速度曲线”讨论

6.1“‘暗能量质量’越来越大”

若设上述恒星Q的旋转速度大小为v,由③则有v=√GM/r=√G(m+m0)/r。

下面,我们讨论:v2=G(m+m0)/r=Gm/r+Gm0/r。

又m0=(4πρ0/3)r3,可有:Gm0/r=(4πGρ0/3)r2=(2.79250666667×10-38)r2

所以,v2=Gm/r+(2.79250666667×10-38)r2

可见,恒星Q的旋转速度的平方v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银河系中心质量产生的,数值为Gm/r,其大小随半径r的增大而减小;另一部分是由“暗能量质量”产生的,但是,因为随着半径的增大“暗能量质量”也在增大,是一个变量,是一个不断增大的数值,所以这部分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6.2“暗能量质量在‘中尺度’上的影响才开始明显”

若设v12=Gm/r,v02=(2.79250666667×10-38)r2,则有v2=v12+v02

对于v02来说,由于r2前的系数较小,在10-38数量级,当r不大时,v02太小了,对v2的影响很小。也就是对恒星Q的旋转速度影响很小。所以,在一个“较小尺度内”——“恒星—行星系统内”,比如在太阳系内,其表现很“微弱”、“作用不明显”,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星系团”或“超星系团”等“中尺度”上,比如在银河系的中部或边缘部分,随着半径r的增大r2增大明显,其影响逐渐增加。

比如,当r=5.37kpc=1.7514792万光年时,v02≈766.75(米/秒)2

也就是说,当r=5.37kpc时,v2≈Gm/r+766.75。

于是,可以看出当r>=5.37kpc时,“暗能量质量”在银河系中心产生的“引力”,已经上升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了,其影响开始明显。

6.3“恒星旋转速度在‘中尺度’附近平坦”

若令v12=v02,则有Gm/r=(2.79250666667×10-38)r2,即r3=(2.388535031844283×1027)m。

若取:m≈1.76×1041千克,则有:r3=420.3821656045938×1066,可得:r=7.491143118824429×1022米。

记:T=7.491143118824429×1022米≈2427.695kpc。

所以说银河系里,在“中尺度”上,“普通中心质量”使得恒星的旋转速度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暗能量质量”因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加,导致了“暗能量质量”使得恒星的旋转速度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在r=T的“T”点对恒星的速度影响“相当”,其结果是保持了“v2的稳定”。因此,在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5.37kpc<r<2427.695kpc的广大区域里,恒星的旋转速度曲线是平坦的——这是因为:上述“减小”与“增大”的幅度在这个区域内是“相当”的。

图4

图5

6.4“恒星旋转速度在‘更大尺度’上逐渐增大”

“T”点向外,m0对恒星的“引力作用”,将大于m对恒星的“引力作用”,并且m0的“增大”“幅度”大于m的“减小”“幅度”,所以当r>2427.695kpc时,随着半径的增大,恒星的速度将逐渐增大,恒星的旋转曲线也将缓慢上升。

图6

综上所述,我们用银河系中心质量的万有引力和“暗能量”对银河系的作用,对银河系内恒星的旋转曲线进行了讨论,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旋转曲线”的“平坦”,还预判了在“更大尺度”上,“旋转曲线”将上升。

参考资料:

[1]《暗物质》维基百科

[2]《暗能量》维基百科

[3]《银河系》百度百科

[4]《旋涡星系旋转曲线的严格计算与暗物质问题

[5]《“光子球面”对“引力”的“屏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