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行 两校征文评选 2022年
  • 2022年
    发展金山银山,让保护先行
    作者:罗瑞祺 访问量: 20

    在展开关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重要”这一问题思考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作者蕾切尔·卡森将自己的这本著作起名为“寂静的春天”,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在自家后院里听不到鸟鸣,是件会使人猛然吃惊的大事。而现实就是,渐渐地,人们听不到鸟鸣了,春天变得“寂静”了。在这本书中,卡森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卡森以详尽的阐释和独到的分析,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人类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类自身将摧毁地球并随之而灭亡”。 

    而这些观点,在当年的美国,却遭到与农药相关企业的猛烈抨击和某些舆论的嘲弄。对蕾切尔卡森的攻击,可与当年对出版《物种起源》的达尔文的恶毒诽谤相比。甚而,由于卡森是一位女性,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拿她的性别说事,称她“歇斯底里”。《时代》周刊指责说她使用了“煽情的语言”。她被别人藐视为“自然的女祭司”。而在这场论战中,卡森凭借的是两种决定性力量:谨慎地遵循真理和超凡的个人勇气。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个段落,这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她和种种警告都是有不及而无过之。卡森本无意去招惹那些铜墙铁壁、财大气粗的工业界,但她的科学信念和勇气使她无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斗争。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学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类的基本意识和几千年的社会传统挑战?《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森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始终于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灯。

    当环境保护刚起步之时,我们常在“要保护还是要经济发展”的疑问面前犹豫。在“经济—保护”这一矛盾面前,采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才能扭转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寂静的春天》及其后的一段历史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按一般常识来说,后发展国家理应避免走别已付出过代价的弯路,但是,中国却重复了,并仍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而且污染后肯不肯治理,能不能治理,也还是个问题。在六十年代也就是本书出版以前,“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在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中,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正是卡森这本书的出版,促成了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团体的建立。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环保团体在中国的出现,却是在整整三十年之后,即九十年代初。且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多数成立不超过十年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各方面还是软弱、经验不足的。它们刚刚尝试着为社会大众的环境利益而呐喊,这种呐喊,就遭到了那些靠牺牲环境赚取利润的企业的反抗;甚至是有一些所谓的学者,居然也公然站出来为那些一心只想着利润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根本无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辩解。这说明,在中国这个缺乏非政府组织的传统社会中,要使人们普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非政府组织是老百姓表达意见的一种渠道,是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的必要因素,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环境问题说到底,还不仅是个技术或政策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其根本症结,就在于上世纪中期由于对于主张控制人口的学者马寅初的批判,导致了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使中国人口与生存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比例迅速失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历史条件,在人口与资源比最紧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却迎来了其最大最快的时期。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显得空前尖锐。环顾今天中国,污染环境的岂止是一般化学制剂,整座整座的工厂,尤其是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意识的乡镇企业,将自己的未经处理的生产污水和工业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把天然河流干脆当成下水道、垃圾坑来使用,以致沿着这些污水河,出现了大量的癌症村和“怪病村”;村子里得癌症和“怪病”而死亡的人数比例高得让人揪心。

    中国人们希望实现“小康社会”,希望多数人都能过上富裕生活,这种追求是很正常的,完全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忘记,追求富裕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代价之一就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负荷的增加。中国人必须学会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决不能以预支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来换取当代人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得到了明显地提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环境问题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目标、社会结构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推动了许多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正在上升为导引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矛盾。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我们最终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化生物基因,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组织还有什么功效呢?虽然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面对这一跨世纪改革时的痛苦思考是共同的。中国,由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人口和经济条件,环境与资源问题会显得更加严峻。如果这一问题解决的好,中国有希望成为一片文明昌盛的人间乐土;若解决得不好,中华民族将会经历更深更苦的磨难。如今,全球环保意识的迅速觉醒,这表明,一个正确思想的力量远远超过许多政治家的言辞。卡森的思想正在变成亿万人的共同意识,这一意识的觉醒正为人类社会向新阶段迈进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