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行 两校征文评选 2021年
  • 2021年
    一滴水的旅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简介
    作者:汪丁 访问量: 20

    我是一滴水,我叫美登慧,确切地说,我是水的最小组成,也就是水分子。我的诞生已不知从何说起,我只知道,每天一睁眼,我就在海里,周围都是我的兄弟姊妹。这些大洋都有名字,印度洋、太平洋……。我被它们包围着,我仿佛没有生命,不能呼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运动,跟随环流和冷热交替,周游全世界。目前为止我去过的地方都是海洋,从未去过陆地,从未见过森林、阳光、陆地、湿地、湖泊、农田、城市。我梦想有一天,能够离开这里,去向更广阔的大陆。在海洋里,只有无休止境和无规则的运动,我受着兄弟姊妹的挤压,有时候坠入海底,有时候快速升降。我想是否有一天,我也能变成天空的云和雨。

    五月的那一天,我漂流到印度洋的一个小岛旁,突然一个趔趄,我感觉到自己膨胀了,身体变得很轻很轻,我升空了。我这才发现,我已经浮于海水的表层,太阳一直灼烧着我,于是我和我的周围的兄弟姊妹一起变成了水蒸气。我顺利的进入了对流层,一路往北,在西南风的作用下,我飘过印度次大陆,见到了印度的新德里和恒河。我最好的姐妹—美登莉说,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国家,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地,那里有印度神牛、大象、恒河水,还有世界上最拥挤的贫民窟和街区。

    我问美登莉为什么知道那么多,她说这条线路她已经走了很多次,对沿线的自然生态、社会人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我哦了一声,继续我的旅行。美登莉说我还缺乏经验,于是我要求和美登莉作伴一起完成接下来的旅途。她告诉我,接下来的旅途凶险万分,又惊奇有趣,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我说,我就一个水分子,膨胀缩小都不怕。她告诉我接下来要翻过大地之母珠穆朗玛峰,这个过程十分危险,需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强对流天气,翻过珠穆朗玛峰后,余下的路程就好走了。山的那边是另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国度—中国。我们会穿过青藏高原,一直飘到青海的高原上,先化作冰,后成为冰水,顺着冰川流下来,经过无数的小溪流,汇聚成长江的源头。

    我第一次听说长江,更加好奇未来的旅途了,美登莉告诉我旅程历时将近要一年。我们会在青藏高原慢悠悠流淌,在很短的山脉间经历急促的汹涌水浪,随后进入西南地区,经过宜宾去向雾都重庆,穿过茂密的森林来到湖北的三峡。这就到了长江中游地区,有著名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湘江、汉江和赣江在这里汇入长江。过了九江,来到安徽境内,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组成了环南京都市圈;过了南京,就来到了著名的扬泰常地区和太湖流域,最后经过黄浦江和长江口、崇明岛汇入东海。长江的地势共分为三级阶梯,高原高山区是第一大地貌阶梯;中部中山低山区是第二大地貌阶梯;东部丘陵平原区是第三大地貌阶梯。宜宾是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湖口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为了实现我的梦想和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想都没想就和美登莉踏上了这次旅行。

    一、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

    我的喜马拉雅,我的草原,我为你而拥有广阔的胸怀。

    在跨过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时,我遇见了中国国家登山队,经过千难万阻看着他们顺利登顶了,我的心情也无比自豪。我成功地越过了珠穆朗玛峰,美登莉则轻而易举飘过了珠峰,我还是有些高原反应,有时甚至会发烧感冒,好在我抗压抗辐射能力强,顺利攀登过了珠穆朗玛峰。我明白了面对风云变化的外部环境,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勇气。8848.86m,看见显示仪上的珠峰最新高度,我将这个数字牢记在心底。

    我遇见了一队又一队的人员,他们举着锦旗,穿着风衣,拿着大铁框,飞着无人机,时不时蹲下,记录些什么,然后又拔起一些小花小草,装入袋子里,随即消失在了茫茫的草原与群山之间。我遇见了很多次这样的队伍,美登莉告诉我,他们在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全面完成了260万平方公里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出了87部专著和5本论文集的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次青藏科考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巩固国防边防以及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自第一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的近50年,青藏高原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气候变暖幅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2倍,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水循环格局的重大变化,如冰川退缩、冻土退化、冰湖溃决、冰崩、草地退化、泥石流频发等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一带一路”环境变化的核心驱动区,将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30多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进入新时代,系统开展第二次青藏科考,同时注重综合交叉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这些举措将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我的身体的热气逐渐消失,感受到了不远处的冷意袭来,于是我迅速冷却成液态,化作冰粒和水流淌在青藏高原。我到了青海,在那,我看见了多壮观的景象。天空蔚蓝低下,透过天际的阳光洒下,云朵万千,无数的藏羚羊、牦牛在喝水与奔跑。三江源国家公园,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该区域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原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的主要集中繁殖地和迁徙通道,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

    三江源作为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主要可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游憩体验和居住服务区;自然资源有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昆仑文化、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这里有深厚的淀积和深远的影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使得三江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层面的观览和生态体验价值。

    我顺着沱沱河的水快乐的奔跑着,天空亲吻着我的脸颊,青草芳香,有好几次牦牛快要把我舔走了,得亏了美登莉机灵,拉了我一把,我才不至于在牦牛的体内走一遭。

    二、西南山地生态系统、重庆雾都与三峡

    翻过横断山脉,美登莉告诉我要进入第二阶梯,我感觉落差很大。成都平原一望无际,巴蜀盆地富饶优渥,都江堰滋养了蜀中地区两千多年,是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四川盆地物产丰饶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2000多年来,都江堰至今仍然连续使用,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常常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尤其是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植被稀少,由于日晒雨淋,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在西南山地对山地生态系统进行生物、灾害、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预防灾害,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和云南一方面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另一方面由于裸露的岩石涵养水分能力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逐渐溶解,养分进一步丢失,导致其出现更严重的荒漠化,无法种植庄稼和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隐患,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很容易造成地质灾害。贵州高原山地脆弱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产生的重大环境问题如环境信息与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山地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山地环境与资源植物等科学问题亟需解决。

    在重庆至三峡一段,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一方面由于长江的作用,另一方面得益于森林植被的气候小循环,重庆又称为雾都,意思是雾气弥漫之都。我好羡慕这里的姑娘,都长得水灵水灵的,好看白净,原来这里的环境湿润水分充足,皮肤根本不用怎么保养,真想说一句幺妹儿好靓噻。

    过了雾都来到了三峡,三峡是著名的三峡大坝所在地。三峡水电站解决了重要的电力问题,而三峡大坝则改善了长江的通航条件,使得长江成为了中国的黄金水道。三峡大坝的建立有利有弊,对于长江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大,许多鱼类不得不改变栖息地,有的鱼类还因此灭绝,又由于人类的捕捞、环境污染等,长江白鲟、中华白鳍豚、扬子鳄、江豚等一大批鱼类或已灭绝或已处在濒危的边缘。我沉重的叹息一声,愿人类与自然界和平相处。美登莉告诉我,好在长江开始了十年的禁渔期,给了长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的空间,一系列的生态保护研究和措施也在如期展开,相信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我们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

    过了三峡,我和美登莉还亲眼目睹了人类的伟大壮举—武汉抗疫。无数医护工作者齐聚武汉,和众多的普通人一起控制了疫情的传播,这是人间挚爱的表现,是无数爱心和生命托筑起的希望,顿时我已泪流满面。穿过江城,奔向下游,江城的灯光还一直璀璨,街道上早已空无一人,但有了无数颗热爱生命的心,一切都是明亮的,一切已经在变得美好。

    三、鄱阳湖洪水、太湖流域

    这里不得不讲一下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路上的一处重要候鸟越冬地。其独特的气候、水文、地理特点铸就了其国际重要湿地的美誉,但有不少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正在我和美登莉遨游之时,我又目睹了一场人间大爱。由于人类的扩张、围湖造田的发生,人与水争地时常发生,造成了鄱阳湖洪水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抗洪抢险,人民子弟兵、消防官兵和广大普通人一起筑起了一道道生命之堤,顺利抵挡住了洪水的侵犯。我想,人类真得思考思考与水的关系了。

    有时我是不可或缺的,有时我又是十分危险的,我真是矛盾的一体。我看见了水涨时的一片汪洋,体验了湖口的汹涌澎湃,差一点儿我就要别冲到鄱阳湖里去了,那样我就无法入海了。美登莉说夏天时宽阔的鄱阳湖水涨起来会淹没了周围的滩涂,到了秋冬天水退了,一些水生植物就会迅速生长,为鸟类的到来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鄱阳湖湿地成为了几十万只候鸟越冬的重要场所。

    鄱阳湖夏季涨水,冬季退水的水文条件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条件,使得鄱阳湖流域成为一处流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包括水淹植物的生态意义、鸟类越冬生态、人与湖关系的重要科学都在此展开。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水网发达,到处都可见打渔人和种稻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修建水利,引水灌溉,兴建民居,围垦造田,千里沃野,皆为农田,稻花香一片。

    突然一阵恶臭把我惊醒,我看见眼前的湖水毫无波澜,里面很多鱼已经臭掉,水华大肆生长。美登莉告诉我这是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湖里的NP等营养元素远远超过了湖泊本身的净化和吸收能力,导致了一些植物疯长,使得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动物难以生存的现象。此外,还有入侵物种、水体污染等现象使得太湖水质难堪。

    太湖流域是经济很发达的地区,同时生态系统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好湖泊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福祉十分重要。土壤、水质、水生生物等都是需要去生态研究和设计的内容,最后实现景观的设计和优化,达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调节能力与人工维护的和谐统一。

    又一次迎面璀璨的灯光,光照刺得我都不敢睁开眼睛,我生怕裂解成原子。为什么到了十二月,大城市依旧这么炎热,美登莉解释说这是热岛效应,即城市中心由于人类的聚集和建筑物的高楼大厦以及风的不扩散使得热量散发不出去导致中心温度上升的现象。

    我想,城市的扩张需要景观的优化,例如生产、生态、生活用地的整合,这关系到人类福祉的实现。城市扩张会带来许多生态问题,例如景观破碎化、农业用地减少、耕地风险、森林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城乡关系失调。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生态与经济的措施例如生态补偿、生态付费、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解决。

    在卫星上看应该上海很美丽吧,璀璨灯光交织着星光万千,姹紫嫣红的灯光四射,江水涌动着人声鼎沸与倒影,我几乎快迷醉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我只觉得两岸逐渐安静,温度在下降,眼前宽阔起来,月亮好像越来越大,星星闪亮发烫。一座小岛与我擦肩而过,我听见哗啦啦的声音,又回到了原来的环境,而美登莉已经靠在我的肩膀睡着了,她不再和我讲那些生态系统的知识了。

    四、尾声

    在寒冷的冬季,我终于又变成了一滴水,平平凡凡的水分子,在无尽的海洋里继续我的命运。我的心里有多么的不舍,结束旅行的美登莉倒是十分乐观欢快,甚至还跳起了水舞。

    入海之后,我又重新做回了那个平凡的自己,这一段旅程像是一个梦,刺激、惊险,又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地理、生态、人文的知识。这一趟,不虚此行,我真得好好感谢美登莉,但她又不知道跑哪去了,或许下次见面,是下一个千年吧。而这之中,我还是到处浮游,期待下一次的旅行和下一次的悸动与欢乐。

    我认识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况,了解了了高原生态系统、山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湖流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理解了青藏科考、都江堰、雾都、三峡、鄱阳湖、太湖、城市的科学意义和生态意义。我理解了很多自然事物都具有中性原理,有它们自己所遵守的自然规律,当外部的人类违反了这些规律就要遭到惩罚。要想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这样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源源不断生产,为生物提供生存基础。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知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美登莉给我讲的非常丰富,但是真正的生态系统还是的要自己实际去调研和发现,于是我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旅行了。

    参考文献:

    [1]顾向一,曾丽渲.从“单一主导”走向“协商共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之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5):24-36+115.

    [2]张津瑞,施国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08):1694-1702.

    [3]羊向东,董旭辉,陈旭,王荣,王倩,林琪,徐敏.长江经济带湖泊环境演变与保护、治理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8):977-987.

    [4]杨荣金,孙美莹,傅伯杰,张乐,赵文武,张钰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05):1091-1099.

    [5]蔡庆华.长江大保护与流域生态学[J].人民长江,2020,51(01):70-74.

    [6]姚锡棠.浦东崛起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家学术经典文库,201905.309.

    [7]李琴,陈家宽.长江流域的历史地位及大保护建议[J].长江技术经济,2018,2(04):10-13.

    [8]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M].重庆出版社:全球视野下的近代重庆丛书,201809.302.

    [9]杨东晨.中华文明探源[M].陕西三秦出版社:轩辕故里—清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丛书,201706.649.

    [10]鲁西奇.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南强丛书,20160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