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1区亚洲大陆的构造顶撞运动
投稿人:陈小华 投稿时间:2024-05-10 16:20 访问量:

《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顶撞运动》(陈小华2024))认为:2区内点位与坐标o2 (西经155°)之间是西北--东南方向的张裂分离关系;速度变化比例等线控制的点位之间是西南--东北方向的收缩造山运动;南部岛弧比北部岛弧向西位移更快,两者形态造成南部岛弧的北端顶撞在北部岛弧的腰上。

1区的岛弧(山脉)构造顶撞运动,比2区更加复杂多样,主要发生在东经25度以东、东经115°以西、北纬10°以北区域。区别如下:

1、1区点位远距离运动是与坐标o1(东经25°)收缩关系;

2、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控制的岛弧(山脉)弧凸面朝向西南,靠近o1的岛弧近似平行于经度线;

3、低纬度的点位从赤道以南变更到北半球;

4、靠近长期地理极移延长线(东经115°)的构造是2区向西移动进入1区,岛弧(山脉)仍保持反C型,与1区的C型左右对称,该区构造向西位移速率大于靠近o1区域构造,纬度增加值也更大。

《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3)对亚洲大陆盆地框架进行对比、归类,是每一个盆地单独分析,涉及顶撞、 接触运动是框架之间挤压顶撞形成特殊构造厂、7、∧,是另一种视角看问题。

以长期地理极移延长线(东经115°)为起点向西,分区域分析:

1、靠近东经115°的西侧区域:该区域板块是从2区向西收缩越过东经115°进入1区,岛弧保持反C型形态,新生的山脉(岛弧) 则是C型。两种类型岛弧组合成盆地的框架;C与反C型在东北端接触,形成7、∧型特殊构造,成为S型的头部,并留下间隙。比如长江的三峡段、黄石段、安庆段,山西的岱海--洋河构造。南部的C东南端与反C的西南端接触,演变成S的尾巴。

盆地中间部份,因为框架构造限制了内部点位远距离收缩关系, C型构造发育迟缓,规模小而隐密,但仍然普遍存在。如塔里木盆地中西的罗斯塔格--麻扎塔格(红白山),将盆地分割成南北两半。准噶尔盆地中部、黄河几字湾内盆地的长城一线、四川盆地中部都是如此。

2、略向西。反C型构造消失(或不曾存在过),区域内主要是C型构造。是西部C的东南端与东部C的西北端或腰部顶撞。(从北向南) 祁连山接触到六盘山、秦岭;青藏高原东部接触到米仓山;冈底斯、 喜马拉雅山脉顶撞到中南半岛向北延伸山脉。这南中北三大顶撞、接触运动,促进了青藏高原东部的抬升,并引起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陇中高原的抬升。

3、再向西。喜马拉雅山脉西北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西部边框向西北延伸C型化。伊朗高原东部兴都库什山脉东端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端顶撞,促使帕米尔高原隆起.。青藏高原由此存在西北--东南方向不同时期的收缩造山运动,又被东西两端挤压、顶撞,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高原。

4、西亚--东非地区。该区域从北向南依次形成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波斯湾,阿拉伯高原--也门,红海,埃塞俄比亚高原--索马里半岛。在收缩造山运动中,靠近o1的东非大陆保持原来速度。东北部的西亚高原与青藏高原顶撞,小亚细亚半岛又与伊朗高原顶撞,加大了向西位移收缩的幅度,由此从北向南出现了错位运动。错位发生在高原之间的海峡:伊朗高原向西北、阿拉伯半岛向东南,形成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埃塞俄比亚高原--索马里半岛又比阿拉伯半岛略向东南,形成红海、曼德海峡、亚丁湾,。引起的该区域的错位运动,并没有改变长期地理极移的整体纬度增加效果。

5、地中海北部的欧洲区域。 该区域在长期地理极移中从1区的西部边缘进入15区,有西亚、北非地区相似的构造形成、顶撞运动。 区别在于欧洲纬度高,地中海南缘纬度32°(北纬),之后又经历区域变更。阿尔卑斯山比作小亚细亚半岛的托罗斯山脉,巴尔干半岛比作伊朗高原,亚平宁半岛(意大利)比作阿拉伯半岛,亚得里亚海比作波斯湾,它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的错位、顶撞、接触关系,就是现在西亚地区的构造关系。

对比1区和2区的顶撞运动,仍然有一些共同点:

1、顶撞运动的接触点,促进板块、岛弧隆起和抬升。

2、顶撞运动改变了构造的初始形态和发展,构造与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控制出现轻微偏差。如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与中南半岛、横断山脉的顶撞,造成中南半岛帕特剀山、诺开山脉的弧线弯曲偏向东北。因为顶撞运动,兴都库什山脉东端、小亚细亚半岛东端微向北翘起。

3、顶撞运动是框架构造运动,对点位远距离运动关系有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


本文参考:

1、《青藏高原抬升的动力和历史演变》    陈小华    2019

2、《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      陈小华     2023

3、《重写近三千万年以来的全球板块运动》   陈小华   2023

4、《华北平原与山东丘陵、山东半岛的区域构造特点》陈小华  2023

5、《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岛弧构造的顶撞运动》 陈小华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