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地震发生的第一前兆、物理成因和机理及短临预测预报 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际检验的报告
投稿人:魏宏儒 投稿时间:2024-03-14 15:03 访问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地震学家许绍燮说:我认为地震具有双重性,即具有演化性和重演性;长期以来,地震学家研究地震预测,绝大部分人只关心地球内部,结果是,对地震的预报只有30%左右的准确率。很有可能,地震学家获得的有效信息仅仅只有30%,致使地震预报一直无法突破。那么,还有70%的信息可能在哪里[1]?许老师对作者说:地震研究没有老师,地震就是我们的老师。

人们经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句话的确有深刻科学道理,只有地震预报科技人员需要开阔视野,才能寻找到解决地震预测预报世界科学难题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对此指出,在科学上更深刻地认识地震的本质,是未来世纪地震科学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新的观测技术和新理论是发展的重点[2]。

摸象,还能“摸”,而地震学家只能在地球表面(在许多情况下是在占地球表面面积仅约30%的陆地上)和距离地球表面很浅的地球内部(至多是几千米深的井下,而地球的半径是6371km)、用相当稀疏、很不均匀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利用由此获取的、很不完整、很不充足、有时甚至还是很不精确的资料来反推(“反演”)地球内部的情况。地球内部是很不均匀的,也不怎么“透明”,地震学家在地球表面上“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连盲人摸象都不如!要想办法去加强对它的研究,加强研究首先就要加强对它的观测[4]。

经过1976年至2022年,从地震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研究,扩展到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研究,日、地、气之间的物理关系研究;我认为:地震现象是太阳系系统和地球系统中的科学问题,气象卫星云图异常变化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第一前兆;地震和天气异常变化同时共同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异常变化,地球内部核反应物质发生核反应强度变化,是给地震活动、地壳板块运动和天气异常变化提供能量,太阳活动是通过调控地球内部核反应物质核反应强度变化,调控地震活动地壳板块运动和天气异常变化的;经过二十多年33次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实验和检验,证实了天地时空叠加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新方法的有很好实际应用效果,如果结合现在地震部门的资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中国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成功率。

地震短期预测预报地震发生地点的判断方法:

地震发生地点计算公式:

             (1)

W 单位kM2,地震短期预测预报地震发生地点区域;

Z 表示:气象卫星云图异常云系活动区域判 断震中地点区域,主前兆(判 断震中地点域面积kM2);

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600-3000公里);

6-7级(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400-1800公里);

M(t) 异常云系活动时间判断震级:

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时间30天以上);

6-7级(异常云系活动时间10—30天);

h1表示:中期地震预报判断震中地点区域,

次前兆(判断震中地点区域面积kM2);

h2表示:地温异常区域,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偏高1,高2,更高);

h3表示:重力异常,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偏大1,大2,更大);

h4表示:井水和泉水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偏大1,大2,更大;)

h5表示:地电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偏大1,大2,更大);

h6表示:地磁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偏大1,大2,更大);

h7表示:植物生长异常,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

h8表示:太阳耀斑活动,背景前兆(异常位置区域:偏离中心远为1,偏离中心为2,在中心为3;耀斑X射线耀斑强度:C级以下的耀斑均为小耀斑为1,M级耀斑为中等耀斑为2,X级耀斑则为大耀斑为3)。

    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地震震级判断方法  

地震震级计算公式:

       (2)

M表示:根据主前兆预测预报地震发生时的震级,是和的平均值乘以其它前兆修正系数和的平均值。

 异常云系活动强度判断震级:

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600-3000公里),

6-7级(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400-1800公里);

异常云系活动时间判断震级: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时间40天以上),

6-7级(异常云系活动时间10—40天)。

n表示:选用次前兆个数

h1表示:地温异常区域,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高0.5-0.9,更高1-1.3);

h2表示:重力异常,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大0.5-0.9,更大1-1.3);

h3表示:井水和泉水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大0.5-0.9,大,更大1-1.3);

h4表示:地电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大0.5-0.9,更大1-1.3);

h5表示:地磁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大0.5-0.9,更大1-1.3);

h6表示:地光活动强度,

次前兆(异常强度取值:无0,偏大0.5-0.9,大,更大1-1.3);

h7表示:粒子和电磁波辐射变化(卫星或者无人飞机采集数据),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正常0,偏大0.5-0.9,更大1-1.3)。

 

 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地震发生时间判断方法

地震发生时间计算公式:                                                                   (3) 

H表示:在地震预测预报过程中,滚动预测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单位:天;

T表示:在地震预测预报过程中,预测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取值:T1和T2的平均值,单位:天;

T1表示: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600-3000公里, 异常云系活动特征取值:云系维持为10,云系减弱或者改变为5,云系突然变化或者峰面云系出现为0);

T2表示:6-7级(异常云系活动范围h=400-1800公里,异常云系活动特征取值:云系维持为10;

云系减弱或者改变为5,云系突然变化或者峰面云系出现为0);

 T1表示:7级以上(异常云系活动 时间35天以上;

异常云系活动特征:

云系维持为10,

云系减弱或者改变为5,

云系突然变化或者峰面云系出现为0);

T2表示:6-7级(异常云系活动时间10—35天;

异常云系活动特征:云系维持为10,

云系减弱或者改变为5,云系突然变化或者峰面云系出现为0);

t表示:单位是时(取值:12—24时[66]),每天在12—24时的时段,是强烈地震发生容易的时段。

h1表示:中期地震预报判断震中地点区域,

次前兆(判断震中地点区域面积kM2取值:面积大1,面积小3;

h2表示:地温异常区域,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偏高1,高2,更高);

h3表示:重力异常,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偏大1,大2,更大);

h4表示:井水和泉水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偏大1,大2,更大或者喷水;)

h5表示:地电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偏大1,大2,更大);

h6表示:地磁变化,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和强度取值:偏大1,大2,更大);

h7表示:植物生长异常,

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2取值:面积小1,面积大);

h8表示:地光活动强度,

次前兆(异常强度取值:偏大1,大2,更大);

h9表示:太阳耀斑活动,背景前兆(异常位置区域:偏离中心远为1,偏离中心近为2,在中心偏西为3;耀斑X射线耀斑强度:C级以下的耀斑均为小耀斑为1,M级耀斑为中等耀斑为2,X级耀斑则为大耀斑为3;取值:平均值2);

h10表示:粒子和电磁波辐射变化(卫星或者无人飞机采集数据),次前兆(异常区域面积kM和强度:偏大1,大2,更大)。

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地震的物理成因、能量、过程和机理: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中放射性核物质发生核反应堆,产生的高压高温物质流,向地壳的挤压力或冲击力和引力剧烈变化,导致地壳发生破裂运动和出现多种地球物理现象。只有这样的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才能解释人们发现300多种地震宏观和微观的前兆现象。

太阳活动与地震活动和气候异常变化的三角物理关系模型图:

           

 论文获得2022年老科协论文二等奖   

   

详细论文:地震发生的第一前兆、物理成因和机理及短临预测预报 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际检验的报告 https://zrzhkxyjwhr.com.cn/page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