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中医基本原理与脉象关系探究推理
投稿人:吕雁南 投稿时间:2022.07.25 12:18 访问量:

本文重点探讨中医基本原理、脉象与植物神经的关联。作者认为:中医基本原理,通过调控调理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冲动强与弱,达到调控调理人体脏腑器官功能强与弱的作用,恢复健康的中和体质。同理,中医脉象是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冲动强与弱的具体表现。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植物神经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自动调控人体脏腑等功能强弱。其中,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弱,自动调控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

作者认为:交感神经兴奋强弱,调控心肺等脏腑功能强弱,以及各类内分泌物质释放量多少,调控血液循环速度快慢,影响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快慢,主要作用是调控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速度快慢。副交感神经兴奋强弱,调控胃肠等脏腑功能强弱,以及各类消化液物质释放量多少,调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强弱,影响营养物质的蓄存速度快慢,主要作用是调控人体营养物质的供应速度快慢。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即一方表现兴奋,另一方则表现抑制,此消彼长。

中医脉象,是指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形成脉象。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腕后挠动脉搏动处,体察脉象变化,辨别心脏和脏腑功能盛衰强弱,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心脏搏动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本文重点探讨脉象与心脏搏动的关系。

中医脉象具有两层含意,一是诊断作用,依据患者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的异常,形成不同的异常脉象,诊断疾病轻重程度。二是诊疗作用,经过中医的各种调理治疗方法后,通过新的异常脉象,确定和诊断上次治疗的效果程度,再确定下一步调理治疗方案,即中医的辨证施治,经过上述反复的中医调理治疗过程,逐步恢复人体正常脉象和健康的中和体质。

上述表明,中医脉象主要反映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中医的治疗基本原理是调控调理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达到调理治疗作用。作者认为:中医的调控调理治疗,实质是调控调理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弱,实现调控调理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收缩力恢复居中、中正和平和的正常脉象,即平脉。

中医认为,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心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西医认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表明心脏功能强弱,影响脏腑功能强弱,影响血液循环速度快慢,影响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快慢,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

作者认为:人体健康状态,原因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基本关系达到整体平衡、中正平和的均等、居中和对称状况,脉象呈现平脉。人体亚健康和疾病状态,原因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基本关系呈现整体失衡、偏重不均、非居中对称状况,脉象呈现博动快或慢、强或弱和深或浅等状态。

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中医创立中药归经入经理论,特定的中药对应特定的脏腑,具有特定的功效,即中医基本治疗原理。本文重点探讨入心经。

中药入心经,分五类:一类,性温类,当归,红花,人参,刺五加,五味子,桂枝,麝香等。二类,性热类,附子,干姜,肉桂等。三类,性凉类,牛黄,丹参,川贝母,朱砂,冰片,连翘等。四类,性寒类,大黄,黄连,莲子心,金银花,板蓝根,绿豆,百合,地黄等。五类,性平类,甘草,赤小豆,茯苓,荷叶,桃仁,莲子等。

作者推理:中医中药的归经入经,实质是中药具有调控调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冲动强弱的功效,实现调控调理心脏和其他脏腑功能强弱的功效,恢复健康的中和体质。上述五类中药,一和二类性温、性热中药,具有提高和增强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收缩力的功效。三和四类性凉、性寒中药,具有降低和减弱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收缩力的功效。五类性平中药,具有增强和促进心脏的保健、强心和护卫功效。同理,中医中药调控调理肺、肝和胃肠等其他脏腑功效强弱,原理相同。中医依据中药的不同归经入经,采用不同的中药,调控调理不同脏腑功能强弱,恢复心脏和其他脏腑相互之间基本关系达到整体平衡、中正平和的均等、居中和对称状况,恢复平脉,恢复健康的中和体质。

中医治疗寒凉体质。患者肢体呈现温度较低症状,脉象为迟脉,脉博缓慢无力。中医治疗方法,服用附子、人参、大枣、桂圆、羊肉、姜、胡椒、辣椒、酒等热、温、辛、辣、解表等中药、食材和饮品,逐步恢复平脉、中和体质。

中医治疗中暑高烧。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喝、头昏、心悸、四肢无力、体温较高等症状,脉象为数脉,脉博快急。中医治疗方法,采用降温和补充体液,服用人丹和十滴水等寒、凉、苦、辛、解表中药,逐步恢复平脉、中和体质。

中医认为,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生命之宰。心脏功能正常,是维持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和人体健康的主要条件之一。脉象是中医诊断心脏功能强弱的主要方法,脉象是判断中医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

西医的植物神经理论认为,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弱调控,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即一方表现兴奋,另一方则表现抑制,此消彼长。

因此,作者推断:寒凉体质患者,表现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冲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冲动。中医的热、温、辛、辣、解表等中药,具有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冲动的功效,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冲动的功效,提高了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神经兴奋递质,提高和增强了心脏跳动频率和收缩力。降低了迷走神经兴奋冲动,降低了释放和分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提高和增强了心脏跳动频率和收缩力。同时,提高和增强了其它脏腑功能,内分泌物质释放量增多,肢体细胞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量,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恢复正常,产生的热量增多,肢体恢复正常中正的体温,脉象呈现平脉,寒凉体质得到治疗改善效果。中暑高烧患者,表现交感神经兴奋冲动,抑制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冲动。中医的寒、凉、苦、辛、解表等中药,具有提高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冲动的功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冲动的功效。提高了迷走神经兴奋冲动,提高了释放和分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降低了心脏跳动频率和收缩力。降低了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神经兴奋递质,逐步恢复中正的心跳,排血量降低,心脏跳动频率和收缩力,逐步恢复正常,肢体细胞获得正常血液供应量,细胞氧化放热反应速度恢复正常,产生的热量减少,肢体恢复正常中正的体温,脉象呈现平脉,中暑高烧得到治疗改善效果。

作者认为:中医的脉象,反映心脏跳动的频率快慢和收缩力大小等状态,实质是反映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冲动强弱状态。中医治疗调理过程,实质是逐步恢复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之间基本关系达到整体平衡、中正平和的均等、居中和对称状况,脉象呈现平脉,即中医基本原理。

人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之间兴奋冲动的强、中、弱三种基本关系,是否正常和平衡,影响决定内脏器官功能的正常和疾病,影响决定体重的肥胖和消瘦,影响决定脉象的平脉和非平脉,影响决定健康、长寿和疾病。

中医的基本原理和中医脉象,与西医植物神经,三者存在紧密关系,作者采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冲动强、中、弱和拮抗关系,揭示了植物神经、心脏、脏腑、脉象和细胞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揭示了中医基本原理。供科研机构参考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