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地表下一定位置的岩石、泥土层突然发生破裂、移位与抬升,其能量突然以扇形方式向承压较弱的地表面进行释放,从而引起地表一定范围内发生震动。在地震发生过程中,从震源点上释放能量作用于地表介质的过程时,地表介质在重力作用下,当地震冲击力小于地表介质重力时,地表介质就会发生复位现象,同时,地表介质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发生破碎、移位吸收转化一部分能量,形成地震能量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通过正负力即对冲力来计算,所得到的值来衡量此次地震对震中地表面的破坏程度。
对冲力是地震发生过程中,地震所释放的强大冲击波作用于地表介质过程中,以地表介质的地表面为0值,冲击力与重力、破碎、移位之和相抵后的值,用正、负数来反应冲击波对地表面的破坏程度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当对冲力大于0时,说明冲击波对地表面具有破坏性,正数越大,其破坏力越强。当对冲力为负值时,说明冲击波对地表面不具有破坏性,负数值越小,其破坏力越弱。
对冲力的计算:对冲力(2个相互对立的三角形符号)=冲击力+反冲力-重力-破碎力
对冲力设置为用相对立的2个三角形符号为(2个相互对立的三角形符号 )。符号下部分为地震发生过程中所释放的冲击力,以及冲击力作用于震源以下地下介质时所产生的反作力同时作用于地表介质时所释放的向上推力之和。符号上部分为地震发生过程中所释放的冲击力作用地表介质时,使地表介质发生了抬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表介质受重力作用下发生复位。同时,地表介质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发生破碎、移位等现象,这一过程可以换算汇总为一种向下的力。向上的力与向下的力相抵后得到的结果来说明地震发生时所释放的能量对地表介质的地表面的作用力的大小及破坏程度。
由于地震发生过程的受多因素的影响,加之基础信息源、数据的短缺,不能进行具体的计算。
2个相互对立的三角形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