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因此而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依据气象知识、我们知道赤道常年为东风带区域,也就是说海洋气流与海流一般常年是由东向西流动,每年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运动轨迹最直观地表现出了全球常年海洋洋流、气流运动大致方向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动(北半球);而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后,则海洋赤道气流则发生了相反流动,由西向东流动了,因而使得原有的气流流向被彻底打破,干旱与多雨时空被彻底颠倒,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往往使得原来适宜居住区域尤其是赤道南北纬15度饱受气候灾害之苦,要么干旱高温,要么暴雨成灾。那么南赤道中东部海洋水温上升为什么就催生了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发生?催生了洋流气流的逆向流动呢?
二、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河流两岸在太阳照射下,也会发生两岸水流水温高于河流中心的现象,那是因为两岸水流较浅,水温自然升温快,那么作为南太平洋中东部因与南美洲陆地较近,又是赤道附近、光辐射较大、水温上升较其它太平洋区域高也是很自然的事,若没有常年赤道东风带,推动表层暖水层向西输送流动,这一太平洋区域水温恐怕将会较长时间维持相对较高状态。正是常年的东风带推动洋流自东往西流动,表层水温暖流热能向西驱动,下层低温水向上翻涌,才保障了这一太平洋区域海平面低于西太平洋,保障了水温保持相对较低状态。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赤道南太平洋中东部海洋为什么会升温为什么会催生厄尔尼诺现象?而相对应的赤道以北中东部太平洋水温为什么没有像南太平洋一样的几率、出现水温偏高现象?为何这里却没有产生厄尔尼诺现象呢?况且北太平洋平均水温也比南太平洋水温高。
众所周知风的产生源自于高气压气流流向低气压的结果。春夏秋季的东南风源自于海洋的湿润暖湿气流流向陆地的结果,那是因为光辐射下海洋蒸发水汽形成的暖湿气流产生了高压,相对地处西北方向的欧亚大陆低压(加之赤道东风带、北半球东南信风、偏向力向西综合合力驱动下),自然气流由东南方向流向了西北方向;而南太平洋中东部海洋水温上升异常期产生的水汽海洋高压,为什么就没有像全球那样形成常规性的地面往西流动气流,恰恰相反却形成了向东流动的逆向气流?为什么赤道东风带对此失效了?因为南太平洋中东部东西两端对应陆地恰恰是东端南美洲和西端澳大利亚大洋洲、印尼等狭小岛链,而南半球赤道附近东面对应恰恰是南美洲最大陆地区域,无论是面积还是距离都要比西端澳大利亚具有绝对优势,由于赤道附近陆地气压一般都是小于海洋气压,从而催生了南太平洋中东部形成的高压湿润气流就近流向南美洲陆地结果、于是出现了气流运动的逆向运动,又正是气流的逆向运动助推了厄尔尼诺发生地海域水温异常加快上升,因为西太平洋表层暖流往东流动的堆积使得中东部、沿岸海域表层水温快速上升(南太平洋中东部自身热量加上从西太平洋传递到厄尔尼诺发生地热量累积);反观北太平洋赤道附近,虽然那里的年平均海洋水温一般条件下都比南太平洋水温高(因为白令海峡阻隔北冰洋海流),但那里从来不需要担心厄尔尼诺现象产生,那是因为这一北太平洋赤道附近所对应的陆地正是北美洲最为狭长陆地地段即加勒比海域,在那微不足道的狭长陆地上产生不了陆地明显低气压,与西端欧亚大陆相比,就像是芝麻与西瓜的对比,故北半球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洋水温即便是像厄尔尼诺发生地海域上升异常根本无法撼动正常气流循环运动,这里的海域气流不可能产生逆向流动。
所以、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产生原因,归根结底是南北半球赤道附近海域与陆地东西地理分布的巨大不同的结果。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确实与气候暖化有着相关性,因为暖化后的气候由于大气热容量下降,自身调温能力下降,催生了不稳定气候、灾害气候、破坏常规性大气循环乃至厄尔尼诺气候因素增加。
三、厄尔尼诺对气候影响 由于厄尔尼诺气候现象是其发生地气流运动的逆流向,那么它对气候的影响结果就可以很容易理解。由于南太平洋中东部气流逆向运动,使得原本干旱少雨南美洲西海岸得到更多雨水光临、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而处于南半球相对应位置西面的澳大利亚、印尼、乃至非洲气候则产生干旱少雨高温现象;其二、对台风形成影响显然也是不利的,因为台风形成是在高空西风与赤道地面东风带一对相反作用力驱动下形成的台风旋转,台风运行轨迹也是由东向西,厄尔尼诺正是这种正常气流运动的逆向运动,因而无论是对台风形成机制的影响还是对台风运行轨迹、运动推力的影响都是削弱的,故厄尔尼诺年份的台风数量、登陆时间都必然是下降和延迟的;其三、对东南亚气候影响也必然是负面的,原本北半球靠近赤道附近正常旺盛活跃的东南信风、由于受到南半球厄尔尼诺逆向气流影响,使得东南信风偏弱、正常东南海洋湿润气流光临减少,因而会同样发生缺雨干旱高温现象、故厄尔尼诺年份尤其是今年发生于印度、泰国的异常高温很容易理解;其四、对我国气候影响。虽然厄尔尼诺发生地与我国纬度相距较远,但对我国气候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南半球厄尔尼诺发生地气流逆向运动及其海温上升产生气压虹吸效应(北半球赤道上升气流拉向南半球一侧),使得赤道、低纬度海域蒸发水汽高压向西北推力减弱,雨带南移因而容易造成我国东南方暴雨洪涝,西北方干旱缺雨气候现象。而南方海洋湿润气流向北推力减弱,又势必助推北方缺乏暖气流阻挡下的冷气流春夏南下,容易形成北方春夏即干旱少雨又春季延迟低温现象、甚至东北出现夏季低温现象,频繁遭受冷气流袭击却又干旱大地上极易造成频繁大规模大风扬沙、沙风暴恶劣气候,南北冷热气流较量,更加容易形成南方各个纬度雨带暴雨阴雨寡照低温与晴天高温奇型变幻气候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