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能量释放过程是能量物质长期沉积在地表下介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急速发生反应,短时间内释放能量,在地表介质中进行能量释放与转换的过程。地震能量守恒规律是单位地震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中,物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空间守恒等,在特定条件下,物理量的增加量等于其流入量,空间的量保持不变。 如图:
上图为特定条件下单位地震能量物质从沉积到能量释放完成过程坐标重叠图,由多个地震能量释放图与地震波图重叠组成。地震能量释放过程是由单一地震能量物质沉积在地下介质中,与单一地下介质混合形成能量物质组合体,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发生反应并释放能量,所释放的能量作用于地表介质,地表介质发生变形,进行能量释放与转换的过程。坐标图中2-3为地震能量物质汇集区,3为地表介质与地震能量物质混合区的分界线,3-4为地表介质区,4为地表介质地表面分界线,4-22为地震能量释放作用于地表介质时,地表介质向上抬升的最大高度,5黄色为单位地下固体介质,6蓝色为地震单位气液形态能量物质。7绿色为能量物质沉积在地下介质中的混合物质,8红色为震源,是能量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在地下固体介质中进行能量释放,9橙色为震源能量作用于单位地表介质时,地表介质发生破损、移位,10白色为地震能量作用于地表介质时,地表介质向上抬升,地表介质内形成其他物质填充的空间,11为地表介质抬升最大高度,11-12-13-14的体积之和为地表介质抬升的最大体积,15-16-17-18的体积之和为地表介质因抬升后地表内形成的其他物质填充的体积之和,19-20-22-23连线区域体积为地震裂度体积,21-24-25-26体积之和为反作用力作用于地下介质发生破损的体积之和,11-22-23-19-20-21区域内体积之和为地震最大裂度体积,19-20-21-22-23连线区域体积为地震裂度体积,11-21连线为最大震源深度,25-28连线为震源深度,28为震中,22-28连线为震裂距,22-23连线为震裂直径,22-23连线直径为园的面积为地震裂度面积,21-22-23连线的扇形体积为地震裂度体积。
(一)图为混组合体的形成,图中的5黄色为单一地表下一定位置的地下固体介质。6蓝色为单一地表下一定位置的单一能量气液态物质,7绿色为单一地表下一定位置的地下固体介质与单一地表下一定位置的气液态物质混合组合成单一能量混合体。
(二)图为多个单一能量混合体组合成能量混合体群沉积在地下固体介质中。
(三)图中8红色为单一能量混合体所释放的能量物质。单一能量混合体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发生反应,作用于9地表介质进行能量释放与转换。
(四)单元能量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作用于地表介质并进行能量的转换。
(五)在单元能量物质能量等条件的作用下,相邻区域单一能量混合体发生反应,在相邻区域内进行能量释放与转换。
(六)白色为地表介质向上抬升形成的空间,空间内填充能量释放物质。能量含混合体群集中进行能量释放与转换,所释放的能量作用于地表介质时,超过地表介质能量转换限值时,地表介质向上抬升,地表介质内形成等量的相关物质填充空间。
(七)能量混合体群的能量释放集中度最大值时,地表介质向上抬升到最大值,地表介质内形成等量的的相关物质填充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地震能量反作用于地下介质,形成反冲裂度等。
(八)能量混合体群的能量释放骤降时,能量失去对地表介质的有效支撑,地表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下降。
(九)(十)(十一)图为地震能量削减过程,完成能量的释量与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地震能量物质、能量物质的能量释放与转换,地表介质在地震能量释放与转换过程中的物理量、空间量恒定不变的规律。
(十二)图为地震波图,是地震能量释放过程中,监控机构监测到的地震波所形成的图形,与地震活动过程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