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中西医融合探讨脏腑推拿(腹部推拿)
投稿人:倪孟进 投稿时间:2023.03.20 14:27 访问量:

脏腑推拿又称为脏腑按摩,是指运用按摩手法作用于腹部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以及儿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按摩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学术思想,脏腑推拿当前流传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脏腑图点穴疗法、骆氏腹诊推拿术和段氏脏腑按摩疗法三个流派。根据本人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通过腹部推拿(腰大肌间沟腰丛沿线区域)治疗急慢性腰腿疼痛疾病,许多患者长期伴随的内脏顽固病症不同程度的减轻或者完全消失,进行长期跟踪和关注。作者用中西医融合思想,去探讨脏腑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方法以及常见病症范围。

1腹部解剖

腹部投影区域包含组织非常复杂,呈层层重叠状况。除去腹壁外,要充分了解腹、盆腔和腹膜后隙里的相关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

1.1腹、盆腔

1.1.1内脏

腹、盆腔内部主要有三大系统大部分器官分布区域。消化器官有:胃、小肠和大肠、肝、胆和胰脏;泌尿、生殖系统器官:膀胱、尿道、精囊、射精管、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还有脾脏等其他器官。

1.1.2神经

腹、盆腔里的内脏神经属植物神经也称为自主神经,分腹腔丛和盆丛,分支到达各个脏器;腰椎前两侧交感神经干。

1.1.3腹膜

腹膜是指腹腔中一层薄又滑的浆膜,它覆盖于腹壁和盆壁的内面以及腹腔和盆腔器官的表面,分壁腹膜和脏腹膜。腹膜从腹盆壁内移行于器官表面致另外一个器官表面的过程中形成韧带、系膜、网膜。腹膜主要作用有:A能分泌黏液润湿脏器的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B是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脏器的途径;C对脏器有保护、支持、吸收、防御和修复等功能。

1.2腹膜后隙

腹后壁的腰方肌、髂肌与腰大肌之间形成肌性间隙,内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等通过;腹后壁还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骶丛神经、窦椎神经、腰交感干、腰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分布在脊柱两侧,支配相应组织器官。腹膜后还有肾、输尿管器官分布。

2腹部推拿探讨

脏腑推拿以经络穴位来作为指导,主要是针对腹腔内脏器官功能调节。作者用中西医融合思想,根据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效果总结,认为腹部手法治疗其作用不仅仅调节内脏器官功能,还能够有效防治腹部术后粘连,而且还是治疗急慢性腰腿疼痛的常规关键部位,作者称之为腹部推拿。

2.1病因、病理基础

酗酒、外伤、手术、劳损、激素紊乱、感染、劳累、产后、退化等众多原因引起腹盆腔内部、腹膜后隙里的神经发生病变,神经在自身修复过程中与临近组织发生粘连,导致内脏功能紊乱、内脏器质性病变以及急慢性腹部疼痛和腰腿疼痛(内脏神经和腰骶神经疼痛)。作者初步设想与认定,神经病变以及粘连是主要病理基础。

2.2腹部推拿原理探讨

腹部推拿透过腹壁虽然是间接操作,但能够安全有效地解除腹腔、盆腔内部和腹膜后隙的神经粘连,使神经外膜得到修复或改善,其伴随的腰腿和腹部急慢性疼痛、内脏功能紊乱症状逐步消退或者缓解。

2.3方法与注意事项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腹腔内部脏器和腹膜后隙神经粘连只能通过腹部进行操作。正常腹部柔软富有弹性,按压无诱发疼痛,无抵触。取仰卧,双下肢伸直,排空大小便。排除腹部内脏感染性疾病、肾绞痛(肾结石)、以及其他内脏器质性疾病。腹部松解手法要柔和切忌粗暴。

A.腹腔内脏和腹膜位置比较浅表,用双拇指叠加或双掌指尖叠加,轻压腹部寻找敏感压痛点即周围神经病变处。下压以后,根据治疗目的轻柔来回推动软组织,意在松解粘连组织。

B.腹膜后隙里的组织位置较深,体型中型偏瘦者,医者于患侧用双拇指重叠在腹壁缓慢深压至触碰腰大肌,下压时注意切忌直线下压,采用曲线下压的方式让腹腔、盆腔和腹膜间隙内的器官被动滑动避开拇指,最后推剥腰大肌两侧,目的在于松解腰丛神经和交感干与腰大肌、腰方肌、髂肌、椎体的粘连;患者身体坚实偏胖,医者站患侧用肘尖在腹壁慢慢深压至腰椎前面,另一手掌按在治疗床上作身体支撑点,这样能更好地控制肘部力度,大约从第2腰椎至髂窝段内进行治疗。

图1:双拇指重叠按压法

2:肘尖按压法

C.腹壁厚度差异较大,偏瘦者可以触摸到腰椎,坚实偏胖者治疗时不要太刻意去找某些神经,只要掌握脏器、椎体、腰大肌、神经分布走向即可。

D.病变的神经进行松解时存在疼痛比较强烈,治疗时根据病人忍痛耐受来施展力度,开始1~3次疼痛反应强烈,3~6次以后疼痛逐渐减轻,症状也逐渐消失。每隔5~7天复治一次,每次5~15分钟,8次为一个疗程,病变范围少恢复能力较快者8~12次便可以达到理想效果,多少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让机体自身恢复观察治疗效果。

3腹部推拿相关病症

3.1内脏相关病症

主要涉及内脏功能紊乱和消化系统的部分器质性病变。消化系统病症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厌食、恶心、腹部喜温厌寒、呕吐、上腹部隐痛、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常见如痛经、月经紊乱、妇女下腹冷痛(宫寒)、腰虚肾亏、女性功能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炎、男性早泄,以及慢性原因不明腹痛等。

3.2腰腿疼痛

主要涉及腰丛神经,如半夜腰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疼痛、股神经疼痛、髋关节和膝关节疼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常见病症,是急慢性腰腿疼痛疾病重要发源地。

3.3稳定骨盆与腰椎

双侧髂腰肌是稳定骨盆和腰椎的重要力量,当一侧的腰丛神经病变与髂腰肌发生粘连,引起髂腰肌或腰丛神经紧张,导致骨盆和腰椎力学不稳。因此,采用手法在纠正骨盆和腰椎错位之前,首先要解决腰部脊柱前方神经与肌肉的病理状态,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调整效果。

3.4防治术后粘连

腹腔内脏手术以后,容易发生粘连,粘连的核心是神经部分。粘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纱布拭擦,破坏腹膜上的毛细神经,拭擦面积越大导致以后粘连越厉害。脏层和壁层腹膜上损伤的神经需要修复,由于腹部内脏活动度小,病变的神经容易与紧挨着腹膜发生粘连,并且产生疼痛,疼痛的原因作者认为是由于神经内部营养物质渗漏刺激神经外膜引起的。目前腹部术后防止粘连主要是吩咐患者一周以后起来多走动走动,其实远远达不到预防粘连目的;作者认为在术后一个月或创口愈合正常以后,需要每隔几天用掌尖左右、上下、由浅至深,轻柔缓慢地推动腹腔内脏组织,这样才能有效松解和防治神经粘连,过程如果存在疼痛说明神经有损伤病变或粘连。

如图3:双掌指尖重叠推法

4小结

脏腑推拿顾名思义其治疗作用范围局限在腹部内脏器官相关病症,而作者通过腹部推拿主要治疗目的是解决急慢性腰腿疾病,同时也取得了内脏病症的治疗效果,治疗病症范围得到实质性扩大,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间接通过松解神经粘连而达到防治目的。根据作者的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采用中西医融合思路,建议脏腑推拿演进改称为腹部推拿,只要熟悉掌握解剖、生理、病理以及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法到位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从脏腑推拿到腹部推拿的概念转变,我相信这是质和量的提升。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请参考作者在本栏目发表的文章《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探讨》

附1【周围神经病变致病理论】

周围神经病变致病原理:周围神经内部存在少量的微流动样液体,这些物质含有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即神经生长因子,是营养和支持神经正常生理的必需品,由神经外膜与邻近周围组织隔绝。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神经外膜容易发生病变水肿,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神经内部的营养物质外渗;同时邻近组织物质可通过外膜病变处进入神经内部,致使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两种病理结果导致系列复杂病症的陆续出现。病症发生一种是由于神经病变本身引起的如疼痛、麻木、痛性组织粘连、组织增生、痛性水肿、局部怕冷等;另外一种是周围神经病变以后对其所支配的靶组织器官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后所产生的病症。有周围神经分布的部位,都适合此理论套用。

附2【中西医融合思想理论】待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