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是地震发生过程中的主要现象,是从震源向承压较弱的地表面进行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是地表介质发生破碎、抬升、移位的主要动力源,是地表烈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冲击波的产生过程、释放方式、传递的平均减速度的研究,对研究地震的有一定意义。
冲击波的形成过程:地震发生时,在震源点上释放强大的能量,产生及强的震动波、冲击波,并向承压较弱的地表面释放和能量转换。
冲击波释放方式:冲击波产生时释放的能量从震源点上向地表面传递是以球面波的形式向承压较弱的地表面传传递。也是地震能量以扇形传递的重要原因,受地下介质结构、承压能力及能量释放通道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扇形释放方式。
冲击波传递的平均减速度:冲击波从震源向地表面的传递过程中,使地表介质发生抬升、破碎、移位并进行能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冲击波的能量的转换,致使其传递速度下降。在地下介质中传递的每一个点位上的传递速度都不同,为递减性。
冲击波传递的平均减速度的计算:根据地震发生时的震源深度、冲击波在地下介质的传递的初速度、末速度、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震级等因子计算。假设初速度为5400米/秒、末速度为170米/秒、传递时间为28秒,平均减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即(170-5400)/28=-190米/秒。
冲击波传递的平均减速度的应用:假设地震发生时的震源深度为10000米、地震震级为5级,冲击波传递到地表面的时间=震源深度/平均减速度即10000/190=52.53秒。也是人们自救的有效时间,是地震预警的重要依据。
冲击波传递的平均减速度受地下介质结构、震源深度、地震震级、震中距等多因子的影响,要有大量的数据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