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探讨中医的中药、针灸和气功与脏腑功能强弱的关系,供科研参考验证。作者认为:中医基本原理是通过各种方法,平衡和调控调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和弱,实现脏腑功能整体平衡、中正和居中的健康状态,主动恢复人体原本平和的健康体质。
己知,脏腑功能不受人的意志调控,受植物神经自动调控。植物神经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分别自动调控调理内脏器官功能强与弱,两者呈现拮抗关系,即一方表现兴奋,另一方表现抑制,此消彼长。脏腑是保障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器官。
中医解表发汗和止汗固表原理。中医通过服用麻黄、防风、桂枝和生姜等解表发汗中药,达到降低体温的治疗作用。己知,人体控制毛孔汗腺开和关的交感神经表现过度兴奋冲动时,毛孔汗腺开启,增加汗液分泌量,体温随汗液分泌降低。作者认为:中医的解表发汗中药,实质是激发增高了交感神经兴奋冲动,随意肌动脉血管扩张,毛孔汗腺开启,增加汗液分泌量,降低了体温,达到治疗无汗高热发烧症状功效,恢复正常的标准体温。反之,多汗症治疗,中医通过服用麻黄根、浮小麦和糯稻根等固表止汗中药,抑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冲动,随意肌动脉血管收缩,毛孔汗腺关闭,减缓或停止汗液分泌量。同理,进食辣椒、葱、姜、蒜等刺激性食物,引起出汗,原因是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冲动。中药的发汗和止汗的正反治疗方法,即中医基本原理。利用上述解表发汗中药、刺激性食物和固表止汗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剂,用于治疗发汗降温和止汗升温,恢复正常的标准体温。
中药对脏腑作用。历经数千年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先人创建了中药的归经入经理论,包括五脏六腑,即肺、心、脾、肝和肾五经,以及胆、小肠、大肠、胃、膀胱和三焦六经。1、入肺经:性热的干姜等,性温的麻黄等,性寒的桑叶等,性凉的川贝母等,性平的茯苓等。2、入肝经:性热的肉桂等,性温的当归等,性寒的黄连等,性凉的牛黄等,性平的天麻等。3、入肾经:性热的附子等,性温的何首乌等,性寒的莲子心等,性凉的西瓜皮等,性平的山药等。当上述肺、肝和肾脏功能呈现热温症或寒凉症时,对应服用寒凉类或热温类中药,平衡肺、肝和肾脏功能,恢复整体平衡、居中和平和的正常健康状态。上述性平类中药,具有保健、护卫和增强肺、肝和肾脏功能作用,可长期服用,促进和增强人体健康水平。特定的中药对应特定的脏腑,具有特定的治疗保健功能,是中医的整体平衡和调控调理特点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整体功能位于热温和寒凉两者之间的中段位置时,即居中位置时,人体五脏六腑和整体功能呈现正常健康状态,否则,呈现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作者认为:中药的归经入经理论,实质是特定的中药,对应特定脏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兴奋和抑制功能,达到主动平衡和调控调理脏腑功能强弱的功效,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居中和平和作用,即中医基本原理。利用热温、寒凉和性平等中药,提取有效调控调理脏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强与弱、兴奋与抑制的有效成分,制成药剂,治疗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失调引起的咳嗽、脂肪肝、肾衰、心律失常、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糖尿病、消瘦和肥胖症等脏腑功能失衡失调疾病,开创中医的医疗和保健新历程。
针灸对脏腑作用。依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包括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足太阳脾经(简称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等十二经脉,以及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等。1.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针灸足三里、承满和梁丘等穴位,具有调理胃脏功能疾病等功效。2.足太阳脾经(简称脾经):针灸大都、太白、公孙和三阴交等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功能疾病等功效。3.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针灸期门、章门和曲泉等穴位,具有调理肝胆功能疾病等功效。对上述特定的经络穴位进行针灸,具有特定的调理和平衡胃、脾和肝脏功能疾病等功效,恢复中和的健康体质,是针灸的主要特点之一。作者认为:针灸特定的经络穴位,实质是具有兴奋和抑制对应的脏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效,达到调控和平衡特定的脏腑功能强弱的功效,恢复特定脏腑平衡、居中和平和的正常健康状态,即中医基本原理。
气功对脏腑作用。古人称气功为吐纳术,即呼吸技术。气功具有增强脏腑功能保健和医疗功效,具有增强人体综合体质保健和医疗功效。作者认为:气功同针灸原理相同,气功采用延长呼吸肌和腹肌收缩用力时间的特殊呼吸方法,单位时间内,延长了肌电作用于胸部和腹部经络穴位的脉冲刺激时间,产生的脉冲生物电,疏通胸和腹部经络,并反溃至相对应的脊椎各部位的植物神经,调控调理和平衡相对应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强和弱,调控调理和平衡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强弱,达到恢复和促进人体整体平衡、居中和平和体质的健身医疗功效,即中医基本原理。
居中观点,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认知理念,同样也是中医重要传统认知理念。居中理念在中医防治体温失常和心律失常疾病中的运用。1、因自然界高温,引起的中暑高温,中医采用解表出汗降温的麻黄等中药,降低高温,恢复标准体温。2、因自然界低温,引起的体温下降,中医采用服用热姜糖水等中药,提高体温,恢复标准体温。3、因自身各种原因,引起的多汗症,中医采用止汗固表的麻黄根等中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减缓和停止汗液分泌量,恢复标准体温。4、心律缓慢症,中医采用性热、温的附子和人参等中药,提高心律,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速度,提高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提高体温,恢复标准体温。5、心律过速症,中医采用性寒、凉的苦参和牛黄等中药,降低心律,收缩血管,减缓血液循环速度,降低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降低体温,恢复标准体温。上述表明,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气功和经络等方法,具有平衡和调控调理脏腑功能强弱和保健功效。中医的解表出汗和止汗固表功效,目的是恢复标准体温,即恢复人体体温的标准居中值,简称居中。体温偏离居中值,表现偏高或偏低时,人体呈现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中医对心律的减缓和增速功效,目的是恢复标准心律,即恢复人体心律的标准居中值,简称居中。心律偏离居中值,表现偏快或偏慢时,人体呈现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中医对体温和心律的平衡和调控调理功效,原理是平衡和调控相对特定的对应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强弱,恢复标准居中值。同理,中医对五脏六腑相对特定的对应的平衡和调控调理功效,源于居中理念,恢复五脏六腑平衡和平和健康的居中值,即中医基本原理。
中医通过中药、针灸、气功、经络和穴位等中医治疗方法,实现了利用中医治疗方法对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与弱的主动平衡和调控,实现了对脏腑功能强与弱的主动平衡和调控,达到了主动平衡和调控调理脏腑疾病的防治方法,达到了主动恢复和实现人体健康的平衡、居中和中和体质的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