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台报道,今年的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广东沿海多地出现了海水倒灌事件,与上个月发生在偏北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事件相比,它俩的共同点都为风平浪静式涌潮侵袭,不同点在此次海水倒灌侵袭地纬度较低、范围较小、水位不高且持续时间不长。
我认为这两次海水倒灌事件都是主要由地表上空的气团变化引发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副高气团和极地高气压气团对温带地区陆域交互控制变化影响的结果。
今年是个副高强势年,因副高产生的下沉气流较强驱使深(远)海海水向中纬度(温带)陆域近海区作运动,在近海岸受阻形成了海水倒灌现象。因上个月副高气团在温带地区强于极地高气团而位置偏北,使其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较强,所以受该气团驱使的远海流抵达厦门至南通海岸时受阻形成沿岸流依次向北侵袭至渤海湾,造成了持续时间较长和水位较大的危害影响,因是沿岸流,故未对同纬度相邻地区的朝鲜半岛造成影响;此次发生在广东沿海多地的小范围海水倒灌事件,是因为今年强势的副高气团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位置南移,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已成强驽之末,加之极地高气压气团对北半球温带陆域的控制影响增强又减弱了副高气团的影响有关(近期频发的寒潮气象就是极地气团增强的结果),所以此次海水倒灌事件呈现出影响地区纬度较低及范围小和水位不高且持续时间不长的特征。因副高气团盛行的下沉气流受海洋面蒸发水汽的上升气流影响而呈现出风力较小的特征,所以受此驱动产生的涌潮为风平浪静式侵袭。
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势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在十月底还发生了“潭美”和“康妮”的海上“双台共舞”的气象,在十一月还出现了“银杏”“桃芝”“万宜”“天兔”等台风,这也是有气象记录以来11月首次真正意义上“四台共舞”气象。所以据此可以推测今年我国境内遭遇的较严重的海水倒灌事件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强势有关,另外也与今年的拉尼娜气象给北半球提供了充足的水量有关,因为拉尼娜气象既会使地球上海洋水体偏北半球转移运动较多增大其水位量,也会使北半球上降水增多使北半球陆域近海入口区水量增多。随着地球暖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冰川融化消失增多和地面蒸发水汽向天空转移增多,大气圈层中聚合而成的云物质体越来越强致副高和极地高气团愈发强势,在拉尼娜年份中会在北半球大陆上产生更多的海水倒灌事件。
地表上空的气团变化,会对地面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产生影响变化,使地面海水在地表板块区域间产生流量和流速的量能和动能变化,致使地表板块间发生重量失衡情况而引发地震或火山等地质活动现象,这就是地球上地质圈、水圈和大气圈层间的整体联动性所在,它们之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正是这种整体联动性造就了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现象,也使地球上温带地区的地震多出现在春秋季节里(日本福岛大地震发生在3月11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在5月12日,台湾花莲地震也多发生在三四月或十月十一月份里),并显示出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极端气象年相重叠发生现象。气团对地面海水流向的影响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厄尔尼诺气象年中使赤道暖流发生向南半球偏转位移运动,温带地区的地震多发生在春秋季节里是因为它们是副高气团和极地高气团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轮流控制影响该地区的交替季节,属不稳定的气团变化较大的季节,会使该地带内海水的流速和流量发生较大变化影响致该区域内的板块重量发生失衡而引发地震多发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象年更让地球上的水体在南北半球间作大偏转位移运动,对地表区域板块间的重量失衡造成更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两个年份中发生的地震或火山等地质活动也较多。地球这种整体联动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在地表空间(地面高低地势地形间、天地间)内以固液汽三态不停作转移运动的量能变化造就的。
今年的副高强势也得益于2024年是个太阳风暴年,据科学观测发现,在2024年以来,太阳已爆发多次x级别的耀斑了,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也指出,2024至2025年,还会迎来更加疯狂的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年又称太阳活动峰年,它与太阳黑子增多有关,每隔十一年,太阳就会出现黑子增多及耀斑大爆发现象,它会影响到地球磁场的变化和造成地球水循环系统的紊乱,因为太阳光热增强会使地面蒸发进入大气圈的水汽物质骤然增多,使大气圈中聚合而成的云物质体突然变强而降水增多致使地球上发生自然灾害偏多,给地球生物带来灾难,这也是地面水体向天空转移较多又重回地面形成的现象。所以今明两年,地球上还会出现极端气象多发和地震或火山活动增多的自然现象,今冬会在北半球陆域(亚洲和北美洲)出现寒潮不断的暴雪和极寒气象,冬季会延长,今冬在我国境内北方会出现暴雪、南方会出现冻雨气象,明年的倒春寒会较多较重。
太阳黑子增多,与慧星回归年有关,慧星回归周期年几乎都是太阳活动周期年11的倍数,比如最著名的哈雷彗星,回归周期约77年;白日大彗星,回归周期6.6年;恩克彗星,回归周期3.3年。哈雷慧星是人类肉眼可见的星体,它出现后,太阳上会出现黑子增多现象,从而影响地球带来自然灾害偏多情况,所以人类也称它为“灾难星”。当慧星运行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相交时就会出现“流星雨”现象,“流星雨”是慧星受地球引力撕裂而成的星子碎片化现象,也许太阳黑子就是太阳上下的“星子雨”?也许太阳燃烧的能量就来自于太空中给其提供的“星子物质”?因为太阳质量大,它上面需下更大质量的物质才能降落在太阳面上,就像地球上云物质体要冲破地表热浮力的阻挡才能降水是一个道理样。由此可见,地球的整体联动性变化还会受太阳风暴活动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才会观察到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会出现与太阳风暴年和厄尔尼诺及拉尼娜气象年相重叠发生的现象。
人类对宇宙大环境的改善可谓无能为力,比如太阳风暴,但对地球小环境的改变可作积极应对,以减少自身遭受的灾难影响。应对的方式就是在陆域地面开展堵水工程建设,将冰川融水和天空降水尽量堵截于陆域当地内,阻止或延缓陆域向海洋水体转移流失量能的发生,从而避免空地间流动转移的动能大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影响。如何开展堵水工程建设,我在科学智慧火花栏目上发表的《自然水系法工程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不二法门》文章中作了详述,在此就不多叙了。总之,中国现在开展堵水工程建设,不仅可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榜样,还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破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