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猛犸象灭绝是人类猎杀的结果吗
投稿人:徐列明 投稿时间:2016.07.22 08:39 访问量: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300万年~3700年前,身高一般5米,体重10吨左右,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由于身披长毛,可抗御严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山谷、丘陵上。

由于人类文明一万年前突然兴起与 冰河世纪末期气温上升中的猛犸象灭绝期恰好吻合,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猛犸象灭绝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是人类大量捕杀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迁徙出非洲后,在他们的栖息地留下了死亡的象和猛犸的痕迹。一个地区一旦被人类占有,那么象和猛犸的化石记录便在这一地区停止了。于是猜测人类进化,开始还能与猛犸象和平相处,但进化到了新人阶段,学会使用火攻,石矛等武器集体协同作战,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的动物,猛犸象就是他们猎取的主要对象。据说从出土的种种史前武器看,当时的史前人类已经掌握了精良的武器和娴熟的捕猎技巧,可以猎杀整群的大象和猛犸象,最终导致它们灭绝。

一、人类猎杀猛犸象导致灭绝几点疑问

1、同样作为大型动物,为什么非洲、亚洲的河马、大象为何就没有被人类猎杀灭绝?远在4500年前,埃及金字塔陵墓壁画中就有古埃及人猎杀河马场景为何猎杀至今就没有灭绝?而那时猛犸象体重是现代像、河马的两倍其凶猛杀伤力也是现代像难以匹敌的,因而猛犸象时代几乎不存在威胁其生存的天敌。即便是早期人类饥饿,要猎杀的话,也会猎杀比猛犸象安全得多、数量也庞大得多其它动物。人类生理食谱本质上是食草动物,人类早期就像类人猿的猩猩、狒狒,即便体力是人类几倍,它们群体猎杀也是猎杀比自身体型小得多的动物,因为肉类并非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只是食物品种补充调剂,毕竟不像草原上食肉动物狮子、甘冒极大风险借群体猎杀比自身大得多动物,而这一风险也是食物匮乏维持生命逼不得已的选择,作为食草动物早期人类显然没有冒这一风险必要。

2、“一个地区一旦被人类占有,那么象和猛犸的化石记录便在这一地区停止了。”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动物化石的存在是与突然天灾紧密相连的。人类由非洲向欧亚大陆扩散迁徙的一万年期间内,几乎难有突如其来大范围的天灾和没有形成化石充足时间,自然被人类占有活动的地区很少有其化石存在,即便天灾,那么人类活动遗迹早就消失无踪;其次大型动物的尸体同样是人类饥饿的食物来源,骨骼作为工具或建筑材料,因而大型动物尸骨被肢解容易被误解为猎杀的遗迹,自然猛犸象活动遗迹及其化石也大幅减少;其三、人类迁徙地区同样存在着没有其它动物化石的可能,但同样不能以此作为被人类猎杀灭绝依据。

3、如果猛犸象是人类猎杀灭绝,那么目前西伯利亚的永冻层里埋藏着大约1000万只保存极好的猛犸象遗骸又如何解释?因为人类猎杀食肉不可能存在数量庞大的猛犸象遗骸。它们之所以埋藏于永冻土下,那是因为气候变迁北极圈温差增大,气温反而越来越严寒,导致了原来冰河期草木茂盛之地,演化成了今天冰雪之地。数量庞大猛犸象遗骸可能来自于12000年前的陨石突然撞击,将那个时代西伯利亚的动物迅速冻死、也可能是植物群落凋敝缩小引起猛犸象饥饿死亡,而撞击产生尘土、河流泥沙、泥石流、山洪岁月覆盖了猛犸象遗骸。

二、大型动物灭绝是其进化与气候变迁不相容结果

1、猛犸象之所以灭绝于第四纪冰河末期正是因为猛犸象进化方向不适应第四纪冰河期结束气温上升而被淘汰灭绝必然。自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动物进化轨迹看,动物体型一直就是朝着不断缩小方向发展,小型动物逐步更替大型动物的趋势一直就是动物进化方向的主旋律,大型动物的灭绝,从来就不是单纯外来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而恰恰是内因自身庞大身躯难以适应不断气候暖化而带来生理代谢巨大冲突矛盾的结果。为了适应气候变迁,大自然给出了两个选择,其一适应气候变迁缩小体型继续生存;其二、对于进化方向已经固化很难调整适应大型动物、只能任其灭绝由其它动物代替。

2、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大型动物的非洲(亚洲)象没有灭绝?作为同源非洲象猛犸象却灭绝了?那是因为气温上升猛犸象被动北上迁徙,表面上看动物迁徙也是对气温上升的适应选择,但相对于没有迁徙的大象却是主动的适应气温上升压力,使得大象可以主动朝着气温上升单方向进化,而无需顾忌冬季严寒之忧。猛犸象虽然北上暂时抵消了气候变迁,但却没有主动适应气温上升,带来本质上进化,恰恰相反为了适应高纬度寒冷,自身体型越来越庞大与同源大象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伴随气候变迁,环境日益恶化植物群落缩小食物来源大幅减少,庞大体型与食物环境日益枯竭产生了不能调和矛盾;其次纬度越高、温差越大,一方面为了抵御高纬度冬季严寒体型必须庞大、朝着严寒方向进化,另一方面夏季相对高温又必须缩小体型加快热量扩散、朝着气温上升方向进化,因而气候变迁导致的温差增大,摧垮了猛犸象艰难生存生理极限、导致猛犸象发生了不能跨越气温双向调节进化绝境,进化方向发生了错误,灭绝也就成了它最终归宿。

3、赤道、低纬度大型动物的存在,似乎直观看气候暖化也适宜大型动物生存,但人们忽视了这一区域是全球温差最小的区域,这里动物进化仅仅是单方向跟随气温上升进化就不至于灭绝了,并且那里没有冬季食物匮乏之忧,而其它纬度显然没有这些优势,赤道低纬度大型动物存在并不是高温成就了大体型,而是过去漫长岁月低温成就大型动物的活化石折射留影,今天大体型只不过是史前动物遗传与进化矛盾平衡结果。但它终究改变不了体型演化变小趋势。

4、个体小型化虽然缩短了个体寿命,但却有利于群体加快遗传基因进化交流,有利于种群寿命延长。这是牺牲个体寿命换取种群寿命延长有效选择,这是动物选择小型化进化方向、缩短世代更替适应气候暖化必由之路,是未来生物进化延长种群寿命动力主要方向,这也是微小昆虫得以生存几亿年的根本原因。

5、大多数猛犸象死亡于10000-12000年前,但大约公元前3750年阿拉斯加州仍有幸存的猛犸,最后存活的猛犸生活在远离西伯利亚海岸的弗兰格尔岛,它们一直存活至公元前1650年。如果说弗兰格尔岛是由于与陆地的隔绝阻止了人类猎杀,才使得猛犸象灭绝延迟,那么作为陆地同样有人类活动的阿拉斯加州为什么猛犸象灭绝也延迟了近5000年?

三、弗兰格尔岛再现延迟猛犸象灭绝的密码

1、为什么弗兰格尔岛成为了猛犸象最后栖息地,这一传奇为我们揭开大型动物灭绝真相提供了途径。弗兰格尔岛位于北冰洋的东西伯利亚海与楚克奇(Chukchi)海之间。岛形狭长。面积约7,300平方公里。隔朗格(Long)海峡与大陆相望。属北冰洋苔原地带。尽管是北极圈气候,但这里却存在着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岛上已识别的维管植物有417种,这一数目超过了所有在加拿大的北极群岛发现的植物总数,也是面积相仿的其它北极冻原上植物种类的两倍多。

2、这里的猛犸象只有1.8米高,而正常的猛犸象则高达三四米,体重只有原来正常猛犸象一半,这种小型矮种猛犸象因此被冠名为“弗兰格尔岛猛犸象”。正是因为猛犸象在体型上做了这样的调整,体型与非洲、亚洲象相当,才使得它适应了气温变迁的环境,从而额外争取到了猛犸象物种的存活时间。可能是岛屿狭小食物有限和温差叠加效应将猛犸象体型被动缩小、也有可能是与其它食草动物竞争食不果腹饥饿导致体型缩小,尽管体型缩小增强了竞争,但终究竞争不过小型食草动物对食物匮乏和温差适应性。3

3、弗兰格尔岛在气候环境上有着其它北极冻原所没有的优势。它气候降雨量虽低,但得益于气温低周围海洋大气湿度并不低,年平均温度为–11.3°C,南海岸七月平均气温在2.4°C到3.6°C,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零下20C左右,年际温差只有20度左右,比很多低纬度大陆温差都小得多,减轻了猛犸象进化适应压力,这也是弗兰格尔岛成为同高纬度动植物群落最为丰富原因。由此可见温差大小决定了大型动物灭绝强度和植物生存难度。温差大小和湿度高低共同决定了动植物群落繁盛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