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海域,韩国渔民发现一艘沉船,从中考古队员发掘出7168件遗物,而6457件是瓷器,其中青瓷又占3466件(李德金等,1979)。这便是震惊世界的“新安沉船”考古发现。考古调查发现,这艘船是国际贸易商船,在大约1323年前后,从中国的庆元(宁波)出发前往日本福冈,途中因台风等原因,最终沉没在高丽的新安外方海域。其中的青瓷多出自浙江龙泉窑,于此可窥见龙泉青瓷作为青瓷中的精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盛行与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2至15世纪,龙泉青瓷在中国本土的生产、发展、使用都达到了顶峰,可谓是中国瓷器史的“龙泉青瓷时代”,而在世界范围内,龙泉青瓷也广泛流通贸易,在众多国家被使用、接受,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以其明快流畅的线条、端庄浑朴的造型、纯洁斑斓的色泽著称于世。龙泉青瓷则是将青瓷推至巅峰,龙泉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南宋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由于战争北方的窑厂纷纷停产(叶文程&芮国耀,1987),因此在宋元时期龙泉窑飞速地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被金占领,因此北方的外贸难以进行,南宋政府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大力推进海外贸易,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下诏:“市舶司得利最厚,若措置适宜,所得动辄百万计”。元代沿袭南宋鼓励外贸的经济政策。而其中瓷器所占的外贸产值甚至仅次于丝绸(王光尧&沈琼华,2019)。在许多宋元时期的贸易沉船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青瓷,也能佐证这一点,如南宋晚期的“南海一号”沉船和元代的新安沉船等。同时,在印度奎隆港口遗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祖尔法遗址、伊朗霍尔木兹古城遗址等多国遗址也发掘出了龙泉青瓷。
青瓷深受多国人民的喜爱,他们不仅从中国进口青瓷,也希望能制造出和龙泉青瓷一样美的瓷器。如在十三至十五世纪,伊斯兰地区就有仿制龙泉青瓷,尽管当地工匠是基于伊斯兰陶器制作工艺进行烧制,但也得到了在釉质、釉色、器形等外观特征均与龙泉青瓷非常相似的仿制品(奈杰尔·武德等,2019)。尽管这些仿制品使用了不同的工艺,但是归结起来即为对龙泉青瓷器的釉色、造型、纹路和装饰的模仿。
而在有些国家,在青瓷贸易中流入的还有瓷器的烧制工艺,如在不同时期的泰国、日本、越南等国,都有仿烧的真正高温龙泉釉青瓷(王光尧&沈琼华,2019)。并且其中一些国家对于这些仿烧瓷器,不仅局限于国内的贸易,还向世界其它市场投放,体现在文化、技术交流中产生的新的发展。
可以看出,龙泉青瓷在世界流通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商品贸易,其次是外形仿制,最后是技术交流。体现在古代海外贸易背后体现的早期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从贸易全球化到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通过贸易,以龙泉青瓷为媒介,不同国家的陶瓷文化在技术交流、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生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就是以陶瓷作为重要商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在商品流通的同时,达到文化沟通、技术互通的目的,实现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也是当下国与国之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中应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J].考古学报,1979(02):245-254+283-296.
[2]奈杰尔·武德,克里斯·多赫蒂,闻雯.十三至十五世纪伊斯兰地区对龙泉青瓷的仿制[J].紫禁城,2019(07):58-77.
[3] 王光尧,沈琼华.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07):4-12+109.
[4]叶文程,芮国耀.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海交史研究,1987(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