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球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推理为准绳。我信奉"燕过留声、兽行有迹”的推理。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有痕迹可查,地球的发展变化也应如此,地球的现状应是其在过去发生过事件的延续或结果,下面我对自己发现的地球上的一些规律现象做了个梳理,也算作是对我提出的水体转移理论及地球作冷暖期年轮周期转化演变学说的证据材料。
1、从地球上的地质剥蚀混合物土壤层和沉积岩岩体的构造及分布情况具有相似性规律看。
地球上的地质剥蚀物土壤层具有粗细沙层理水平分布及湖盆环状层理分布构造现象,相应的地球上的沉积岩地质也具有类似的层理构造现象且沉积岩层理大多呈现褶皱或斜向展布地貌,比如在塔里木盆地中从周围山体向盆地中心展布的地貌呈现环状依次为戈壁,绿洲和沙漠(沙漠是源沙层中的水体被蒸发掉形成的地貌现
象)。相应的在现存的大盆地区域内展布的是砂岩或砾岩体离高山地区近并处盆地边缘居多而页岩体离高山地区远并处盆地中心及偏中心地区居多的现象存在。比如四川盆地地貌就是如此展布的。
2、从地表广泛分布的网格状地形及其被破坏变化情况规律看。
地表具有大小网格状地形并呈高低阶梯地势分布排列现象,地表各个地势地形区通过大小缺口(峡谷及山间通道)或走廊地形联通的现象。
3、从地表地质矿产体分布情况规律看。
地球上的地质矿藏体一般都隐藏或裸露于网格状地形中的沉积岩岩层中,在地球上高大山体或阶梯地势地形山体附近的沉积岩中一般富含金属矿产体,在地球上网格状地形的中心或偏中心附近的沉积岩中一般富含能源矿产体。
4、从地表江河湖海及千姿百态的地貌分布及变化情况规律看。
我认为冰川体也是一种地质岩层体,只不过它是最易被剥蚀和流失掉的地质体,正是它的剥蚀和流失才造就了地表陆海分家致陆域网格状区域内低洼地势地形上的河流、湖泊和湿地及其不断干涸消逝带来的陆域上沙漠化加剧和海平面不断上升的现象。
5、从地震及火山等地质活动地带重合情况规律看
地球上的地震及火山等地质活动地带具有重合现象且地质活动频发地带都呈现出与大水体(海洋)相邻的情况,比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集中了地球上80%的地震发生现象,我认为这就是地质剥蚀物(液态水体、土壤层体)主要是液态水体从陆域高处向海洋低洼处作转移运动造成地表板块间平衡力被破坏所致。
6、从地球上大地震发生时间情况规律
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地球上的大地震具有百年发生的周期规律性。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就与地球上的水体转移运动有关,地表冰川融化消逝与海平面上升呈正相关关系,这种重量转移是从高处向低处进行的,所以地球上的地震或火山活动多发生在阶梯地势地形中地势较高一侧区域内。
7、从地球上展布的海沟地形情况规律看
海沟地形在地球上呈大量广泛分布现象,不论在陆域还是在海洋中都有其身影,只不过海洋中表现的较为明显而陆域上由于地质剥蚀物的掩埋不太明显。
8、从地球上的高大山脉具有的相似性和对称性分布情况规律看。
地球陆域上的科迪勤拉山脉与大西洋中的呈“s"型展布的洋脊现东西向对称分布;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交汇地貌与印度洋中呈"入“字型构造洋脊现南北向对称分布。这两组山脉同为地球上陆域与海洋中的最高最大山系体,同为高山夹深谷的平行山脉排列地形构造体,都具有断裂错位相连的特征,同为地球上的地质活动频发地区,都为褶皱或褶皱-断层山系体
9、从变质岩体在地表分布情况规律看。
变质岩分为侵入岩和火成岩,它们都分布于地球上高大山脉体附近或阶梯地势地形较高一侧附近地形中,地球上的火成岩还具有按海拔高低的年龄变化分布规律排列现象,即海拔越高区域上分布的火成岩体的年龄越古老,海拔越低区域上分布的火成岩体的年龄越年轻,跟阶梯地势地形分布情况成一致性。
10、从地球上的土壤层中及海底淤泥中发现的人类文明遗址现象情况看。
我认为海底或湖底人类文明遗址现象是高海拔地势地形上的冰川融化水体向低洼地势地形上转移并淹没当地地貌形成的,地表大小峡谷及海中峡谷都是水体从地势高处向低洼地势处作转移运动过程中冲断和侵蚀掉低矮山脉体阻挡形成的地貌现象,跟水库溃坝原理-样,地表陆域土壤层中发现的地下古城或古人类文明遗址现象是由高地势地形上不断产生的地质剥蚀物在雨水、冰川融化水或风力作用下向低洼地势地形中转移堆积掩埋形成的。
11、从地表分布的可燃冰现象情况看。
人类已经发现在地表的高赛地带的永冻土层中和深海或深湖底淤泥层中存在着可燃冰现象,我认为深海或深湖底淤泥层中的可燃冰现象是因为其身处低洼地势地形中的冰川物质体被高处转移来的水体淹没并保持着一定的温度及压力条件得以保存下来
12、从丹霞地貌在地表的分布情况规律看
丹霞地貌一般都分布在地表的峡谷地形中,我认为它是由地表水体转移运动对砂岩地质体冲刷侵蚀形成的地貌现象。
13、从海生化石和陆生化石在地表分布情况规律看
地球上的海生化石一般处在海拔较高的地形区域内,而陆生化石却处在海拔较低地形区域内,这是因为地球作冷暖期年轮转化周期运动中使地表地势发生沧海桑田变化的结果所致的现象,这种运动也使地球地表呈现出阶梯地势地形排列现象来。
14、从地表地质裸露年龄分布情况规律看。
地球上凡是冰川体覆盖较多或山水相间地貌较多区域的地质都较为年轻,而大平原或沙漠地貌较多区域的地质都较为古老。比如非洲大陆上的地质就较为古老,因为其上面的平原和沙漠地貌较多;我国北方大沙漠和大平原地区的山体地质就比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山水相间的山体地质较为古老。
15、从地表显现的大小峡谷分布情况规律看。
地表在不同阶梯地势上的大网格状地形区间存在着大峡谷相联通的地貌现象,比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及大行山大峡谷;地表在同一阶梯地势上的小网格状地形区间存在着小峡谷相联通的地貌现象,比如黄土高原上的潼关和函谷关:这些峡谷成为地表液态水体从高处向低洼处转移流失的通道。
16、从地表水循环体系及其强弱变化情况规律看。
地表水循环体系由空地间水体循环转移运动构成,即地面水体蒸发到天空后又会以降水(降雨、降雪)方式回到地面进行补充,随着地表地貌的变化(陆域与海洋分家及海洋面积不断扩大和陆域面积不断缩小)该水循环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分成了陆域空地间水循环体系和海洋空地间水循环体系两个子循环体系,并且出现了海洋空地间水循环体系不断变强和陆域空地间水循环体系不断变弱的现象来。太阳辐射热对地表地质(冰川体和岩层体)的侵蚀致其产生分解剥蚀物(液态水和土壤层)是个逐步推进的缓慢进程,加之地表水循环体系的存在使地表冰川融化液态水体转移运动成为一个不被人们轻易察觉的十分缓慢的进程,人类只有通过长时间(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观测才能发现出地表水体转移运动规律现象来。
17、从地球独特构造体情况现象看。
在类地行星中地球是唯一具有双核(内地核和外地核)双壳(内地壳和外地壳)和板块构造及多地层构造的星体,也是元素含量最多的星体,我认为这是由地球上独特的水圈现象及其在地表间(地面和天空间、高低地势地形间)以固态、液态、汽态方式不断作转移运动导致地球作冷暖期年轮周期转化规律演变造就的现象
18、对百慕大神秘现象和地陷现象成因的解析。
地球作冷暖期年轮转化演变也就是地表地质作重塑或分解剥蚀的演变,即地球暖化期是地表地质岩层体(含冰川体)的分解剥蚀期,它使地表产生土壤层和陆海分家现象,陆海分家并不影响地表地质的构成与分布,所以在陆域上显现的地质地貌在海洋中同样也存在,其实大西洋百慕大之谜可以用海底溶洞地形来解释。
19、对青藏高原是贫油区现象成因的解析。
地球上过高或过低的地势地形区域都不适宜于动植物生物群的生长,所以在地表的高山地带及深海湖盆地区出现的生物群落现象较少,因此在本轮周期中由于冰川期发生的沧海桑田地貌变迁运动使青藏高原成为陆域高海拔地域区才显现出能源矿产体贫瘠分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