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四大临床治疗手段之一。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常以毫针代表;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作者根据本人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中医针灸治疗原理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周围神经,产生防治疾病的作用。现以周围神经病变理论为基础,结合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来分析中医针灸的作用原理。
1、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
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即神经生长因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外膜容易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的营养物质外渗;同时邻近组织物质可通过外膜病变处进入神经内部,致使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两种病理结果导致系列复杂病症的陆续出现。病症发生一种是由于神经病变本身引起的如疼痛、麻木、组织粘连、组织增生、痛性水肿、局部怕冷等;另外一种是周围神经病变以后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产生的后果。因此作者认为,周围神经病变是机体许多常见病症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2、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
周围神经有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这在颈肩腰腿疼痛疾病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如椎间盘突出症时导致腰骶丛神经发生病变患肢明显畏风怕冷,臂丛神经病变引起肩臂疼痛区域畏风怕冷,腰骶丛神经发生病变导致的膝关节周围长期疼痛怕冷,腹腔、腹后壁神经病变引起的长期腹部怕冷,冰冷食物诱发中深度龋齿牙痛,神经容易在寒冷环境中被冻伤等等;相反,机体在温暖环境中感觉轻松愉快,疼痛症状发作缓解或者减少,红外线、热敷等促进疼痛疾病的康复等等,这些现象都可以捕捉到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从以上中可以得出大概结论,温暖环境可能有利于周围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神经外膜的修复,对周围神经有一定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寒冷环境则反之。
3、针灸的作用原理探讨
3.1 毫针的作用原理分析
毫针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反应,施术者感觉针下沉紧,称为得气,在这基础上采用提插和捏转方法,使这种得气发挥更加大的效果。中医理论认为:以刺激体表穴位的办法,发挥穴位的近治、远治、双向调节、特殊作用等,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作者根据周围神经病变理论来分析人为:毫针刺入体内时针柄旋转,此时针体与肌肉、筋膜等组织紧密纠缠一起,在提插捻转等手法时无意中在松解局部周围神经粘连,和刺激周围神经产生治疗作用。在行针时产生的酸、麻、胀、重等反应都是激惹周围神经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没有得气,说明没有刺激到周围神经,无任何治疗意义。毫针的治疗作用主要归纳以下二个方面:
(1)局部治疗作用:如脊柱前面腹腔段足少阴肾经、任脉穴位沿脊神经和交感干分布,阿是穴(全身周围神经)治疗急慢性疼痛,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枕大神经,天宗穴(肩胛下神经)治疗肩胛疼痛、手臂不举,环跳穴(坐骨神经)治疗下肢疼痛疾病等等,通过穴位即相应神经治疗附近相关脏器病症,很显然毫针主要是通过松解和刺激周围神经达到治疗效果。
(2)调节神经系统:细小的毫针刺激周围神经通过传导到中枢,调节神经系统生理功能,达到进针部位以外其他脏器的防治作用,如足三里(腓深神经)胫前疼痛、腓神经麻痹等疾病以外,通过神经的传导作用,调节腹部区域疼痛,线路是腓深-→腓总-→坐骨神经-→腰骶中枢-→腰交感干、腹后壁神经。脊柱后面段的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等均是刺激相应神经,通过调节神经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3.2 灸的作用原理分析
中医灸的方式方法众多,共同点是借火灸的热力给腧穴以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局部灸有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以及强身保健的作用。作者认为周围神经有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灸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原理:
(1)适当的温热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外渗神经营养因子尽快被代谢灭活,从而使症状缓解消失,由于灸时某些药物渗透体内对血管扩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其性能优于一般的热敷作用。
(2)灸时温热渗透至深部组织,有促进周围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神经外膜的修复,有保护和支持周围神经的作用。
4、毫针刺神经干为何不产生强烈疼痛
按西医的解剖位置,许多穴位大部分分布于神经干支周围,小部分穴位就位于神经干上,行针时局部产生的酸、麻、胀、重以及沿神经传导等反应,但是一般没有出现剧烈疼痛反应。从目前西医神经疼痛学来解释,针刺神经必然产生剧烈疼痛反应,可是毫针尖触碰神经却不会出现过强的疼痛反应,这让现代医学界困惑不已。作者个人分析毫针尖触碰神经(穴位)没有产生疼痛的原因:毫针针尖触碰周围神经外膜或者穿透神经,由于针孔细小,神经内部营养因子渗出较少,局部不会引起强烈疼痛反应,而毫针尖触碰神经干外膜时一般会迅速躲避。毫针在插捻转手法施展过程中出现的酸、麻、胀、重等现象,这可能由于渗出的神经营养因子(陈旧的)被金属干扰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有待深入研究破解。
5、小结
作者认为周围神经病变是许多常见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没有被现代医学所认识。在古代,祖先的智慧总结经络穴位即周围神经病变区域,并结合周围神经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进行辨证施治,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其独特的经络穴位理论和神奇的治疗效果经久不衰延续至今。针灸之所以能够治疗众多病症,作者认为是因为松解、刺激、支持周围神经,在局部干预下修复神经外膜,改善周围神经的生理功能而达到作用目的。两千年来的经络穴位针灸治疗,从侧面验证了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机体大部分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根源。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属中西医融合思想理论体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