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行 两校征文评选 2022年
  • 2022年
    高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作者:罗瑞祺 访问量: 20

    从上世纪90年代“科技大篷车”、“双百工程”,到2012年获批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历来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南京农业大学探索“双线共推”科技服务模式,将高校、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紧密连接,分享信息,抱团发展。对此,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一支“产业首席+产业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农技推广队伍,根据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科研试验”与“推广示范”紧密衔接的两类基地。近三年,南京农业大学共获得农技推广服务项目经费7000万,推广了750多个新品种、150余项技术。截至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发展线上用户5000余个,服务联盟成员3000余家,“双线共推”科技服务模式已成为线上高速运行的“科技大篷车”、线下校地协同共赢的“双百工程”。

    南京农业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意见》有关要求,完善机制、整合资源,重衔接、促协同,深入实施“两地一站一体”链式模式,实现大学农技从研发到田间应用的无障碍传递:一是,培养一批高水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成果优势,建设有基础、有潜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相结合的推广队伍;二是,建设一批永久性示范推广基地,结合区域地方农业产业需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展示,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服务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联盟建设、参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提升生产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方式;四是,提升“双线共推”服务,强化“南农易农”内容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互动,打造科技服务竞争性平台。

    1.协作创新的师生“落户到田”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南京农大就开始以科技兴农作为振兴农业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方式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师生在连云港、宿迁和南京傅家边村一带蹲点,赠送新品种、新产品与明白纸,建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样板点”、“示范方”等生产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基地园区,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与开发等。在江苏科技强农富民工程开展后,总结了“师生驻乡进村蹲点”、“专家落户到田”等多种科技兴农模式,成效显著。如农学院水稻团队驻乡进村蹲点,让栽培新模式入户到田,育种团队通过校地、校所、校企、校农间的深度协作,育成攻克水稻“癌症”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新品种,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引领农民致富的“科技大篷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农大建立“扶贫帮富”新机制与平台,开创引领农民致富路的“科技大篷车”,师生下乡进村落户、走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近年来,在江苏“科技大篷车”活动推进过程中,又创新了一些好做法:一是以“科技大篷车”推进区域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为目标,从选派挂职县乡干部、培育多类农业人才、创新技术到成果转化推广等全程服务农业现代化。二是“科技大篷车”走进综试基地,开展成果研发与推广,主要通过项目申报、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引领产业发展。三是“科技大篷车”融入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多元农业主体,重点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的多类农业人才,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绿色产业链,为镇村的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以“科技大篷车”与乡村服务站点相结合,帮助策划规划,培育新型人才,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种养殖业、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循环农业与物流一体等的科教兴村模式,形成生产、生态与生活相结合的美丽乡村。五是以“科技大篷车”多学科人才的优势,并以新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帮助策划、规划、设计村庄与现代农业园区等。六是以“科技大篷车”与龙头企业等主体合作,创新科技成果并推广,形成成果转化与多类人才培养的农科教结合、教科推一体的新模式。

    3.建设新农村的“双百工程”模式

    本世纪初,南京农大在总结该校与东海、灌云等地区参与全国“科教兴村”计划和“科技大篷车”活动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建“扶强促优”机制,与连云港市共同设计“双百工程”,建立校市合作科技推广新平台,从派遣97位专家担任97个村的发展顾问开始,探索科教兴村新模式。近年来,在部省多位主要领导要求推广“双百工程”经验做法的批示下,江苏又创新了科技强农富民工程,挂村教授陶建敏团队在江浙一带的许多乡村推广站、服务点推广新品种与避雨大棚栽培新模式,大大减少了农作物病害,如每公顷葡萄的年产值一般都在万元以上,最高达五六万元,一两年就能收回成本。陶建敏团队的主要做法被总结为“十个一模式”:一群兴农研究员,选择一块试验田,研发一个新品种,集成一套新技术,定点一批示范户,总结一套新模式;推广一个合作社,服务一个产业带。一部手机联农户,开动一辆大篷车,一套课件授技艺,一本专著赠农户,一把剪刀不离车,剪掉愁枝增收成。建立产业新市场,产业发展品牌响,创新产业价值链,农民增收喜洋洋。这种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立科教单位与合作社等多元服务主体深度对接,最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并建立了“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合作社—农户”直通车新机制。“双百工程”模式被农业部称为“为建设小康村勾画蓝图,留下不走的科技大篷车”。

    4.合作共赢平台的高校“专家工作站”模式

    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也是南京农大在“双百工程”、江苏农村科技超市和科技强农富民工程等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模式。它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与科技超市理念,将学校的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要素整合到专家工作站平台上,由专家牵头,着力加快新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服务;以建设队伍、基地、成果为特色,以网络、店面为载体,营造办公、培训、生活新环境,打造出专长与品牌等要素的新模式。以有形与无形技术为支持,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专家服务相结合;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相结合;集成展示与国际交流相结合。如2009年始南京农大在“双百工程”基地与农技推广机构共建灌云专家工作站,开展“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活动,蔬菜团队创出“一对六”的推广服务模式,即:每位专家牵头对接一个示范户、对接一个新农户、对接一个村级服务站、对接一个农民合作社、对接一个农业园区、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已培育出王圩牌西瓜和擂台赛得主陈娟为代表的多个专业示范户,每公顷收入超15万元。通过专家工作站模式的运作,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与多元农业组织的联合协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利益相连、互惠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5.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模式

    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是顺应创新全球化、世界科技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发挥更加有效的引导作用,构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赢机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科研成果创新和拔尖人才的产生,因此,高校的推广服务不仅要起支撑的作用,而且要实现从支撑向引领的跨越。在创新链式中,创新的需求源于用户,企业是创新的需求端和完成端,因此,要以市场和实现产业化为导向,出台政策,吸纳金融资本,促进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引导高校师生深入产业第一线去寻找影响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的课题,与企业、金融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从实际出发,探索农科教合作、教科推一体、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江苏科技强农富民实践中,南京农大植物营养学科团队与江苏新天地集团达成协议,以学校出技术占30%的股份、企业出资金占70%的股份的形式,建立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深度合作模式,在全国首创用生物有机肥料抑制土传病菌,该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以“科技大篷车”模式推广应用333.3万多公顷,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该模式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十大”经典模式。南京农大还从生产一线选择研究方向,研发出猪圆环病毒疫苗,至2013年,已累计在猪生产上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还形成了企业反哺农业教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