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外卖饮食与情绪健康的隐秘关联
黄有德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演进,正深刻重塑着人类的饮食生态。当餐厅业的全球化扩张与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相遇,以外卖为代表的非家庭制备饮食模式已从补充性选择演变为结构性饮食范式。这种转变不仅重构了食物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逻辑,更悄然介入了人类情绪调节的复杂网络。作为日常行为中最具重复性的活动之一,高频外卖消费正在通过营养代谢、神经调控与社会互动的多重路径,持续塑造着现代人群的情绪表型。
从营养角度来看,大部分外卖食品存在明显的营养不均衡问题。为了追求口感和降低成本,外卖往往含有大量的油脂、盐分和糖分,而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的含量却相对不足。这种饮食模式难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全面需求。例如,维生素B族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起着关键作用,长期缺乏会导致神经递质合成受阻,进而引发情绪波动、焦虑甚至抑郁等情绪问题。维生素B族缺乏使人们更容易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症状。
外卖中的高油高盐食物还会对身体的代谢功能造成负担。长期摄入过多油脂,会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影响血液循环,尤其是大脑的血液供应。大脑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其调节情绪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高盐饮食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同样不利于大脑的正常运转。而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人相比,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由此,长期吃外卖带来的高盐高油饮食习惯,无疑增加了患高血压及情绪问题的风险。
肠道,这个被称为人体 “第二大脑” 的器官,与我们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它们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然而,外卖食品的卫生状况参差不齐,一些不规范的制作过程可能引入有害微生物,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同时,外卖中相对单一的食物种类,也不利于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当肠道菌群失衡时,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就会受到干扰。而血清素作为一种重要的 “快乐激素”,其水平降低则可能使人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状态,甚至继而发生焦虑症、抑郁症等临床障碍。
外卖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从而对情绪产生间接影响。在家等待外卖送达,减少了人们外出就餐、与他人交流互动的机会。而社交互动对于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与家人、朋友一起用餐,不仅能分享美食,更能传递情感,缓解压力。长期依赖外卖,使得人们错失了这些宝贵的社交时刻,孤独感和隔离感可能会逐渐滋生,进而也可能影响情绪。
当然,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产物,外卖并非唯一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长期食用外卖确实在多个方面对我们的情绪健康造成了威胁。要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尝试从调整饮食结构入手,减少外卖的摄入,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取。自己动手烹饪,不仅能保证食物的营养与卫生,还能在烹饪过程中获得乐趣,增加生活的仪式感。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共享美食时光,也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毕竟,健康的饮食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良好情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