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中西医融合分析针刺可能永远无法达到麻醉效果
投稿人:倪孟进 投稿时间:2023.09.06 08:57 访问量:

针刺麻醉是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麻醉方法,60~70年代开始尝试应用,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领域之一,是将古老的针刺技术与现代的麻醉技术在外科领域试行结合。经过长期多方位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镇痛不全,肌肉无法放松,效果不佳不能代替麻醉作用,故而临床应用越来越少。作者根据本人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和中西医融合思想理论,针灸无法阻断神经传导,如果认为针麻联合有效,基本是麻醉药在发挥作用,可能与针刺作用无关。

1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是指在中医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减轻疼痛,以达到镇痛效果,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由于针刺麻醉镇痛不全、肌肉不够松弛、内脏牵拉痛等,因此常与镇静剂或者麻醉药联合使用,即针刺复合麻醉。由于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较差,在现代临床手术中已经很少使用;而麻醉药效果要比针灸麻醉好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选择针灸麻醉而被淘汰。研究表明针刺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麻醉的要求,尚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①麻醉不全;

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③个体差异较大。

(摘自百度)

2 作者认为的疼痛发生机制探讨以及特殊意义

2.1疼痛发生机制探讨

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群里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中枢神经病变以及各种理化因素影响下,周围神经外膜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无色透明营养物质外渗,这些特异性物质刺激神经外膜感受器,或者特异性物质与神经外膜疼痛受体结合立即引起疼痛反应。作者并且认为任何理化因素导致神经外膜屏障破坏以后才能引起疼痛的发生,而引起疼痛发生的快慢主要看理化因素对神经外膜破坏速度。除神经内部营养物质群以外,任何物质都可能不会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 

2.2疼痛的警示意义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并支持整个身体功能活动功能的同时,也是身体组织器官安全警报系统。当任何部位的周围神经遭遇损伤或者病变时,立即发生疼痛警示,主要概况以下四个方面:

①外界创伤防御:当机体的某些部位受到外界的创伤后,所体现的疼痛反应使机体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如,击伤、烫伤、挤压伤、刀割、枪伤等。

②组织器官病变:某些组织脏器发生病变以后,累及周围神经外膜引起疼痛,是提示局部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重要信息,如骨折、癌症、局部感染、心肌梗死、肠梗阻、心肌梗死等。

③神经系统自身病变:A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病变以后其下属的周围神经也呈现病变状态,原因是由于中枢的病变影响归属的周围神经,使神经营养发生障碍,外膜容易发生病变,如中风后疼痛、脑瘤、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导致的疼痛。B周围神经损伤病变:为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周围神经外膜在日常活动中最容易损伤,是引起头颈肩腰腿疼痛主要原因,其实是机体提示这些周围神经正在发生病变的重要信息,如枕大神经疼痛、三叉神经疼痛、肩周炎(臂丛神经病变)、手臂疼痛麻木(臂丛神经病变)、梨状肌综合征(骶丛神经病变)、早期膝关节疼痛(腰丛、骶丛神经病变)等。

④内环境不稳定:许多因素引起内环境变化,细小神经外膜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疼痛发生,提示了机体内环境长期或者暂时不稳定的信息,如微生物毒素、经期激素变化、酗酒、糖尿病、急慢性中毒等。

3 针灸治疗疼痛疾病作用原理探讨

针灸治疗某些疼痛病症非常有效,但是作用范围局限,主要体现在周围神经粘连性疼痛和功能紊乱性疼痛。

3.1针灸的治疗神经疼痛原理分析

作者根据周围神经病变理论来分析人为:毫针刺入体内时针柄旋转,此时针体与肌肉、筋膜等组织紧密纠缠一起,在提插捻转等手法时无意中在松解局部周围神经病变粘连,促使神经外膜得到修复,是顺着神经解剖分布,所取得的作用效果比较持久。如风池穴的枕大神经、环跳穴的坐骨神经等。治疗慢性神经粘连疼痛操作要领:针体与组织紧密纠缠时提起,有落空感,意在松解筋膜之间、神经粘连。附图

3.2针灸有调节神经的功能

毫针刺激局部通过神经传导致中枢,有调节神经的特殊功能,是逆着神经线路传导,如果不去除病因,所取得的作用效果比较短暂,如足三里穴(腓深神经)与胃肠痉挛、合谷穴(桡神经分支)与头痛、人中穴(三叉神经)与短暂意识障碍等。

3.3针灸调节内脏痉挛性疼痛分析

通过刺激神经干,反向调节腹部内脏神经,解除内脏痉挛,促使疼痛缓解,如肠胃炎、痛经等。如针刺足三里穴:神经线路是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腰骶中枢-→腰交感干-→内脏分支-→解除平滑肌痉挛-→疼痛缓解。对内脏的炎性疼痛、器质病变性疼痛是无效的,不是通过镇痛来完成,而很可能是通过短暂调节神经功能的方式进行。

3.4.毫针刺神经干为何不产生强烈疼痛

作者分析认为:毫针针尖触碰周围神经外膜,由于针孔细小,神经内部营养因子渗出微少,局部不会引起强烈疼痛反应,而毫针尖触碰神经干外膜时窜麻或触电感以后一般会迅速躲避。

3.5针灸对神经破坏性疼痛无效

各类创伤、微生物感染、髓核破坏神经根鞘膜(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癌性疼痛等,破坏周围神经生理完整性,导致神经干支高度水肿、断裂,大量神经内部物质外渗,刺激神经外膜引起疼痛,毫针治疗无效。

3.6灸的作用原理分析

作者认为周围神经有喜温厌寒的生理特性,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灸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其一适度的温热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外渗神经营养因子尽快被代谢灭活,从而使症状缓解消失; 其二灸时温热渗透至深部组织,有促进周围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神经外膜的修复,有保护和支持周围神经的作用。

4 作者个人对针刺麻醉分析

4.1手术疼痛产生原理

根据作者的疼痛发生原理,手术刀操作必定切短部分细小神经,被破坏以后的神经内部无色透明物质大量外渗,刺激神经外膜引起疼痛,同时刺激毛细血管引起局部水肿。

4.2单纯针刺麻醉

如果单纯针刺起到“麻醉”作用,有两点可能性存在,第一患者本身对疼痛敏感度比较低,第二多部位针刺疼痛转移了患者注意力。

4.3针刺复合麻醉

应用针刺麻醉为主,同时配合另一种药物麻醉方法,也称针刺平衡麻醉。针刺没有阻断神经传导,只是一个安慰与摆设,虽然麻醉剂量减少,但是能够阻滞神经传导,使肌肉松弛,也无疼痛现象,完成手术。但能说明一个问题,患者对疼痛不敏感或者对麻醉药敏感,根据敏感度部分人手术可以减少麻醉药的常规使用剂量。

4.4针刺麻醉设计方向可能有误

如果作者的致疼痛原理正确,针刺是无法阻止神经内部物质外渗,也无法阻滞神经传导,针刺可能根本不具备麻醉作用,设计目标存在错误。

4.5简单设计便可验证

如果单纯针刺能够及时缓解或者控制神经损伤性疼痛,即神经干外膜屏障被被破,大量神经内部营养物质外渗,引起的急性疼痛,如急性带状疱疹、手术或者创伤后、癌痛(侵犯神经干支)、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剧烈疼痛症状,那么针刺麻醉研究设计方向是正确的。

5 小结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能够治疗许多疼痛病症,体现出中医针灸独特又神奇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大胆设想探索,前辈们为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付出大量心血,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却把针灸推向了全世界,为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作者个人认为针灸有松解周围神经粘连和调节周围神经功能的作用,但是无法阻止神经破坏以后内部物质外渗和阻断神经传导,即不具备镇痛作用;针灸能够治疗疼痛病症,疗效突出治但是范围有限,要分析周围神经发生疼痛原因,筛选适宜病症,方能取得满意疗效。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本文属中西医融合思想理论、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