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行 两校征文评选 2022年
  • 2022年
    “哲学已死”——科学与哲学的作用差异
    作者:刘子扬 访问量: 20

    霍金在《大设计》的第一章就给出了“哲学已死”的论断,他认为科学已经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然而显然的是当下仍然有很多的哲学家。这两者之间似是存在着矛盾,然而以笔者之见,这两者并非对立,“哲学已死”宣告的不是哲学的消亡,而是印证了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转变,反映了科学与哲学在认识世界上起到的作用不相同。

    一、霍金为何作此论断?

    要分析霍金这番话的含义,应该结合这句话提出的背景,《大设计》中霍金认为诸如宇宙运行的规律、物质的本源、理解世界与宇宙的方式等等的本源问题困扰着人类,这些问题曾经都是哲学来回答,而现在回答者交由了科学[1]。他认为经过以现代物理为标志的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因此应该由科学家来思考这些问题。

    相对于哲学,科学具有定量化和实证化的方法特征[2],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检验和论证的,这也就使得科学在认识世界与解释现象的方面更能取得具体而坚实的结果。科学诞生于哲学,但是现代科学与哲学并无从属关系,相比哲学,科学不仅能解释已知或者现有的现象,还是基于事实,符合客观实际,有实证性的;哲学更多的是对于普遍方式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总结与讨论,哲学在解释现象中缺乏实证性,而且一些过于强调思维或精神层面的思考,甚至还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3]。因此在回答这些关于客观实际的问题中科学应是主导者。同时,当下很多哲学家只是哲学史家,他们研究的是前人的哲学,并没有提出新的哲学理论[4],遑论在认识世界中参与作用了。

    霍金作为科学家,自然是在科学的语境下评判哲学,他看哲学,关注的是二者在认识世界中的功用的差别,由此得出“哲学已死”的结论,是在宣称认识与解释客观事实的过程是科学而非哲学的参与。但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确实在认识世界这个范畴中“死”了,被更适用于这个过程的,基于实际,具有实证性的科学取代了。

    二、“哲学已死”不是哲学的消亡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哲学已死”是对于哲学与科学在认识客观实在中功用与位置的明确,而非指代哲学在所有层面的消逝。“哲学已死”不是哲学的消亡同时哲学也不会消亡。

    哲学是科学之母,早期的古希腊科学中,人们用自然主义的精确数学描述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且与实际观测有较好的相符性[5],按照现代科学的严格定义,古希腊科学还不算是科学,更多的是在哲学的基础上有对于自然实际的观测。而到了近现代,科学在独立的发展中,通过科学方法的三次飞跃,确定了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的特点[3]。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哲学已死”的论断出现在当代而不是几百年前,因为当时的科学还没有实现飞跃,没有这些特征,相比哲学在认识与解释客观实际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差异并不明显。

    如今尽管科学已经不再是从属于哲学,哲学也不“指导”科学,哲学也参与着科学的研究之中。哲学总结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形成共同普遍的认识,并且可能启发出新的科学问题甚至思想。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于思维的拓展与深入,哲学强调的是思维方式的深刻性,仍旧在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的定义,也是强调哲学是思维方式方法。按这样的定义来说,霍金认为应该由科学家来思考本源的问题,以及在《大设计》一书中他自己也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可以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的体现,是哲学的体现,因此更谈不上哲学的消亡了。

    三、当今科学与哲学的存在与发展

    从上述讨论分析可见,“哲学已死”的论断,实质上反映的是当今科学与哲学存在作用功能上的差异,二者存在分界,因此在认识客观存在这一科学更能胜任的领域中,就毋须哲学的更多涉及,这体现的是科学与哲学二者发展的逐渐成熟,科学起源于哲学,但已经能独立于哲学,并能在自己的领域有优于哲学的功用。科学作为研究具体的物质存在的学科,其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的特点会使其更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科学已经能独立于哲学快速发展,哲学也能独立地存在与发展,不必与科学绑定。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胡适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按照这样的定义,哲学蕴含的是思维方法,研究的是人生的意义,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可以是哲学家[4]。从这个方面看,哲学在社会学领域也能发挥其思维方法的作用。

    霍金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认识世界和回答本源问题的范畴内,提出“哲学已死”,不是哲学的消亡,反映的是科学与哲学逐渐分化出的在人类发展上产生的作用差异,体现的是知识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著.大设计[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