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命,其演化发展是受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的控制,从DNA的结构到生命的演化发展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种控制。因此,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不仅仅控制无机界的演化发展,同样也控制着生命(有机界)的演化和发展。
这种控制证明了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是宇宙中的基本和主要的运动形式。
1、控制DNA的结构
DNA结构,碱基位于中心
从DNA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从生命的微细结构的产生就开始控制生命的出现和发展演化。也就是从根本上控制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发展。体现了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控制一切。是个诶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2、控制生物的演化发展
生物科学
肌球蛋白三维结构的飘带图
古生物进化(演化)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来自澳大利亚西部,距今约35亿年前的岩石,这些化石类似于现在的蓝藻,它们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大小只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因此可以说,生命起源不晚于35亿年。
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同时地球形成的年龄大约在46亿年前,有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龄,大致可以界定在46亿年到35亿年之间。
生命的进化有宏观上的不断进步和阶段性进化的特点。总的来说是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从寒武纪时的几十个增至1000多个。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别呈现同样趋势。在16个主要门类中,除裸子植物门、软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爬行纲外,均呈分异度增加,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趋势(陈世骧,1978)
在显生宙,有人统计共有6次大规模绝灭(寒武纪末、奥陶纪末、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其中二叠纪末的一次最为剧烈。每一次大规模绝灭,属的交替达百分之数十,种的交替更大,可达90%以上。
距今7 亿年 最早的大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
距今8 亿年 啮草原生动物形成
距今10亿年 有性分裂生物形成
距今15亿年 真核细胞形成
距今23亿年 产氧微生物群落发展
距今31亿年 最早的叠层石
距今33亿年 较早的化石(南非的古杆菌及巴贝通球藻)以上过程清楚显示生命在早期发展阶段的进化过程。
地球随着太阳系、银河系进行旋扭圆周运动时,其圆圈处于周期性的变化。致使生命的演化过程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有新生和灭绝,有周期性和截断性,这些都是旋钮圆周运动造成的。
从上述论述,足于正明宇宙的“旋钮圆周运动”是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动力。
3、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性特点
(1)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性对生命的初值具有极端的敏感性(蝴蝶效应);
(2)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可用最大 Lyapunov 指数大于零表征;
(3)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吸引子在相空间内整体上是有界的,但是在吸引子内相轨迹具有高度不稳定性,除了最大的 Lyapunov 指数大于零外,还具有有限值的拓扑熵和测度熵。混沌映射具有拓扑传递性;
(4)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吸引子的几何特性是具有分形和自相似嵌套结构;具有连续功率谱;
(5)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吸引子具有遍历性;
(6)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混沌经常与分岔、分形和多种奇怪吸引子甚至排斥子等复杂动力现象共存;
(7)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具有内在随机性;
(8)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位数;
(9)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自相似性的组织结构;
(10)控制生命演化发展打破了人们头脑中的思维模式,拓宽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11)控制生命演化发展使人们从总体上、全局上和演化上看事物一切可能的变化;
(12)控制生命演化发展能揭示自然界的本身规律;
(13)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它显示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辩证关系。
4、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量子性特点
(1)控制生命演化发展具有整体性原理;
(2)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存在各种差异,系统组织在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秩序性即层次性;
(3)开放性原理: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条件;
(4)目的性原理:系统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定状态的特性;
(5)突变性原理:系统失稳而发生状态变化是一个突变过程,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产生和突变就意味着生命的演化发展等;
(6)稳定性原理:开放系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有序状态,功能结构,具有一定自我稳定的能力;
(7)自组织原理:开放系统由于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而使涨落得以放大,从而产生更大范围更强烈的长程相关,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8) 相似性原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有差异的共性,是系统统一性的一种表示。系统表现出同构和同态;
(9)系统发展原理:系统有自动演化发展和变化的功能,即旋扭构造变化的过程;
(10)系统连续性原理:系统随时间有连续性的特点;
(11)系统继承性原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继承性(遗传性)的功能;
(12)系统分异及进化性原理: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有分异及进化(演化)的趋向,使生物系统由单一到多样化,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13)系统自消亡原理:不管任何系统,最终将趋于自动消亡,小的从生物个体,大到整个宇宙都逃不掉有生有死的命运;
(14)系统周期性变化原理:系统有从稳定到活跃的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这是生命发生、发展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产生新的物种;
(15)旋扭构造有自我完善能力原理:主要是指旋扭圆周运动,加强了控制生命演化发展的作用。
旋钮圆周运动紧紧地控制生命的发展,从微细结构DNA到大的生物的发展演化。旋钮圆周运动控制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发展演化。尤其是在地质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其它科学同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旋钮圆周运动的研究是各门学科中很重要的因素应该考虑。如尖端科学——导弹,如何运用旋钮圆周运动在其发射命中目标的精确度和避开反导系统等的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1 生命起源理论。
2 古生物学。
3 生命的演化历程。
4 生命史。
5 生命演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