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行 两校征文评选 2020年
  • 2020年
    砒砂岩,你的精彩从何而来?
    作者:水保所 周琳 访问量: 20

    有一种岩石,它藏匿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隅,沉默在黄河“几”字弯的东北部。

    有一种岩石,它色彩斑斓,各色相间,却荒凉无垠,寸草不生。

    有一种岩石,它形态独特,却性质怪异,流毒千里。

    看似宁静古朴的它,却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砒砂岩。

    砒砂岩其实是一种松散岩层,具体指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砂岩组成的岩石互层。“砒砂岩”不是地质学词汇,而是群众对广泛出露于黄土高原北部内蒙古东胜准格尔旗一带、整体呈现红色的沉积层的俗称[1]

    当我第一次看见砒砂岩的时候,我叹服于它绚烂的外表,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关于这黄沙漫漫中一抹壮丽的美景,还曾经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史载清康熙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曾驻跸准格尔旗,觉得展现在眼前的砒砂岩地貌红白相间,艳色可餐,峰峦相错,高下团耸,宛若一大池勃绽之莲苞。当时得知这种地貌还没有名字,于是康熙亲自为其赐名——“莲花辿”(音:搀)[2]。但在我眼中,莲花辿的美是夺目的,却也是冷酷无情的。

    图源:董保华/摄

    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被切割的彩色碎片,是被冲刷的万千沟壑,是被蚕食的苍白纹理,却看不到任何顽强生长的生命迹象。微风轻轻拂过,耳边只有“沙沙”的动响,那是被风剥蚀的岩砂堆积后沿侵蚀沟隙飘落的声音,摄人心魄,让人不寒而栗。

    图源:董保华/摄

    这里为何寸草不生?难道真是因为砒砂岩的毒吗?我们知道传说中的鹤顶红就是纯度较低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有剧毒。那这藏匿于黄土高原之上不为人所知的“五花肉”是否正是毒害一切生命迹象的罪魁祸首呢?实际上,砒砂岩是一种有土的形态,岩石的结构的独特物质。形似土,质如岩。砒砂岩形成于几千万年前,时间较晚,由于其上面没有足够厚度的沉积覆盖层给它压力,因此没有最终成为坚硬的岩石,所以成岩程度低,遇水成泥,遇风成砂。而造物主偏偏将这脆弱娇惯的砒砂岩安置在我国的风蚀水蚀的重叠带上,黄土高原区秋冬季节风力强劲,夏季降水集中且多为暴雨,在多元复合侵蚀条件下,砒砂岩的美丽正在消逝,更严重的是,强烈的水土流失会引起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使得洪水灾害频繁,深受其害的老百姓对砒砂岩恨之入骨,故称其为“砒砂岩”。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砒砂岩所在地区也被中外专家称之为“地球环境癌症”。可谁曾想过,这美丽冷酷的砒砂岩何尝不是大自然的杰作与馈赠呢?

    于是我不禁发问:砒砂岩,你的精彩从何而来?

    在关于砒砂岩治理方面,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科学家介绍说,除去黄沙和砒砂岩给黄河中下游地区带去了泥沙,毛乌素沙漠见风起沙的特点也给华北地区送去了沙尘暴,因此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将黄沙和砒砂岩留在毛乌素沙漠,他们发现砒砂岩结构紧密,无水时坚硬如石、遇水则松软如泥,而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土地沙漠化和砒砂岩的水土流失并称“两害”,严重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对两种物质特性的认识,韩霁昌等人提出利用“两害”物理构成的互补性,将其复配成为新型“土壤”,变“两害”为“一宝”,实现砒砂岩与黄沙的资源化利用。简单来说就是经过研发,将砒砂岩和沙子按照不同比例重新组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取长补短。通过砒砂岩遇水变泥的特点,将松散的沙子固结在一起,沙粒间的孔隙被砒砂岩补充,降低了沙的渗漏性。通过灌溉压实,砒砂岩和沙子能更好地胶结在一起成为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从2009年开始,科研工作者在榆阳区大纪汗土地开发了示范工程,从单一化治理向综合利用的模式转变入手,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围绕“砒砂岩与沙物质结构互补,复配后可成为耕作土壤”的发现,研发了砒砂岩与沙快速成土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砒砂岩与沙的资源化利用。累计整治规模0.21万hm2,新增耕地0.16万hm2,新技术节支总额约1.57亿元,且节水效果显著;建成的规模化、高标准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显著[3]。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南移已成为这几年凸显的问题,如果砒砂岩和沙子的复配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推广,在不久的将来,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意义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也许将会北移。那时候,这里的荒漠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万亩良田。

    当然,“徒有其表”的砒砂岩也可以通过颜值来展现自己的精彩。砒砂岩这种特殊的岩层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多见,在中国也是一种分布集中规模庞大的独特现象。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结构,优美的线条,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美感,通过开发砒砂岩地质公园或风景区等都可带动旅游经济产业,多向发展。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也在通过非传统资源开发、建筑材料利用和固结促生治理等多种新途径来将砒砂岩变“害”为宝。

    我相信,美丽的砒砂岩,不再是让人恐惧的“杀手”,因为我们利用科技,在保护和利用环境的前提下,在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制约下找到平衡点,更好地去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让成土后的砒砂岩种出庄稼,让流毒千里的砒砂岩成为宝藏,让无人问津的砒砂岩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唯达. 中国国家地理[J].2015.5

    [2]白杭改. 砒砂岩侵蚀脆弱性的成因[D].吉林大学,2017.

    [3]韩霁昌,刘彦随,罗林涛.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快速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08):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