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期地理极移相伴的痕迹》(陈小华 2016)认为:地理北极从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之间凹陷区(西经65°、北纬70° ),历经至少二千万年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先进行16区域划分,然后对各个区域板块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以下就以16区域划分描述全球板块运动的大概。
一、1.2区,是纬度值增加区,为亚欧大陆和西北太平洋。与之对称的是13.14区,是东南太平洋、南美洲大部、 大西洋西南大部。
1、1区纬度增加,整体上海拔增加,与01(东经25°)距离缩短,与02(西经155°)距离延长。形成以青藏高原--恒河构造为代表的造山造陆运动。2区以西北太平洋、亚洲大陆东部山脉(岛弧)、海盆构造,是O2(西经155°)之间距离延长的西北-东南方向张裂的海洋扩张运动,夹杂着西南--东北方向收缩造山运动。2区板块与01(东经25°)之间收缩,当越过极移延长线(东经115°)后,成为1区部份,形成C型山脉。因此中国大陆以东经115°为界, 两边山脉、盆地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大陆盆地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3))
2、与1.2区对称的13.14区。南美洲大陆赤道以南区域大部在极移延长线(西经65°)以东,向西减速越过极移延长线之后,海拔急剧上升,形成安第斯山脉。极移延长线(西经65°)以东,南美洲大陆与01之间距离延长,形成大西洋南部扩张。
3、1·2区与13.14区相比较: 1.2区造山造陆大而多,13.14区瘦而长,原因是南北磁极纬度高低不同和初始构造有关。
二、5.6区是纬度值下降区,对称区是9.10区。
1、5.6区是印度洋、大洋洲和南太平洋西部。 与坐标01(东经25°)之间距离延长、海拔下降形成东非大裂谷,分裂出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群岛,印度洋的扩张。与坐标02(西经155°)之间是收缩关系,板块越过极移延长线(东经115°)之后造山运动开始显现。5·6区中北部靠近极移延长线区域将结合3·4区进行分析,5.6区中南部靠近极移延长线区域将结合凹陷环进行分析。
2、9.10区。是东北太平洋、北美大陆、南美洲大陆赤道北部、北大西洋部份区域。与5·6区相似,是纬度值下降,海拔高度下降。9区与O2(西经155°)距离延长、海拔下降,是东北太平洋扩张的主要原因,张裂作用不是均匀的。大陆区域与01(东经25°)距离缩短,反而造山造陆运动更加明显。9.10区中北部靠近极移延长线区域将结合凹陷区分析。9.10区中南部靠近极移延长线区域将结合11.12区分析。
三、3.4区,在长期地理极移过程中,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经历过区域变更和纬度值先减少后增加的反复。与之对称的是11.12区。
1、3.4区是初始赤道线、现赤道线、极移延长线(东经115°)与坐标 01、02组成的三角区,包括印度洋北部、 孟加拉湾、中南半岛、中国南海、菲律宾、西太平洋一部。该区域在南半球时,与5.6区相同,是极移延长线(东经115°)以西与01之间张裂、海拔高度下降,海洋扩张;到北半球时,刚好相反,与01之间收缩、海拔上升,造山运动。无论是张裂还是收缩都是在原有构造基础上进行,也不是均匀的,以极移延长线两侧尤其强烈。近时期,中南半岛造山运动明显,南海、菲律宾的张裂、破碎明显。这种跨区构造既阻滞印度尼西亚群向东移动, 也阻滞中南半岛向西移动,如同一根棍子被拉开、折断, 在苏门答腊岛与中南半岛之间撕裂出马六甲海峡。也导致印度尼西亚群岛及其海沟、班达海不符合现在区域和速度变化等值线控制特征,板块运动扭曲而剧烈,火山、地震频繁而烈度大。
2、11.12区与3.4区对称。是初始赤道线、现在赤道线、极移延长线(西经65°)、坐标01·02连接起来的三角区。包括东南太平洋一部、南美洲大陆中部、南大西洋北部。与3.4相比较,11.12区中部是大陆构造,撕裂作用表现隐密,出现在亚马孙河流域。赤道以北的南美洲大陆向东移动,又被赤道以南大陆向西移动的牵拌。墨西哥--巴拿马--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大小安德烈群岛)组成的构造,与印度尼西亚群岛、班达海、大巽他群岛构造类似。
四、15.16区,是地理北极移动轨迹与其垂直线、坐标01·O2相连而成的三角区。与之对称的是南半球的7.8区。
1、15.16区,随长期地理极移而变更区域划分。 靠近地理极区域点位纬度值变化大,靠近坐标0区域点位纬度值变化小。又由于磁极漂移轨迹在高纬度区,形成凹陷环或凹陷区,限制了点位远距离之间相互运动关系。 因此,该区域板块运动主要集中在凹陷区之外的高纬度区。 高纬度区的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比低纬度区密集,近乎平行于经度线。
15区坐标01(东经25°)在非洲大陆的刚果盆地,向北32°以上是地中海和欧洲大陆。极移延长线的垂直线从西向东移动,因此该区域初期板块运动是1区的特点,构造的弧凸面是朝向西南的C型。随着垂直线向东移动,点位从1区进入15区,纬度值由高向低,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的方向也变了,有10区的特点,构造的弧凸面朝向东南,比如亚速尔群岛。以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为例,在1区时减速向西,收缩成山脉状;进入15区后,海拔下降、增速向东。由此,该区域初期受到向西的运动,后期又受到向东的运动,是被两面夹击,先后形成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等构造。处于低纬度的非洲大陆北部变化缓和许多。由此,南北差异导致地中海诞生。 北欧斯堪的那维亚的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波罗的海,也是同样原因产生的结果。
2、16区:坐标O2是西经155°。包括低纬度的中北太平洋、高纬度的北美大陆和凹陷区西部。低纬度区的中北太平洋体现的是以极移垂直线为边界的、幅度较小的、西部向西移动;东部纬度值减少、海拔下降、向东移动,造成扩张的趋势。极移方向垂直线(西经155°)又是由东向西移动的。因此,该区域产生中途岛、夏威夷群岛这样,有火山造山运动, 又被慢慢沉降消失的过程。北部高纬度区板决运动 ,主要集中体现在加拿大西部狭长山脉和东北太平洋区域。前期的主要运动是造山运动,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半岛是代表;近期运动主要是张裂,代表是亚历山大群岛与北美大陆的分离。
3、7.8区与15.16对称。南半球由于高纬高度区是南极大陆,构造变化被凹陷环内环包围,发挥作用小一些。在凹陷作用时分析。
五、凹陷作用与地理极移、磁极漂移
《地球磁板漂移对地幔的影响》(陈的华2020)认为:磁极漂移路径围绕地理极,是地理极稳定和移动的主要原因, 磁极是液态内核非顿流体运动的涡心,有扁平状特征,磁极移动,导致凹陷作用印像显示在地幔地表上。凹陷作用及其移动轨迹形成凹陷环或凹陷区。地理极长期稳定的移动,围绕地理极的磁极及其凹陷作用也转移阵地,因此,长期以来的凹陷环、凹陷区是移动的,留下椭圆的外环。
1、南半球现在磁极位置大约南纬65°,凹陷作用的外环影响大约至南纬55°,内环大约至75°。内外环宽度约20°。根据长期地理极移方向和距离,外环从5.6区澳大利亚(大洋洲)南缘(南纬40°)向南退却20°~15°,向13.14区的南美洲大陆南端(南纬55°)向北推进约20°-15°,造成合恩角的破碎。凹陷内环也相应地移动。由此推算。初始内环约在现在的南纬15~10°。南极大陆凹陷区几乎触及现在的地理南极点,威德尔海、南极半岛、别林斯高晋海组合成凹陷区。南极半岛弧状符合13.14区的特点。而南极大陆朝向5.6区一侧的半圆轮廊则符合凹陷内环的切割特色。
2、北半球现在磁极接近北纬80°,凹陷作用结合移动轨迹, 凹陷内环几乎同重合而消失,留下外环,成为凹陷区。 按凹陷区大小结合地理极移相伴的凹陷区移动约 20°,符合这一现象的是北美大陆与格陵兰之间凹陷区与现在的北冰洋碗状凹陷区组合。北半球凹陷区外环所处纬度高、 影响区域面积小,所以北半球比南半球的大陆,山脉(岛弧) 存在的范围要大许多。
3、南北半球凹陷区(环)以及它们的移动关系,留下的痕迹,与凹陷作用相伴的地理极移能够得到大概的推测其方向和距离。再通过其它区域一些精细构造,正反方面证据,来推导、确证更加精确的长期地理极移方向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