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地球引力场理论的再思考
投稿人:韩永全 投稿时间:2024-06-18 15:51 访问量:

一、强相互作用是极端的引力

我在20134月发表在《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 地球重力场是由于地球的辐射和自转形成的》一文中论证了,引力和密度、辐射强度、角速度成正比的结论。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我们近似认为氢原子的辐射半径等于氢原子的半径、中子的辐射半径等于中子的半径,对于氢原子和中子:由于角速度和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辐射强度也和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而密度和半径的三次方成反比,则方程F=(Hρxm)ωq——(1),经过计算、化简可以写成:F=Tmρ/R^6——(2),其中T是常数、m是中子或氢原子的质量、R中子或氢原子的半径。我们知道:氢原子的半径10^-10m,原子核的半径约是10^-15m,理论推算中子的半径应该在:10^-17m数量级。根据F=Tm/R^6——(2)得:F中子/F氢原子=(10^-15/10^-17)^6=10^42,也就是说,两个中子之间的引力约是两个氢原子之间引力的10^42倍,由于我对中子、氢原子的辐射半径做了近似处理,或许中子的半径估算也存在误差,也没有考虑温度变化对力的影响,如果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两个中子之间的引力约是两个氢原子之间引力的10^39倍是可能的,容易得知:两个质子之间的引力约是两个氢原子之间引力的10^39倍也是可能的,符合强相互作用的性质,所以强相互作用是特别的引力,极端的引力就是强相互作用。

也可以解析了爱因斯坦对牛顿万有引力的质疑:半径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引力增大到原来的四倍。这就是常说的“平方反比”规律。爱因斯坦引力理论表明,这个力实际上增加得更快一些。天体的半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根据上述论证、推算应该接近n^6倍,n是半径减小的1/n倍的n

现有理论认为:强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发力机制属一种短程力,但这种短程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时,都全部转化成长程力,以光子为载体,如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强核力。所以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这种短程力表现为在原子内的发力机制,将原子比作一把枪,枪内使用同一种火药,但火药量不同,点燃火药方法不同(相当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不同发力机制),但射出的子弹都是相同的,光子就相当于枪内的子弹(来自百度百科)。也就是说,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的作用粒子都是光子,其实,光子就是基本粒子,引力作用的粒子也是光子,强相互作用是极端的引力。

单独的元电荷是不存在的,基本粒子(光子)是相互绕转的两个元电荷,其它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基本粒子组成遵循的规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质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间半径、Q是常数。也就是说,基本粒子是存在质量的,并且质量、空间半径是变化的。我推算的这一规律被美国物理学会2022年春季会议录用,录用截图摘要如下:


基本粒子不论存在于物质的内部,例如存在于原子或原子核;还是辐射到外部空间,例如可见光都遵循这个规律。光子是基本粒子,并且是辐射到外部空间的基本粒子。

引力的形成:由于辐射物体的自转使辐射的基本粒子向心弯曲,辐射基本粒子之间是相互吸引的,两个自转的物体辐射的基本粒子都向心弯曲,而基本粒子之间又存在引力,引力的方向都指向自己的辐射体中心,必然表现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这就是引力的本质。也就说,引力和辐射物体的自转有关。任何物体(包括微观粒子和宏观天体)它的辐射范围都是:R=c/ω,其中c是光速、ω是物体自转的角速度、R是物体辐射的空间半径,这一规律被美国物理学会2021年四月会议录用,录用截图摘要如下:

换句话说,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自转的,也是辐射的,任何物体都存在确定的辐射范围,它的辐射范围就是:R=c/ω,物体(包括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辐射范围就是物体的引力范围,辐射物体辐射的基本粒子(广义上的光子)收敛在极小的范围就是短程力,例如质子和质子之间的引力范围,辐射的基本粒子发散在极大的空间范围就是长程力,例如通常情况下天体之间的引力范围,其实,引力的形成本质也是基本粒子作用的宏观、微观体现。下面我们用基本量子作用研究中子和氢原子的引力,揭示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2024年4月我发表在《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的“地震形成的分析及“地震”的普遍性”一文中论述了,任何密度均匀的物体和存在于该物体内部或表面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的规律是:引力的大小和密度成正比和物体距离密度均匀的物体中心的距离成正比也和存在于密度均匀物体内部或表面的质量成正比,数学描述:F=Gρ4πxm/3,其中x是质量m到物体中心的距离、ρ是密度均匀物体的密度、m存在于x处的质量(x≤R),F是物体内部及表面的万有引力。两个中子的引力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中子存在于另一个中子的表面,两个氢原子的引力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氢原子存在于另一个氢原子的表面。

假设氢原子自转的角速度为ω1,氢原子的半径为R1;氢原子转换为中子的角速度为ω2,半径为R2,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出结论:R2^2/R1^2=ω1/ω2。

考虑到中子和氢原子自转的角速度差别极大,导致它们的辐射半径差别也很大,辐射强度差别也很大,中子和氢原子引力差别,必须考虑自转的角速度、辐射强度。氢原子辐射半径R11=c/ω1,中子的辐射半径R22=c/ω2,氢原子的辐射半径和中子的辐射半径和它们角速度成反比,单位时间氢原子和中子辐射的基本粒子数量是相等的,由于辐射球体的表面积S=4πR^2,氢原子和中子的辐射强度必然和它们辐射半径的平方成反比。根据上述的论述及力的产生原理,改写引力方程F=Gρ4πxm/3为F=(Hρxm)ωq——(1),其中ω是中子或氢原子自转的角速度、q是中子或氢原子自转的辐射强度。

二、电磁力是特别的引力

辐射到外部空间基本粒子的两种形式,正圆和椭圆,如下图所示:图中正、负代表元电荷的正负,如下图:


电磁力的形成:由于带电体的辐射除了具有不带电体辐射的特性外,带电体的辐射还会拉伸基本粒子,使基本粒子形成极性基本粒子,由于异性相吸基本粒子的极性和带电体的电性相同,即带电体辐射的基本粒子的极性必然和带电体相同的极性向外。如果两个带电物体所带同种电荷,辐射的极性基本粒子,必然是极性相同的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同性相斥所以显示为两个带电物体相互排斥;如果两个带电物体所带异种电荷,辐射的极性基本粒子,必然是极性相异的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由于异性相吸显示为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可以说,引力是一种特别的电磁力,引力可以理解为极性趋近于零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宏观、微观体现,所以引力远远小于现在所说的电磁力。

结论:自然界存在的力都是质量引力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共同或独立作用的结果。从引力、电磁力的形成可以看出,引力也是光子作用的结果,引力也是电磁力,现代科学家也认为,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的作用粒子都是光子,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所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于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基本粒子不同条件作用的产物,本质都是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或微观力作用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