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与制药
气血不足的中西医融合探讨
投稿人:倪孟进 投稿时间:2022.03.15 14:31 访问量:

人体血管里流淌着的红色液体,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认知都是涉及共同的气血问题,虽然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病因分析、防治等方面整体上存在很大差别,但临床上对缺氧、缺血症状描述基本相似。中医通过辩证对高血压、冠心病、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抑郁症、肥胖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等都认为存在气血不足,而西医目前却无法理解。作者根据本人的慢性缺氧致病理论,紧密结合临床,用折中思路即中西医融合贯通来分析气血不足。

1中医学的概念

1.1中医学的气学说

是研究人体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1.2中医学的血学说

是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

1.3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气血不足属气血同病。气血亏虚则会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证候。

A气虚

辩证要点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表现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B血虚

气虚辩证要点为面、睑、唇、舌等部位颜色淡白,脉细速。主要表现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2现代医学的气血概念

2.1

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等功能,以及血的分型与作用。

2.2

A.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氧气从肺泡顺着分压差扩散到静脉血,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则向肺泡扩散;组织换气是指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来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

B.氧和二氧化碳运输

血液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媒介,经肺换气摄取的O2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机体各器官组织,供细胞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经组织换气进入血液循环,运输至肺排出体外。

C.血氧含量

血氧含量是指血液中的含氧总量,人体正常血氧饱和度为95%以上。血液中含氧量越高,人的新陈代谢就越好。当然血氧含量高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人体内的血氧都是有一定的饱和度,过低会造成机体供氧不足,过高会导致体内细胞老化。床上更常用的一个指标是血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所达到饱和度的百分比。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的氧饱和度约为95%-100%,静脉血的氧饱和度约为75%

D.血气分析(BG

是应用血气分析仪,通过测定人体血液的H+浓度和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主要指CO2O2),来了解人体呼吸功能与酸碱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它能直接反映肺换气功能及其酸碱平衡状态。

2.3相关疾病

A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以血红蛋白(Hb)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血液中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

B心肺功能异常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矽肺、先心等疾病,心肺功能异常气血交换下降压导致血氧浓度过低。

C其他

如中毒、氧利用障碍、低氧环境等。

3中西医融合思考

3.1气血概念需客观化认知

中医与西医的气血需要共同客观理解和分析,不能彼此完全区分开来。西医气血不足临床所表现的与中医描述基本是一致的,而且中医辨证所归纳的某些病症能够弥补了西医的缺陷,只是中医把气血不足的来源解释太过于模糊玄乎,缺乏科学逻辑推理。西医对气血的科学认知虽然在不断地探索进步,目前对机体慢性缺氧认识不足或呈忽视状态,缺乏深入研究。

3.2作者的慢性缺氧致病理论

肺通气下降、空气含氧低、红细胞减少等使血氧饱和度与携氧能力下降,以及机体耗氧量增大如怀孕、肥胖、甲亢等,导致动脉血氧长期相对不足,引起动脉病变、全身微小血管痉挛和组织代谢逐渐障碍,继而导致慢性疾病的大量发生,部分疾病甚至互为因果,最终危及生命;还有细胞氧利用障碍。可能是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二型糖尿病、高血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老年脑萎缩、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中老年夜尿增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中猝死、高血脂、肥胖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等临床常见重要疾病主要病理基础。

3.3气血不足客观分析

3.3.1.科学数据:中西医都一样,首先要检测肺活量、肺通气量、血红蛋白、动脉血氧浓度、脉搏、体重(超体重为超消耗)等相关数据,来评估气血是否存在不足。

3.3.2病因:追查气血不足的原因,除贫血以及心肺器质性疾病以及明显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以外,要积极查清缺氧原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肺通气下降、空气含氧低、红细胞减少耗氧量增大以及氧利用障碍。

3.3.3分型:作者根据气血不足病因分析以及方便研究和治疗,暂设分三型:

A血气不足型:这个型主要是指红细胞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如营养不良贫血、急慢性失血、消耗性疾病等。由于缺血导致缺氧,该型普遍被认知。

B血足气不足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正常,但是动脉血氧浓度偏低,主要是由于肺活量、肺通气量下降、心脏做工异常等引起,常见于缺乏锻炼正常人群、以及心肺疾病。临床上大部分不明原因的气血不足患者主要是由于肺活量过低引起的,作者通过总结这个规律创立了慢性缺氧致病理论。

C气利用障碍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动脉血氧浓度均正常,是指组织、细胞对氧气利用发生障碍。

3.4气血不足的防治

追查病因,要在根源上给与控制,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为原则。中医在气血不足方面取得很有成果,但是概念却模糊,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气功养生,作用显著但描述的非常玄乎,其实质很简单,作者分析认为气功是在积极锻炼肺活量。肺活量或潮气量低下导致机体慢性缺氧,出现大量慢性疾病的发生,西医目前一直还忽视着;而中医能够辩证出来气血不足,但是却习惯采用药物去调补,没有积极针对提升肺活量锻炼。

4总结

气血不足中西医在许多方面认识方向是一致的,各有特长与不足。中医不能脱离现代医学的数据分析,而西医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在气血不足认识方面积极挖掘与吸收中医总结的精髓,融合思考,这样有利于现代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灿东吴承玉等主编·中医诊断习·3·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属中西医融合思想理论体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