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提出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唯一正确的理论,并建立了数学模型,颠覆了300多年牛顿的地轴进动解岁差理论。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的理论,被世界公认只是个时间问题。
岁差发现很早,有记载的是公元前150年前后,古希腊天文学家和西方古代天文学创始人喜帕恰斯通过比较他所观测到的星表和前人的星表中,发现了岁差。喜帕恰斯描述岁差现象时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有显著的变化,而黄纬却没有什么变化。
在公元四世纪,我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与星空时,发现恒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了岁差。
岁差是一种天文现象,指的是回归年时间短于恒星年时间。针对喜帕恰斯描述岁差现象时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有显著的变化,而黄纬却没有什么变化的现象。根据喜帕恰斯对岁差描述的现象,我做了地轴进动解岁差的实验。实验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我买了一个地球仪,又买了一个比地球仪直径稍小的花盆。把房间比作天球。
把买来的地球仪支架去掉,在北极插上一根筷子当做地轴。把地球仪放到花盆上,按所谓的地轴进动方向旋转筷子。我们发现站在地球上的人观测到的不仅是黄经有显著的变化,就是黄纬也同样有显著的变化。地轴进动解岁差的理论,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对岁差现象所有恒星的黄经有显葅变化,黄纬没有什么变化的描述不符。实验证明地轴进动不但所有恒星的黄经有显葅变化,就是黄纬也有显著变化,与喜帕恰斯描述的岁差现象不符。足以证明地轴进动解岁差不正确!误导世界300多年。
固体潮汐已被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证实。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周长达到27公里,因为足够长,所以能够感受到固体潮汐,并需要根据固体潮汐影响对设备进行微调。固体潮汐会引起设备的相对移动,进而导致质子束发生相对位移,再进而引起观察到的质子碰撞数的周期变化。
德国耶拿大学研究地球潮汐的专家格哈德·詹希曾发表论文,认为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不仅会产生潮汐现象,而且会导致地球的地面每天有规律地升降。詹希是德国耶拿大学的应用地球物理学专家,从2003年起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潮汐委员会的主席。根据詹希的论文结果,欧洲的地面每天升降约80厘米。
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的图形(见下图);固体潮汐导致地壳在地幔上25782.8年滞后一圈,由N年到25782.8年完成一个岁差周期。
根据固体潮汐的理论,我制作了一台《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演示仪》。获得了国家专利。电动岁差发生演示仪由10部分组成(见图3)。
1, 底板
2, 减速箱
3, 龙门架
4, 步进电机
5, 地球仪(代表地幔)
6, 铁 链(代表地壳)
7, 磁 铁(代表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引力)
8, 激光笔(代表太阳)
9, 步进电机
10, 电刷
实验过程;
1, 首先让磁铁7远离代表地壳的铁链6。通电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地壳与地幔同步自转其时间相等,我没设其时间为x。
2, 让代表太阳系天体引力的磁铁7靠近代表地壳的铁链6,通电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我们发现地壳滞后地幔自转。地幔的时间仍然是x,而地壳的时间小于x。地壳与地幔产生了时间差——岁差。地幔是恒星年时间,地壳是回归年时间。此实验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根据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的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能计算任意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是价差。
T;2π=S;C
式中T是一个太阳日时间24小时
2π是一个圆周360°
S是岁差时间
C是岁差常
有了数学模型,结合万年历,我们可以计算任意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