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脊翼部对称方向体现了地球长期板块运动方向和趋势。洋中脊翼部对称以东西向为主,尤其在近赤道的低纬度区更加明显;纬度值增加后,翼部对称方向发生偏移、摇摆。极少有南北对称,印度洋与亚丁湾交汇处,洋中脊轴部扭曲,带动翼部方向短暂地呈南北对称;澳大利亚南部洋中脊也有短暂的南北对称。具有洋壳扩张运动的海盆也同样是东西张裂为主。高原、山脉、岛弧的收缩运动却复杂、隐密,让观察者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
地壳东西向张裂运动是分区域的,其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集中在南北大西洋、南印度洋、太平洋中东部、西北太平洋。地壳有组织、分区域的改变自转速度,才能形成有规律、分区域的东西张裂运动。
自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观察到月球表面广泛的陨石坑,还有彗星撞击木星事件。由此,许多人认为陨石撞击是地球板块运动、造山运动的唯一原因。陨石坑是比较规则的圆形,即使不同时期撞击坑的相互覆盖,最后的撞击坑仍然是比较完整、规则的圆形。《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4)认为:地球的盆地由框架(山脉、岛弧)组成,并且框架之间相互挤压,继续推动盆地内部构造运动,形成特殊的厂、7、Λ型构造,并不是一次撞击后固定不变的圆。东经115°线以西的盆地框架由/.S.C组成,东经115°线以东的盆地框架是平行的))状(括号状,也称为反"C"型)组成。《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顶撞运动》、《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从非洲大陆东部经亚洲大陆,到西北太平洋存在广泛的岛弧(山脉)顶撞运动,是该区域最主要、具体的板块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地球上盆地构造不是陨石撞击才能形成。《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认为:中国西北地区黄土沉积始于约250万年前,是青藏高原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对大气环流改变的结果。现今的观察显示,青藏高原仍然以厘米级持续抬升。
如果认为陨石撞击后,原冲击坑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能够持续百万年的变形,这样的想法与波的理论相矛盾。波是会逐渐衰竭的。那么必然要寻找这种长久变形的根本原因。从而推翻了陨石撞击一次成型是形成盆地唯一原因的假设,也推翻陨石撞击是地球板块运动唯一原因的假设。
洋中脊翼部东西对称在纬度增加后出现波动和偏差,形成广泛的东北--西南或西北--东南方向对称。出现这种变化有两种原因:
1.是板块之间运动方向确实偏离了东西自转方向;
2.是所谓东西方向本身的问题。因为长期地理极移动,改变了初始的经纬度线,是参照物发生了改变。所以过去产生的洋中脊翼部对称方向,偏离现在的纬度线,不是板块运动方向真正的改变。
地球板块运动现象中,很难区分以上两种情况,它的隐密性、复杂性,让人差产生错觉:倒底是板块在运动?还是经纬度线在移动?
《地球天文动力学》(叶叔华. 黄珹 主编 2005)介绍:目前卫星监测到长期地理极移方向是西经68°,0.003"/年。本文的假设是长期地理极移方向为东经115°,延长线为西经65°,距离约20°。以此假设,进行16区域划分,其坐标01为东经25°,坐标02为西经155°。
经过长期地理极移20°后,纬度线产生约20°夹角;初始的东西张裂线与现今的纬度线的夹角也是约20°。如果板块(点位)因纬度变化产生线速度的加速或减速,与坐标0之间产生矢量变化,会有以下步骤和结果:
1.全球点位纬度值变量积分的不均匀。长期地理极移造成点位纬度值变量是一个渐进的积分量,坐标0为零,极移延长线上点位最大。
2.点位纬度值变量的不均匀,造成点位线速度和矢量的变化。点位在此过程中有3种选择:a是改变海拔高度(自转半径);b是改变东西向位移距离;c是两者兼有。(《岛弧的岭与沟》陈小华2014)
3.点位运动不是自由状态,而是被所在大小不同尺度下的各级团体组织控制下受限运动。从大范围讲,2的选择结果是:点位纬度值变小,其海拔高度降低,相对向东加速移动;点位纬度值增加,其海拔高度增加,相对向西减速移动。同一区域内点位远距离关系受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矢量)控制。构造之间又有挤压、分离、错位运动。
4.点位相对向西或向东运动,造成边界线附近点位从本区域跨入另一个区域,改变其16区域划分中的相对经度值。其结果是改变了1的纬度值变量积分量。
以东经115°线与赤道线相交区域为例说明:
1、四川盆地、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以东经115°线为中心,距离越近,纬度值变量积分量越大,向北抬升越多;距离越远,则点位纬度值变量积分越少。东经115°线以西山脉弧线L型右端(东部)向北抬升多,渐变为"c"型。东经115°线以东山脉弧线I型,左端(西部)向北抬升多,渐变为)括号(或称反c型)。以此修正之前推测2000万年前,东经115°与赤道相交于孟加拉湾的恒河口附近,改为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威信地区。
2、南印度洋洋中脊东西水平状翼部对称(东经70°附近),随着东经115°极移,逐渐向西南--东北方向偏移,显示大洋洲向东北方向真板块移动和赤道线南移的假板块移动双重作用效果。北印度洋“入”洋中脊头部扭曲,显示了阿拉伯半岛与伊朗高原、非洲大陆者之间的错位运动。
3.赤道以北、东经115°线两侧:中南半岛、南海、菲律宾群岛区域,先有赤道线以南时的向东加速、海拔下降的过程,后有赤道线以北时向西减速、海拔上升的变化,加上区域内框架构造的顶撞运动。
与上述区域对称的是西经65°美洲大陆。东北太平洋与南印度洋相似,是向东张裂运动;南大西洋与西北太平洋相似,是向西减速并张裂运动。北美大陆西海岸、加勒比海群岛的变化与印度尼西亚群岛区域相似;班达海、加勒比海相似,体现整体向东加速、东部受阻扭曲。马六甲海峡、亚马孙河流域都体现了赤道南北构造相反的加速度变化,造成的撕裂形状。
本文参考
1、《黄土与环境》刘东生 1985
2.《地球天文动力学》叶叔华 黄珹 主编2005.
3.《岛弧的岭与沟》陈小华2014
4.《中国大陆盆地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 2023
5《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
6.《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
7.《洋中脊与长期地理极移的联系》陈小华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