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赖柏林先生在本栏目发布标题中所指的文章(以下简称“该文”),感到非常遗憾。我曾多次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发布的《地球膨裂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但他仍自我标榜它为“地球科学的一场大革命”,并找出各种歪理来拒绝一切确凿实践证据的检验,仍旧频繁地用这种彻头彻尾错误的理论,并用错误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解释各种地球物理现象;我不知道这种错误理论的流行和泛滥几时能够结束,怎不叫人忧虑和遗憾。
“该文”对所述作为重要立论依据的,各历史时期地轴倾角演变的数据,既未加以证明,也未指明出处,便据此下结论说:“地震是造成地球自转轴倾斜的真正原因”;我认为这样的论证方法至少是很离谱的。
我在参考文献[1]中,在解释大地震为什么引起地极位移时曾指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地球南北两极的位置在大约篮球场那么大的范围内兜圈子,而且其移动轨迹有时发生突然转折。把这种转折同世界上7.5级以上的大地震的发生时间相比较,有很多是一致的。“该文”中指出,地震曾使地极移动2.5~8cm,并认为这就是地震引起地轴倾角改变的证据。但按我的推算,要产生上述地极移动幅度,平均要在震源处移去或增加15000立方千米以上的硅酸盐物质。赖先生若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另找理由来证明如此巨大的物质迁移量是如何实现的。赖先生若怀疑我的上述计算,必要时我可以公布详细的计算过程。
根据现有知识,除了设想震源处有物质迁移以外,对地极轨迹的突然转折无法作出别的解释。但计算表明,要使地极偏移1cm,在震源处至少需要移去或增加3000(km)3的硅酸盐物质。因此,地极移动轨迹仅产生可察觉的转折时,震源处的物质迁移量就要达到很可观的数值。按“断层说”的观点,上述情况是不可思议的。
按照本文所依据的假说,地震时在熔洞中产生的巨大压力波要通过熔洞传向熔岩层,因而有可能使熔岩层以外的岩石圈与地幔产生相对位移,使地球质心位置相对于地壳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很好地解释地极轨迹转折的起因”。
赖先生在“该文”中仅以:“地球膨裂说认为,这是因为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散发出热量,使地球不断膨裂,形成地震(地震是地球膨裂的表现形式),造成板块移动,也就是地球重心移动,从而使地球自转轴倾斜。因此地震是造成地球自转轴倾斜的真正原因”。其中对每一个推理环节都未加起码的证明,仅凭这样几句笼统含糊的话岂能证明地轴倾斜就是地震造成的。
《地球膨裂说》所述地球膨胀,物质迁移及引起地震,不论其观点是否正确,却毫无例外都只可能是在内力作用下进行的,它可微量地改变地球质心以外,绝不可能改变地球的角动量。我们知道,角动量和速度一样都是向量,要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必须施加外力;同理,要改变地球自转轴方向,也必须从外部施加力矩。这是尽人皆知,颠扑不破的真理;赖先生若能用可靠的证据否定这种观点,那么牛顿力学定律就必须改写。
地震引起地极偏移只是表观现象,并不表明地轴真正偏移了,而只表明地壳相对地轴或地球质心偏移了。何况,地轴在地极处偏移1cm所需的能量,即使与世界上最大地震所能释放的能量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更不能以这种表观现象毫无根据地无限夸大,错误地认为地震就是使地轴倾角偏斜23度多的原因。赖先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极少也似乎不善于进行定量计算,这就是常常造成类似误判的根本原因所在。
“该文”对其观点提出的5条证据实际上可归纳成3条,现分别对它提出质疑。
1、“该文”举出了地震时发现每天时间缩短了千分之几秒的事实,认定这就是地震造成地轴倾斜的证据。实际上这里还暗含“地震”和“每天时间缩短了千分之几秒”有因果关系的判断,是什么理由它没有说明,猜想可能的理由就是“它们都在同一时间发生”;但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同时发生的事物不一定都具有因果关系。何况,影响地球自转速度的因素很多,也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它们的因果关系。退一步说,即使假设该判断能成立,也不能成为“就是地震造成地轴倾斜的证据”,因为地球一天时间缩短只说明其角动量增大,和地轴倾角改变并不是一回事,不能以前者证明后者的存在。
2、“该文”举出多个地震后地极迁移2.5~8cm的观测实例,企图以此证明“地震就是造成地球自转轴倾斜的真正原因”。我在前面已对此提出质疑,这里不再重复。
3、“该文”举出了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在地震后整个向西移动了3.04米,及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向西移动了27.7厘米的两个实例,但究竟想说明什么,没有下文。我猜想这是针对“地震造成地球倾斜的证据”而提出的,应该是用以说明地轴倾斜的原因。可是,地震后地面大距离移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只说明板块伴随地震而错动,看不出它与地极移动和地轴倾角改变有什么关系;如果确有关系的话,必须给以证明,怎么能只把它说出来就了事。鉴于前面已对“地震后地极移动就是地震造成地轴倾角改变的证据”的观点,提出了它不能成立的证据和理由,故不再重复论证。
最后我想说几句看似与主题无关却实际有关的话。
我深感杨荣杰先生在“对赵菊初对《地球膨裂说》的质疑的质疑”一文的网友讨论栏中发表的看法,真可谓一针见血之见。现转录于下:“我们民科的弱点在于不会学习,官科的弱点在于不会思考。官科往往集体研究,不对也是主流。民科往往各自为战,对也得不到认可。讨论的目的在于发现理论上的不足,更应该考虑自己的东西是否值得花费我们的精力。如果有太多的解不开谜团。那我们自己不妨好好学习一下别人的东西,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国科技理论研究领域里,缺少优胜劣汰机制,反而常出现优汰劣胜现象。目前各种科学观点可说处于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状态中,而且很多观点互相矛盾和对立,在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的学术环境下,将象一场既无规则也无栽判的竞赛,而陷入无休止的混战与内耗中,无法进入更高的研究层次。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但作为民科的研究者在没有优胜劣汰机制的学术环境下,要想找到巨人的肩膀是不可能的,只能各自为战,孤独前行,所提出的再好的科学观点也将无声无息地被淹没。因此我敢断言,如果这种现状不加改变而继续存在下去,中国将永远也休想获得科学诺贝尔奖。
参考文献:
[1] 赵菊初,对火山及地震有关疑难问题的解释,科学智慧火花栏目,201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