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陈小华2023)把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合并起来,作为一个大盆地看待。如果把黄海、渤海也作为大盆地的一部份,那么包围这大盆地的框架有:西北的太行山、大兴安岭,东北的长白山、辽东半岛,东部的朝鲜半岛,南部的江南丘陵,西南的伏牛山、大别山(淮阳丘陵),中部的山东半岛、山东丘陵。
一、从地质历史的大范围看
1.《青藏高原抬升的动力和历史演变》(陈小华2019)认为:当时孟加拉湾的恒河口处于地理极移延长线东经115°与赤道线交叉处,经历至少2000万年的地理极移后,纬度增加到北纬20°,向西收缩到东经90°。
2.从16区域划分的角度看,大盆地一直处于极移延长线东经115°线东部的同一区域内,未经历区域变更。只有不同时期地质活动时间的差异和纬度丶经度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山脉。
3.大盆地南部的收缩造山运动,从小亚西亚半岛(土耳奇)、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延续到云贵高原、江南丘陵,跨越11450km。北部造山运动从天山、蒙古高原,延续到太行山、大兴安岭,跨越5180Km。
二、从大盆地框架构造的细节看
朝鲜半岛、七老图山如同横杠分别顶撞在长白山丶大兴安岭的腰上,两个方向不同构造碰撞接触,改变了各自初始状态,对后续发展产生影响。
1.朝鲜半岛与长白山接触部,引起盖马高原抬升,折断了长白山南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远距离收缩造山运动。在渤海湾口处,造山运动出现停滞或缓慢进行。朝鲜半岛北部构造运动的方向丶速度也被改变,整体向西偏移,造成朝鲜半岛不完全符合速度变化比例等值线控制原则。
七老图山对大兴安岭的顶撞同样造成高原的抬升。不同之处,七老图山的位置靠近东经115°极移延长线,它的西部是C字型构造的阴山、大青山,是盆地西北部边框。没有出现明显的折断现象。
2.朝鲜半岛与西部的盆地之间出现阶梯式断陷。盆地中间的山东丘陵、山东半岛继续向西移动、收缩,是造陆运动。黄海成为框架与盆地中央明显的断陷区。这种东西方向阶梯式断层,是分散的丶均匀的。
3.大盆地的南北边缘,造山运动正常进行。北部,七老图山向东北方向延伸出努鲁尔虎山、医巫闾山,侵入东北平原。南部,茅山改变了长江下游的流向,张八岭侵入华北平原。这些新的造山运动都是西南--东北方向收缩运动。
4.如果没有朝鲜半岛顶撞长白山,导致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收缩造山运动的停滞或延缓,那么长白山将与大兴安岭平行,深入大盆地中央。如今,大盆地南北边缘造山运动正常进行,而中间部分却停滞了,所以大盆地南北框架收缩运动与中间存在差异,造成盆地中央出现围绕山东丘陵、山东半岛的阶梯式、西南---东北方向断层运动。从山东半岛郯城到大别山的庐江之间郯庐断裂带,是其代表。断层运动,控制着盆地中央水系的发育和方向。同时,长白山与大兴安岭之间也产生错位、东西方向的分离运动;改变了长白山北部与小兴安岭 、布列、锡霍特山之间的关系,产生断层、河谷、三江平原。
5、盆地周边框架限制了盆地中央的造山运动,但是并未完全消失。以山东丘陵为支点,西南方向徐州地区,低矮丘陵缓慢成长。
总结大盆地区域构造特殊性:有朝鲜半岛顶撞长白山之后,引起的朝鲜半岛丶长白山与盆地中央分离的东西方向阶梯式断陷;有盆地南北边框收缩规模差异,引起盆地中央与南北边缘之间梯度断层活动;有盆地中央被长期地理极移运动控制的西南--东北方向收缩造山运动。这三种运动综合在一起,是黄河下游方向、淮河羽状水系、山东丘陵岱崮地貌、渤海丶黄海形成的原因,是控制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
本文参考:
1.《青藏高原抬升的动力和历史演变》 陈小华2019
2.《中国大陆盆地的框架构造对比》 陈小华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