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历史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访问量:
举办时间:2016-11-01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老科协
承办单位:院老科协文献情报分会
支持单位:历史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简介】

[返回]

【主持人致辞】

[返回]

【领导致辞】

[返回]

【主旨报告】

【邀请报告】

【讨论与交流】

目录

主要专家简介:
  1. 王守春:主持人、邀请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中亚历史地理专家。
  2. 何林:中科院图书情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3. 文榕生:中科院图书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在历史自然地理学(近年侧重于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已发表论文近280篇。出版的学术专著(含合作)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金丝猴研究》(“历史时期中国金丝猴的分布与变迁”部分)、《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古人心中神奇的大熊猫”部分)、《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动物地理分布部”主编,兽纲总部、动物狩猎与保护总部副主编),总计超过1000万字。
  4. 李致洁: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原局长,研究员。
  5. 王贵海:中科院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研究员。
  6. 解  焱: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
  7. 李欣海:中科院动物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
  8. 何远光:中科院老科协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9. 孙成权: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前主任,中科院老科协文献情报分会理事长。专业:情报研究。
  10. 桂文庄: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原高技术局局长、研究员。
  11. 鲍伟东: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12. 曹江雄: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导航与位置服务部部长、副编审。
  13. 董  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4. 胡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5. 雷维蟠: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
  16. 吴绍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17. 张志林:中科院老科协顾问,前副理事长。
  18. 麻莉雯: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主任。
  19. 徐引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前馆长。
  20. 周宁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老科协文献情报分会秘书长。
  21. 夏  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
  22. 林  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老科协文先情报分会副秘书长。
  23. 黄  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
  24. 刘俊明:中科院文献中心综合办处长。
  25. 张洪峰:中科院文献中心离退办主管。
展开

 

【简介】

“历史动物地理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古地理与现代地理不可缺失的中间时段—“历史时期”的“动物地理”。1976年,文焕然先生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名义发表《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的论文,可以认为是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之发轫。至今这门学科仍为“冷门”之一,但却是在世界上很特别的,原因在于研究历史动物地理,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幅员辽阔,地质、地形、地貌丰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产生并孕育着生物多样性,使得研究繁多并可以相互印证。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中断,文字记载可以延续3500多年,与古生物、考古研究可以衔接。这些,使得世界上不少学者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文榕生先生继承父业长期进行历史动物地理的研究,他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得出了许多独特的结论。本次沙龙重点讨论历史上中国虎的分布的研究情况,讨论了虎的保护问题,同时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困境和对策进行了讨论。

 

[返回]

 

【主持人致辞】

何林:今天,我们隆重推出的专家与他们的专题报告是属于古老而年轻的历史地理学范畴,是对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掘,也是各国学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研究成果。从这方面看,我本人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积淀、证据可靠且无间断、不可企及等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一张名片。

若说历史地理学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可上溯至先秦(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而讲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19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已故中科院竺可桢副院长就明确提出要把作为历史学附庸的“历史地理学”,改造为现代地理学分支学科,建成现代科学“历史地理学”。

尽管1980年代初,谭其骧、侯仁之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文科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现今成为“显学”的也主要是这方面。相比之下,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则难度大得多,历史动物地理学作为分支学科之一直到1986年才有得到认可的成果,如今依然是“冷门”,长期坚持者寥寥。

当我们看到国外学者20多年前就利用我国学者历史动物地理研究成果再创作而获奖,但国内现时还在炒作所谓难解的“千古之谜”时,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某些、或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心理作祟。

虎是亚洲特有动物。“莫斯科14国虎峰会”是迄今针对单一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而召开的最高级别国际会议,更把人们对处于濒危状态的百兽之王关注度大为提升,关于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更加凸显,众说纷纭。

文榕生先生是我中心退休研究馆员,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30年,出版与定稿的论文、专著超过1000万字。他将作的《虎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变迁》是对中国分布的虎再度系统研究,不仅使用大量历史资料,而且从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环境学等方面原理探讨一些相关问题。

王守春先生是地理所退休研究员,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他的研究涉及历史地理多领域,尤其对中亚历史地理(对应与“一带一路”国内部分)更是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屈指可数的坚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专家之一。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王先生作《历史时期动物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报告。

虽然今天应邀到会的大多数专家不是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但大家完全可以从各自学科专业,或某个角度对文榕生、王守春两位专家的报告评头论足,畅所欲言,通过百家争鸣,求得真理。

[返回]

 

【主旨报告】

文榕生:虎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变迁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动物地理学”。学界一般将文焕然先生曾以集体名义正式发表《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1976)作为历史动物地理学之发轫,虽然筹划并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时间则要早得多。据此而论,历史动物地理学正式出现已经40余年,成果不少,却依然不是显学,值得论说。

历史动物地理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就是“动物地理”部分也是处于古地理与现代地理不可缺失的中间时段——历史时期。现人们将历史地理学称为“显学”之一,主要基于:1980年,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的著名学者谭其骧与侯仁之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成就得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面认可。1983年,谭其骧院士作为我国首批文科博士生导师指导2位博士毕业。已经发表、出版大量历史地理学术论文、专著、地图集等;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武汉、广州、重庆、太原、天津等地多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或群体。除院士外,现又有陈桥驿、邹逸麟、葛剑雄等成为相当“学部委员”的著名学者。

但是历史自然地理则不然,尤其是历史动物地理虽为“冷门”之一,确是“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于研究历史动物地理,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幅员辽阔,东西延续近70经度,南北跨50余纬度。地质、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尤其是地球第三极主要处于我国境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产生并孕育着生物多样性,使得研究繁多并可以相互印证。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中断,文字记载可以延续3 500多年,与古生物、考古研究可以衔接。这些,使得世界上不少学者对此只能望而兴叹。尽管我们利用的资料并非秘不可宣的,尽管中外学者皆可接触前人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能够充分发掘、利用的屈指可数。

现已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历史动物地理中不同类型有:(1)竹类是大熊猫主要食物,故“无竹分布地区不可能有大熊猫栖息”的论点本身并无差错;但既要注意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又不能反推臆断有竹类分布地就有大熊猫。(2)马来熊是我国现生熊科动物中最珍稀物种,仅在低于29.6°N的云南南部与西藏东南部残存;尽管迄今出土熊科遗存不少,但鉴定出马来熊的仅见山西武乡一处早上新世化石,说明其分布最北达到36.8°N;期间广大地域的马来熊分布空白只能依赖历史动物地理研究填补。(3)某一较权威的现代大鲵分布,不仅地名讹误颇多,而且使用早已证实并非该物种的栖息地,就是公布的大鲵地点也在广度与密集度方面低于现存保护区。(4)西藏昌都发掘出全新世獐(河麂)遗存,由于远离古今河麂分布地区,值得质疑。(5)对温度敏感的扬子鳄、野生亚洲象、犀牛等的分布北界在历史时期呈现南迁趋势,反映同期的气候变迁。(6)对于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在30年前就有系统研究;外国学者在20年前就有大量引用(国内2014年出版中译本),本不是疑难问题;不意今年却到某媒体爆料野象分布变迁的“千古之谜”,岂非怪事?

下面谈谈关于我国历史上虎的起源和分布的研究。

针对WWF在虎年发布与国内多位学者绘制的“全球古今虎分布图”基本相仿,国内多位学者对虎起源有“东北(东北亚)说”、“华南说”、“印支说”、“外来说”等,十分罕见的一篇论文由于拒绝某刊夹杂“私货”要求而遭“惹祸”等情况,通过溯源,发现它们主要皆源于Mazák在1979年发表的著作(Viatisiaw Mazák. Der Tiger,1979)。

文献记载反映,我国学者对虎的研究主要是在1950年代以后,而对于历史时期我国虎的分布变迁较全面研究则是20世纪末。故对于Mazák的“古代”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况(现在看来则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学者在当时由于缺乏较充分的证据,没有更多的发言权。然而现今仍持Mazák观点,甚至不顾事实地维护其观点,就值得质疑了。

现在通过成序列的虎遗存、古文献记载、现代野外调查等翔实资料,从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历史动物地理学、环境学等方面原理探讨一些虎的相关问题,得出结论:虎在2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黄河中游一带,随后主要向东北、西北、南方等扩散,再后则越出今国境分布到亚洲其他国家境内,成为亚洲特有物种;在虎兴盛时,其栖息地曾遍布现今全国省级政区;虎现今成分散隔离小区,甚至出现孤立的点状分布,变化显著;东北分布的虎数量曾不少于13 000只到现今20余只看,不超过历史上的万分之十五左右;虎的分布变迁在晚近主要受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较大;虎在我国的分布长久呈现大面积整体分布,但随环境变化而出现分布隔离而产生9个亚种,大部分出现时间并不久远,其部分灭绝并非同一时间;虎的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北部向东南、东北部退缩,分隔、断裂距离越来越大;重视处于食物链顶层的且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虎刻不容缓。

[返回]

 

【邀请报告】

王守春:历史时期动物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

首先,回顾历史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称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已故研究员文焕然老先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具有开拓性贡献,标志是在1976年《动物学报》上首发《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后来,他与何业恒先生等合作,发表了一批历史动物地理学论文。最后,他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动物图编纂,未完成而因病逝世。文老先生的著作获得多项一二等奖。何业恒教授宝刀不老,延续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出版6本历史动物地理著作。文榕生先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不仅有继承,还有所发展,迄今已经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2部近400万字专著,也获得多项奖。

其次,古代文献中许多动物的称谓与今迥异。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同一种动物有几个称谓,有的动物称谓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转译,因此,需要进行包括历史地理学视角考证,绝不能望文生义。如《<诗经>动物释诂》把“虎”定为“东北虎”,值得商榷。《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多孔雀。实际上记载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是当地土著居民所称的“ Kum Tuch”的音译,是“沙地之鸟”或“沙雀”,而绝不是湿润温暖气候中西双版纳的绿孔雀。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植物与动物在历史时期分布界线的变化,介绍了历史时期植被带、典型动物格局的变化。其中虎与麝地理分布的迅速缩小主要是在近百年内;实际上,麋鹿在我国的消失可能晚至上世纪30至40年代。

再通过大量实地考察、摄制的典型图片,介绍新疆、河西走廊、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几个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化凸显状况。

[返回]

 

【讨论和建议】

致洁:刚才文先生讲虎的起源,是在中国境内分布的虎。这是不是指亚洲虎的起源?那么美洲和非洲有没有虎啊?

众人:虎只有亚洲有。

李致洁:那美洲虎是……

众人:美洲豹。美洲没有虎,非洲也没有虎,欧洲也没有虎。

文榕生:前几年,十四国虎峰会在莫斯科开的,咱们国家是温家宝总理去的。十四个国家,是在咱们国家周围,都有虎分布。

李致洁:哦。只有亚洲有虎。

王贵海:现在有关虎的自然保护区有几个?

文榕生:大概几十个。是根据他们公布有虎的,但是确实考证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他说他那是虎。

王贵海:刚才你说虎由一万三千只减到二十多只。那么有九个保护区(应是曾有9个虎亚种),那一个保护区就两三只了。

文榕生:那是东北虎。《元史》记载曾有一个将军一生打死过一万多只虎。

王贵海:不包括饲养场吧。现在东北虎是的人工饲养,繁育得很快。

文榕生:是指野生虎。

王贵海:野生虎跟我们饲养的,将来是个怎样一个关系呢?

解焱:老虎这块,我补充一下现在的情况。因为古代的情况,文老师介绍的非常清楚。我们过去十几年一直在做老虎的研究,现在野外的咱们中国的老虎在东北吉林和黑龙江十年前十几年前大概是二十只,现在已经涨到了大概三十五只左右。然后南边那边,云南两个州、西双版纳,然后西藏的墨脱,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估计有二十多只。现在根据目前没有特别认真的调查,但是根据现在的状况,估计现在这个数量不到十只。所以咱们全中国野生老虎的数量不到五十只这样的一个状况。

王贵海:那么这个数字,在生态学概念应该算是极为濒危动物。

解焱:是的。

王贵海:那么二十只是否现在可以定义为功能性灭绝?

解焱:哦,不!因为东北虎这块是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五百只大种群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它的不能说已功能性灭绝了。

王贵海:它那也算东北虎喽?

解焱:是的。

王贵海:交流的吧?

解焱:交流的。五十年前,俄罗斯的东北虎大概只有三四十只,咱们中国扩散过去不少。然后,他们的保护做的非常好,所以现在这个数量已经到五百只左右。然后咱们中国的老虎,过去十年主要是从俄罗斯扩展过来的。最近几年就是有人工,就是自然繁殖的老虎,所以数量增加还比较好。但是南方的,云南和西藏的老虎这个状况就非常非常糟糕,处于一个持续下降趋势。因为它没有和国外大的种群相连。所以现在研究也非常少。

王贵海:现在公路越修越多,对它的环境造成破坏越来越大,所以它很难保护。东北虎是大兴安岭那一片地方和俄罗斯接近。这边人为干扰的都跑到那边去了。俄罗斯那边人口少,干扰少。

解焱:对,现在养殖虎至少有六千只。但是实际上有多少数量说不清楚。因为现在已经有些流到民间。去年,还是今年的时候?有家养的老虎,从楼上掉到楼下摔死了。

这个人工养的老虎,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支持做人工的繁育,就非常成功。所以现在人工繁殖老虎不存在技术问题,想要繁殖多少就可以繁殖多少,但是人工繁殖的老虎对于野生的老虎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人工繁殖的老虎基因已经非常的混杂,已经搞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的,虽然繁殖东北虎和印支虎经常有杂交,总之就是它的遗传已经非常的混乱。

另外,就是人工养的老虎非常习惯于人,它不怕人,而且它把人和食物连在一起。所以你要把它放出去,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老虎对人和牲畜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没有谁敢把人工养的老虎放出去。

但是在俄罗斯,最近几年,两年的时间,野生的母老虎把小老虎放弃掉。有的是老虎得病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小老虎被放弃掉之后,他们把这些小老虎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中,完全不让它们接触到人的状况下,把它们喂养到两三岁的时候,然后放到俄罗斯的以前有分布但是现在没有分布的西伯利亚的一个地方。那么过去的两年的时间,一共放了六只,有四只存活下来,而且有一只已经繁殖,另外有两只已经观察到交配的行为。所以应该说这个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没有谁想把人工养的老虎放出去。

王贵海:所以这是国家行为。

解焱:对。不是某个养户的行为。

王贵海:如果你要想繁殖虎群的话,必须放养。但是这点,我建议必须跟俄罗斯合作。不管这虎在俄罗斯也好,在中国也好,都是地球上的东北虎虎。但是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能把虎吸引到中国国境上来,而都到了(俄罗斯),这可能他们那边环境更好。但是中国政府想没想做这件事情?那我们把环境改善,叫虎过来。这件事情,我认为是个国家的动物保护行为。必须跟俄罗斯合作。

我听了以后,我觉得虎的濒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我们东北虎,名叫东北虎不在东北待着,这叫什么东北虎?但是我们必须跟俄罗斯做国际合作,如果保存在西伯利亚就说明东北虎还存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继续改善我们东北的环境,包括人为的环境,必须让虎回来啊,弄了半天都跑人家那儿去了。所以我认为我们搞保护动物的应该向国家提出虎的保护的一些建议,如果是我们自己人工饲养的到西伯利亚放养行不行?

解焱:不是,是俄罗斯自己的。

王贵海:就是他们已经在做这件事情,就像我们大熊猫保护一样的。自己繁育没有问题,但是必须把大熊猫放养到野外去。就是有它的生活能力,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监控。但是很困难,但是这件事从长远来讲,虎现在已经濒危到比熊猫还厉害,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么珍惜的宝贵的动物。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

解焱:现在国家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

王贵海:都没有自然保护区吧?

解焱:东北最近两年应该建了五六个新的,有国家级。

王贵海:我想这个林业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错。

解焱:吉林省特别重视,黑龙江相对来说也很重视。然后国家现在正在建一个非常大的,大概一万平方公里的虎豹保护区,虎豹国家公园。所以对这块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这也是过去十年老虎的数量在增加。针对文老师刚才讲的这些内容发表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文榕生:对现在的还不是很清楚,今天特别邀请了动物所的、古脊椎所的、林业大学的、师大的几位专家来听这个会。一个,是对我的报告看看有没有错误,提出意见。另外,他们也可以补充一些新的观点。

解焱:从文老师刚才做的报告内容非常的丰富,老一代科学家钻研历史的研究精神,收集的资料、经验,都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而且,我觉得这些知识都应该非常好的,要让这个社会知道。所以我觉得就是,像文老师关于老虎的这篇文章,中国这边都不愿意发表,但是我觉得它的价值其实非常高。我建议,不要发表中文,直接发表英文,这样比较好的。

发表成英文呢,可能有几个工作需要做一下:第一个,就是标准的遗传研究,刚才我也跟我们所的副所长魏辅文联系了一下。因为我们之前的老虎的粪便,还有毛发,交给他们做的遗传研究,结果非常好。刚刚我问他了一下,这个动物标本,就是老虎皮张的这个标本,是否可以用他的遗传的研究方法来做。他说,可以。所以我觉得文老师的这个工作,可以和我们现在有的这些虎的标本,采集一些样,让魏所长能够做一个遗传学的研究。可能对文老师刚才提到的这些中国的虎亚种的分布情况,还有它的存在的确切性做一个证实。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英文这块。相关的历史文献做一个非常全面的收集。文老师把我们中文的古代历史的资料收集的非常齐全的,但是英文这块,我觉得需要同步收集。收集的一个方面,其实是,我觉得既然你要发表一篇文章的话,应该要对文献有个全面的引用。另外,就是对他们的研究的历史资料的来源要做一个分析,我们的资料和他们的资料的相符性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许他们的资料,有些东西我们可以用。可能说我们的资料,可以去批驳他们的一些结论和观点。另外,就是英文编写的工作。还有一个地图制作,就是地图一看就非常明了,现在地图的,包括王老师的地图制作,目前的先进的技术都没有很好的应用。我觉得这四点如果做好的话,就可以发一篇非常好的英文的文章。

而且因为老虎这个物种在国际上受到的重视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全球十三个国家部长一级的,咱们中国是总理一级,在2010年虎年的时候召开了一个非常高端的一个老虎保护的会议,所以那是部长一级都参加的,然后我们国家是温家宝总理去的,俄罗斯是普京总统(时任总理)直接参与的,所以国际上对老虎保护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这样的一篇历史研究的文章,应该可以改变我们过去长期引用的关于老虎的这些历史信息资料。

所以我是建议能够中青结合一下,像是李欣海,我觉得可以参与,杨纬和也可以参与。这样和文老师,可以一起,能够把一些英文的素材,地图的一些制作,能够弄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然后魏(辅文)所那儿,说服他一下,能把所有的那个标本做一个遗传的研究。我觉得如果遗传研究的结果能够和文老师的研究结果能够非常匹配的话,那就最完美。如果有什么不同,也可能有的是资料缺失,标本不一定那么齐全。但是我觉得会是一篇对老虎真正的起源和亚种分布的非常好的研究结果。我就补充这些。

文榕生:这个问题上,我是非常欢迎和其他专家合作,取长补短,这是一方面。但是,一个困难,是说我的研究三十年来没有得到过重视。我曾经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是两个院士给我推荐的。人家给我的答复是,你的力量不够,就不能支持。确实是研究这方面的人很少,但是作用还是不能小看的。

因为我最近有一篇老虎的文章发表以后,有一个德国学者,我也不认识,他也是在网上看见的。他一天给我发了三次电子邮件,有问题跟我交流的。就是说,外国人都很重视。但咱们国家对这个问题看的很淡。中科院办有几百种学术刊物,我的论文属于历史自然地理,却无一个刊可以容纳。是不是质量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钱作怪。因为那些论文后来都发表了。像《野生动物学报》、《四川动物》、《晋中学院学报》等都给予破格待遇。包括咱们院里这次会议,本来我们中心发了通知以后,推送到上头,希望院里给我们发一下,但是院里把这个否了。上一次,我们中心作为我那个系列论文报导了一次。因为年初的时候,我们申请这个沙龙的举办,后来说推到后头再办。我们中心还是挺支持这个事的,先那么报导了一下。

外国人都把咱们老虎分布说得错误百出了,咱们还有好几个院士、学者是跟着外国人的错误观点来说的,我觉得很悲哀这种事。

李欣海:我说一下。我前一阵,有个五年的项目和文老师的工作比较接近,文老师的工作实际上是特别特别重要。为什么呢?xx上做研究的实际非常非常多,在xxxx发布了很多文章,随着冰川运动,物种退缩呢,向极低退缩,向高山退缩,又很普遍的规律,而且人在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共同导致了很多很多物种退缩,很多物种就灭绝了,在百年尺度呢,有很多详细记录,在几十年的尺度呢,有很多长期的调查研究,唯独千年尺度是缺乏的。但文老师这个工作呢,通过咱们的历史文献把千年尺度的退缩反映出来了,这个信息非常重要,而且这个信息只有中国有,别的国家都没有。历史五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有很系统的文献。埃及、巴比伦,都没有。所以咱们这个信息是非常独特,是绝无仅有的,是动物地理。所以我们根据文老师的书汇总了一些物种退缩的信息,我们的文章就非常的好发。就能体现千年尺度上物种的退缩什么变化,而且千年尺度非常重要在于它有两个暖期、三个冰期,虽然不是特别大,也是气候在变化。而且人在过去一千年迅速地扩张。

对于老虎这个案例,老虎寒带也有,热带也有,都是一个种,所以它在气候上是广适性的。它的退缩,就是人的作用。但人究竟怎么导致它的退缩,是直接威胁它呢,还是影响它的食物,这个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如果要恢复它,肯定要把它的威胁因素要消除掉。

中国东北能不能把老虎引回来?我们在长白山做工作,长白山保护区特别希望把老虎引回来,能吗?一只老虎需要上千平方公里的领域来作为它捕食区域。长白山总共两千多平方公里,只能有两只老虎。而且长白山完全隔离了,周围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路网密布,你想引进虎不现实。所以国家现在大力推这个国家公园,虎豹国家公园要把这些破碎的生境连接起来。不过这个现在正是恰到好处,因为城镇化特别猛烈,人口向地级市集中,向一二级城市集中,很多县城现在空心化,而且强烈的空心化,而且现在天然林禁伐了,很多林业工人转制了,他们生活很穷,他们自然而然就走了。这个很好的社会契机能让我们把老虎的生命恢复起来。

文老师的工作,我希望您继续努力,我们再加把劲。解焱说的很好,如果加上DNA的序列分析能很细致的话,这个老虎的亚种和那个老虎的亚种是怎么变化?老虎亚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可重复地能研究老虎种群之间的交流,它退缩的过程能否反演出来。当然根据点的分布信息,历史文献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一验证,确确实实能发很好的文章。

文榕生:刚才报告里有两个比较好的地图,是测绘出版社免费给我做的两个比较正规的精确的图。人家一幅图要一千块钱呢。我没有这个资金,只能是点一下凑合来看一下。

解焱:文老师别担心钱的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王贵海:文老师这个工作,现在把它提升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起来。就像(刚才提到)老院士谭其骧说的,我觉得非常正确。他说,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不了解历史的资料和研究,错误引用了一些或者论证不正确;但是搞这些资料的人对新技术又没有掌握。所以现在我们动物所做基因分析研究必须要有个学术思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是简单把原来虎的材料做个基因分析。

我认为进化跟环境变迁,生态片段化,特别是人的活动对于虎的分布或者种群的退化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我认为把学术思想再捋一捋,像解焱他们说的,挖掘我们过去的研究的东西,和动物所有关研究结合起来,把它提升到国际上,放到最好的杂志上去发表。

文榕生:原来地理所有个历史地理研究组,王(守春)先生好多年前就呼吁了,是不是能把这个恢复起来。因为历史地理组是咱们全国唯一一个研究全国自然地理的机构。这个东西(这方面研究)花钱不多,但是因为涉及到好多学科,原来有这样一个机构,现在早就给砍了,不挣钱,而且很难。所以希望能给恢复起来。

王贵海:有学术带头人就可以,可以和魏辅文研究结合。

文榕生:现在把一个物种研究下去,还有一个传承的问题。

王贵海:下来以后这件事再好好商量。他们不掌握这些资料,掌握技术,掌握进化的一些观点。文老师,这样的话两者结合起来。

文榕生:我问地理所的所长,现在是不是能给我一点支持呢?他说:我们所倒是对离退休的人是有基金。但你不是我们所的人,所以我们没法支持你。因为他也搞历史气候的,他也了解这块……

王贵海:如果分子生物学手段上来以后,对虎的分布、亚种的确定都是非常准确的。

何远光:先跟动物所合作。

解焱:起码您能争取郑度院士的支持吧。

何远光:这件事情,老科协也没有办法的,只能帮你呼吁。

解焱:老科协给您造势就非常重要,比给您那点小钱重要的多。

文榕生:我们是从几千年留下的资料从里面挖东西。咱不是说从外国买一个技术谁都能干,这个东西只能中国人干。因为它是有文字的,咱们现在人对繁体字的认识都有很大难度。像这个《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启动时,不少人两眼一抹黑,就是靠一些搞动物的、认识繁体字的老先生搞起来的。

解焱:另外,我想就王守春老师的资料补充一点。特别是那些人工物种分布的历史变迁,还有森林草原荒漠的边线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做非常好的地图。这个地图起了两个非常好的作用,第一个,生态恢复这方面有一个参考的历史的资料,说明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是草原或者沙漠了,实际上不远的历史它还是森林,那我们可以把它的恢复目标定在森林的一个位置上。

另外呢,现在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个非常大的热点,而且在这方面全世界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现在怎么样去理解目前的气候变化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挖掘一下王老师的资料,能够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给咱们现在的无论是保护,还是气候变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个好像也属于李欣海研究的范畴。

王贵海:对动物分布演变的影响,第一个是全球的变化,第二个生态环境,我认为第三个重要的是人类活动。

在现代社会当中可能更为严重。人类活动特别近代的发展造成了生境的破坏,大的人类活动影响。经济和生活的改善,但是没有注意对动物造成什么影响,这方面研究当然也还是有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环境的代价太大。特别是我们国家,再加上动物保护的概念又不强。现在想起来,什么绿色,提挺好啊,可实际上人类活动在瞬间当中。几百年上千年的演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那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所以像新疆也好,内蒙也好,它的沙漠化是渐进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突然的变化,会造成动物种类的行为的影响。当然现在国家都重视,应该逐渐地把我们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影响能掌握一个平衡。过去,包括环境污染是不太重视,现在经济建设搞上去了,考虑越来越多,应该说是往好的方面去转化。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研究的历史动物地理,他会找到一些过去的状况和科学规律,现在我们讲还要古为今用,还要古为现代服务嘛。就是我们过去这些东西造成的东西,对我们现在的决策,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会找一些新的规律,或者提出一些新的建议,这样我们的学科就有新的生命力。我建议,我们现代的科学研究,必须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这样的结合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的分析,甚至像什么影像学,都可以对化石、标本进行研究,手段非常先进,都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最重要把你们的研究工作和我们的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发表出好的科研成果。

孙成权:我说一点。我理解今天这个问题,历史动物地理的变迁,学科交叉,原来学科设计的研究的范围很窄,但是很深,但是整个还牵扯到学科。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上位类的理解,应该是历史生物地理学。那么文老师前面讲的,实际上侧重于种群的来源,迁移,扩散,发展,重点在这,拿虎为例。王老师重点讲的是生态环境对种群变化的影响。实际上涉及到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的交叉,所以还是有意义的。

再一个,这个恰恰是国际上对我们亚洲特有的野生动物研究非常关注,而我们国内恰恰研究力度不够,是这么一个问题。那么,按功利主义讲,“短、平、快”大家都能有点收益的话,文老师跟动物所的同志很好地配合一下,实际上它这个用不了多少钱。谁要能给个万把块钱,能做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这说的功利主义的,不包括后续的研究,后续的传承问题。文老师也就多给现在的年轻人多做一点传承的东西,把你的研究成果用一些现代的技术分析补充你的资料。然后按照解焱的建议,发表一篇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文章。

然后我这里有点联想,一个就是物种的问题。老虎这样的变来变去,最后种群可能就要消失,这就是国际濒危动物红名单里的东西,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研究。比如说,前几天报道这个苹果都是国外引进的。实际上,新疆生地所的同事在天山深处找到了野生苹果,那是先于其他各国的。前几天,还有一个报道,青海发现了一片五六百年以前的柽柳原始森林。森林面积很大,树很成片密集的,很有代表性。但是当地要修一个蓄能电站,要抽水放在这个地方,要把这个森林给淹了,这就面临一个物种灭绝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国家对这个生态保护,已经越来越开始注意了。就是比如说我们“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里在各个地方的发展,有的就侧重于发展,有的侧重于半发展的,有的侧重于不发展纯粹生态保护的。就是国家已经有这个规划了,但是我们地方上有些时候我要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功利主义,快钱思维,他认为物种灭绝了没关系。就像我们有些地方拆房子,古物的东西没关系,我再盖一个新的复古式的建筑放在那儿,实际上这两个是不能相比的。而物种灭绝了就没有办法恢复了,你把这片森林淹没了,它就没有了。所以这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刚才前面的嘉宾和领导也都提出了。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现在包括我们科研人员在内,有很多是很短视的。比如我作为专家评审曾经参加过的一个项目,有些人拿了科技部的钱,也不知钱怎么给的,最后得出来神农架这个地方要修公路,要开放,要发展市场经济,这完全错误的。已经说你这个地方要生态保护了,你怎么能得出这个结论,这个项目也就验收了。

我说这几点,对我们这次开座谈会,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如我们国家历史文献的问题,用历史文献研究现代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研究我们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用我们故宫的档案,宫廷的档案,研究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气候情况,自然灾害情况,这在国际上是我们独特的。刚才李(李欣海)先生也讲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非常有说服力的。

还有就是有些我们人文历史的东西,也得研究,也得讲,这就已经超越科学院,或者说用我们自然史的来讲述我们现代人文社会的问题。比如台湾的原住民讲,我跟你们大陆人不沾边,你们管我们干啥,怎么讲台湾成了你们的。实际上,你问问他,原住民从哪儿来的?就是从台湾海峡走过去的,不是坐船过去的,那当时是连为一体的。这个新疆疆独说我们伊斯兰人是新疆的主人。实际上一千年以前,新疆到处是佛教,是寺庙。东突过来了以后大量屠杀,就像清军入关似的,不留辫子就杀头,采取这个方法,你不信伊斯兰教就把你屠杀了。所以沙漠里面,新疆那边很多东西都是寺庙。所以讲讲人文历史,新疆还有什么搞疆独的东西。我是陪着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教授到新疆去,他点名要到和田,从和田方向进入沙漠看那些寺庙,那已经是一片废墟了,但还能看出模样来。外国人都知道这些,我们自己人知道的恐怕很少。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在我们主讲人身上的一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老科协很好,支持把这么一个主题专门做一次学术沙龙讨论。还有就是,我们文先生是退休以后才评上研究员的,这得感谢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院的很多人都有他独特的特点,这么一个人才,你把他用对了,他就发挥作用,他就给国家,给社会做贡献。你把他没好好用,排斥他,这就不行,对社会是个损失,对个人是个伤害。

文榕生: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想讨论以后再说的。就是邱占祥院士对我那个老虎研究有一个书面意见,我念一下。关于虎的部分文稿,“由于我国得天独厚地具有近五千年的文字记录的历史,这一部分的资料的整理和正确诠释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正确的,也是很准确的。也是说明了这个研究的意义。别的我就不念了,咱们下来再分享。

桂文庄:最主要的问题贵海刚才讲了不少。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历史动物变迁总结出。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点儿感触。一个就是文先生他们对历史动物,特别是关于虎的研究,提出来一些关于虎起源,生态变迁的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刚才动物所的同志对于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是专家了。我觉得像这样的研究,体现了文先生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同时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对于过去外国权威专家所发表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另外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研究,刚才孙(成权)馆长谈到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研究工作呢,王(贵海)局长刚才提到了,一方面我们擅长从历史的资料和文献中发掘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讲到了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得天独厚的这样的资料,对于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环境。同时呢,我觉得应该和现在的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的水平能够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像这样的工作。

今天,我觉得会开的好,有方方面面的专家,特别是动物所提出的建议,我觉得值得重视。

刚才贵海也说了,历史动物地理这个学科到底怎么发展?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当然也有所里的态度,也有我们自己学科的人的情况。但是有一点,我们已有了这么好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把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今天,我们和动物所密切的结合起来,咱们发表了一些很好的文章,造成了一些很好的影响,这个学科就能慢慢的起来。如果说我们仅限于我们自己的研究,一个小小的圈子,这样的工作将来很难做起来。我非常赞赏文先生,和动物所商量一下,怎么样把这个事情往前推一下。这点研究的经费,你这儿很困难,动物所就不是问题,大概也不会花太多的钱,结合起来把这个事情推上去我觉得很重要。这个学科交叉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合作上去。

还有一个想法。这个研究很基础。也许从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研究人自己的兴趣,或者是父辈传承下来的,这样一种学术精神。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研究呢,还是要和国家的考虑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比如说虎的研究,作为亚洲特有的一种生物,它走到临近灭绝的边缘。那么我们这种研究就和这种生态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工作结合起来。现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主题,而且我国领导也关注。以前只讲文明和谐。现在又讲到这个生态的问题,讲到绿色的发展。从现在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的工作是大有可为。但是,我们要想到,怎么样把过去研究的成果,和现在国家的这种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然后从我们过去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中来提出来我们国家在下一期,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怎么样的建议。把这些事情结合起来,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我觉得关于这个学术报告,本身我是个外行。今天这个沙龙呢,还是很好的,我觉得其中一个特点是今天到会有十一位院内外的专家,十一位还不包括我们老科协来的啊。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学术沙龙,我们是提倡,学术沙龙要开成一个大家能够自由发表意见,深入讨论,这样一个氛围。今天这个会是这样。

第二点呢,咱们文献情报中心领导非常重视。何书记是至始至终参加,而且开头做了很好的发言,对历史动物地理学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我觉得,从文献情报中心这个角度来看,他能够做到这样,很不简单。如果这个是地理所的所长来做这件事儿,我倒觉得不奇怪。我们文献情报中心对于这样一个工作给予支持,我觉得很不容易。今天这个工作呢,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我们老科协,说实话,要做重大的支持,也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呼吁。我是建议,你们把今天要提出深入进行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特别是讲到对虎的这个研究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建议。建议我们院和国家怎么样来做这件事儿。文先生可以和动物所一起来很好的商量一下,怎么样来做。我们可以通过老科学的渠道,向院领导提出。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建议,站在国家的这个层面上,也可以形成我们院里的。这件事情下去,好好分析,怎样写好。我们可以帮着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谢谢大家!

[返回]

[返回]

【总结与建议】

[返回]

目录

主要专家简介:
  1. 王守春:主持人、邀请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中亚历史地理专家。
  2. 何林:中科院图书情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研究员。
  3. 文榕生:中科院图书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在历史自然地理学(近年侧重于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已发表论文近280篇。出版的学术专著(含合作)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金丝猴研究》(“历史时期中国金丝猴的分布与变迁”部分)、《大熊猫: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古人心中神奇的大熊猫”部分)、《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动物地理分布部”主编,兽纲总部、动物狩猎与保护总部副主编),总计超过1000万字。
  4. 李致洁: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原局长,研究员。
  5. 王贵海:中科院原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研究员。
  6. 解  焱: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
  7. 李欣海:中科院动物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
  8. 何远光:中科院老科协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9. 孙成权: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前主任,中科院老科协文献情报分会理事长。专业:情报研究。
  10. 桂文庄: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原高技术局局长、研究员。
  11. 鲍伟东: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12. 曹江雄: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导航与位置服务部部长、副编审。
  13. 董  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14. 胡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5. 雷维蟠: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
  16. 吴绍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17. 张志林:中科院老科协顾问,前副理事长。
  18. 麻莉雯: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主任。
  19. 徐引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前馆长。
  20. 周宁丽: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老科协文献情报分会秘书长。
  21. 夏  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
  22. 林  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老科协文先情报分会副秘书长。
  23. 黄  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
  24. 刘俊明:中科院文献中心综合办处长。
  25. 张洪峰:中科院文献中心离退办主管。
展开

 

【简介】

“历史动物地理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分支,是研究古地理与现代地理不可缺失的中间时段—“历史时期”的“动物地理”。1976年,文焕然先生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名义发表《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的论文,可以认为是我国历史动物地理学之发轫。至今这门学科仍为“冷门”之一,但却是在世界上很特别的,原因在于研究历史动物地理,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幅员辽阔,地质、地形、地貌丰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产生并孕育着生物多样性,使得研究繁多并可以相互印证。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中断,文字记载可以延续3500多年,与古生物、考古研究可以衔接。这些,使得世界上不少学者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文榕生先生继承父业长期进行历史动物地理的研究,他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得出了许多独特的结论。本次沙龙重点讨论历史上中国虎的分布的研究情况,讨论了虎的保护问题,同时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困境和对策进行了讨论。

 

[返回]

 

【主持人致辞】

何林:今天,我们隆重推出的专家与他们的专题报告是属于古老而年轻的历史地理学范畴,是对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掘,也是各国学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研究成果。从这方面看,我本人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积淀、证据可靠且无间断、不可企及等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一张名片。

若说历史地理学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可上溯至先秦(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而讲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19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已故中科院竺可桢副院长就明确提出要把作为历史学附庸的“历史地理学”,改造为现代地理学分支学科,建成现代科学“历史地理学”。

尽管1980年代初,谭其骧、侯仁之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文科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现今成为“显学”的也主要是这方面。相比之下,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则难度大得多,历史动物地理学作为分支学科之一直到1986年才有得到认可的成果,如今依然是“冷门”,长期坚持者寥寥。

当我们看到国外学者20多年前就利用我国学者历史动物地理研究成果再创作而获奖,但国内现时还在炒作所谓难解的“千古之谜”时,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某些、或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心理作祟。

虎是亚洲特有动物。“莫斯科14国虎峰会”是迄今针对单一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而召开的最高级别国际会议,更把人们对处于濒危状态的百兽之王关注度大为提升,关于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更加凸显,众说纷纭。

文榕生先生是我中心退休研究馆员,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30年,出版与定稿的论文、专著超过1000万字。他将作的《虎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变迁》是对中国分布的虎再度系统研究,不仅使用大量历史资料,而且从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环境学等方面原理探讨一些相关问题。

王守春先生是地理所退休研究员,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他的研究涉及历史地理多领域,尤其对中亚历史地理(对应与“一带一路”国内部分)更是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屈指可数的坚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专家之一。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王先生作《历史时期动物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报告。

虽然今天应邀到会的大多数专家不是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但大家完全可以从各自学科专业,或某个角度对文榕生、王守春两位专家的报告评头论足,畅所欲言,通过百家争鸣,求得真理。

[返回]

 

【主旨报告】

文榕生:虎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变迁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动物地理学”。学界一般将文焕然先生曾以集体名义正式发表《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组,1976)作为历史动物地理学之发轫,虽然筹划并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时间则要早得多。据此而论,历史动物地理学正式出现已经40余年,成果不少,却依然不是显学,值得论说。

历史动物地理学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就是“动物地理”部分也是处于古地理与现代地理不可缺失的中间时段——历史时期。现人们将历史地理学称为“显学”之一,主要基于:1980年,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的著名学者谭其骧与侯仁之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也就是说他们的学术成就得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面认可。1983年,谭其骧院士作为我国首批文科博士生导师指导2位博士毕业。已经发表、出版大量历史地理学术论文、专著、地图集等;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武汉、广州、重庆、太原、天津等地多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历史地理研究机构或群体。除院士外,现又有陈桥驿、邹逸麟、葛剑雄等成为相当“学部委员”的著名学者。

但是历史自然地理则不然,尤其是历史动物地理虽为“冷门”之一,确是“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在于研究历史动物地理,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幅员辽阔,东西延续近70经度,南北跨50余纬度。地质、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尤其是地球第三极主要处于我国境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产生并孕育着生物多样性,使得研究繁多并可以相互印证。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没有中断,文字记载可以延续3 500多年,与古生物、考古研究可以衔接。这些,使得世界上不少学者对此只能望而兴叹。尽管我们利用的资料并非秘不可宣的,尽管中外学者皆可接触前人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能够充分发掘、利用的屈指可数。

现已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历史动物地理中不同类型有:(1)竹类是大熊猫主要食物,故“无竹分布地区不可能有大熊猫栖息”的论点本身并无差错;但既要注意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又不能反推臆断有竹类分布地就有大熊猫。(2)马来熊是我国现生熊科动物中最珍稀物种,仅在低于29.6°N的云南南部与西藏东南部残存;尽管迄今出土熊科遗存不少,但鉴定出马来熊的仅见山西武乡一处早上新世化石,说明其分布最北达到36.8°N;期间广大地域的马来熊分布空白只能依赖历史动物地理研究填补。(3)某一较权威的现代大鲵分布,不仅地名讹误颇多,而且使用早已证实并非该物种的栖息地,就是公布的大鲵地点也在广度与密集度方面低于现存保护区。(4)西藏昌都发掘出全新世獐(河麂)遗存,由于远离古今河麂分布地区,值得质疑。(5)对温度敏感的扬子鳄、野生亚洲象、犀牛等的分布北界在历史时期呈现南迁趋势,反映同期的气候变迁。(6)对于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在30年前就有系统研究;外国学者在20年前就有大量引用(国内2014年出版中译本),本不是疑难问题;不意今年却到某媒体爆料野象分布变迁的“千古之谜”,岂非怪事?

下面谈谈关于我国历史上虎的起源和分布的研究。

针对WWF在虎年发布与国内多位学者绘制的“全球古今虎分布图”基本相仿,国内多位学者对虎起源有“东北(东北亚)说”、“华南说”、“印支说”、“外来说”等,十分罕见的一篇论文由于拒绝某刊夹杂“私货”要求而遭“惹祸”等情况,通过溯源,发现它们主要皆源于Mazák在1979年发表的著作(Viatisiaw Mazák. Der Tiger,1979)。

文献记载反映,我国学者对虎的研究主要是在1950年代以后,而对于历史时期我国虎的分布变迁较全面研究则是20世纪末。故对于Mazák的“古代”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情况(现在看来则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学者在当时由于缺乏较充分的证据,没有更多的发言权。然而现今仍持Mazák观点,甚至不顾事实地维护其观点,就值得质疑了。

现在通过成序列的虎遗存、古文献记载、现代野外调查等翔实资料,从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历史动物地理学、环境学等方面原理探讨一些虎的相关问题,得出结论:虎在2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黄河中游一带,随后主要向东北、西北、南方等扩散,再后则越出今国境分布到亚洲其他国家境内,成为亚洲特有物种;在虎兴盛时,其栖息地曾遍布现今全国省级政区;虎现今成分散隔离小区,甚至出现孤立的点状分布,变化显著;东北分布的虎数量曾不少于13 000只到现今20余只看,不超过历史上的万分之十五左右;虎的分布变迁在晚近主要受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较大;虎在我国的分布长久呈现大面积整体分布,但随环境变化而出现分布隔离而产生9个亚种,大部分出现时间并不久远,其部分灭绝并非同一时间;虎的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北部向东南、东北部退缩,分隔、断裂距离越来越大;重视处于食物链顶层的且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虎刻不容缓。

[返回]

 

【邀请报告】

王守春:历史时期动物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

首先,回顾历史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称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已故研究员文焕然老先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具有开拓性贡献,标志是在1976年《动物学报》上首发《我国古籍有关南海诸岛动物的记载》。后来,他与何业恒先生等合作,发表了一批历史动物地理学论文。最后,他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动物图编纂,未完成而因病逝世。文老先生的著作获得多项一二等奖。何业恒教授宝刀不老,延续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出版6本历史动物地理著作。文榕生先生对历史动物地理学研究不仅有继承,还有所发展,迄今已经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2部近400万字专著,也获得多项奖。

其次,古代文献中许多动物的称谓与今迥异。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同一种动物有几个称谓,有的动物称谓是从少数民族语言转译,因此,需要进行包括历史地理学视角考证,绝不能望文生义。如《<诗经>动物释诂》把“虎”定为“东北虎”,值得商榷。《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多孔雀。实际上记载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是当地土著居民所称的“ Kum Tuch”的音译,是“沙地之鸟”或“沙雀”,而绝不是湿润温暖气候中西双版纳的绿孔雀。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植物与动物在历史时期分布界线的变化,介绍了历史时期植被带、典型动物格局的变化。其中虎与麝地理分布的迅速缩小主要是在近百年内;实际上,麋鹿在我国的消失可能晚至上世纪30至40年代。

再通过大量实地考察、摄制的典型图片,介绍新疆、河西走廊、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几个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化凸显状况。

[返回]

 

【讨论和建议】

致洁:刚才文先生讲虎的起源,是在中国境内分布的虎。这是不是指亚洲虎的起源?那么美洲和非洲有没有虎啊?

众人:虎只有亚洲有。

李致洁:那美洲虎是……

众人:美洲豹。美洲没有虎,非洲也没有虎,欧洲也没有虎。

文榕生:前几年,十四国虎峰会在莫斯科开的,咱们国家是温家宝总理去的。十四个国家,是在咱们国家周围,都有虎分布。

李致洁:哦。只有亚洲有虎。

王贵海:现在有关虎的自然保护区有几个?

文榕生:大概几十个。是根据他们公布有虎的,但是确实考证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他说他那是虎。

王贵海:刚才你说虎由一万三千只减到二十多只。那么有九个保护区(应是曾有9个虎亚种),那一个保护区就两三只了。

文榕生:那是东北虎。《元史》记载曾有一个将军一生打死过一万多只虎。

王贵海:不包括饲养场吧。现在东北虎是的人工饲养,繁育得很快。

文榕生:是指野生虎。

王贵海:野生虎跟我们饲养的,将来是个怎样一个关系呢?

解焱:老虎这块,我补充一下现在的情况。因为古代的情况,文老师介绍的非常清楚。我们过去十几年一直在做老虎的研究,现在野外的咱们中国的老虎在东北吉林和黑龙江十年前十几年前大概是二十只,现在已经涨到了大概三十五只左右。然后南边那边,云南两个州、西双版纳,然后西藏的墨脱,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估计有二十多只。现在根据目前没有特别认真的调查,但是根据现在的状况,估计现在这个数量不到十只。所以咱们全中国野生老虎的数量不到五十只这样的一个状况。

王贵海:那么这个数字,在生态学概念应该算是极为濒危动物。

解焱:是的。

王贵海:那么二十只是否现在可以定义为功能性灭绝?

解焱:哦,不!因为东北虎这块是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五百只大种群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它的不能说已功能性灭绝了。

王贵海:它那也算东北虎喽?

解焱:是的。

王贵海:交流的吧?

解焱:交流的。五十年前,俄罗斯的东北虎大概只有三四十只,咱们中国扩散过去不少。然后,他们的保护做的非常好,所以现在这个数量已经到五百只左右。然后咱们中国的老虎,过去十年主要是从俄罗斯扩展过来的。最近几年就是有人工,就是自然繁殖的老虎,所以数量增加还比较好。但是南方的,云南和西藏的老虎这个状况就非常非常糟糕,处于一个持续下降趋势。因为它没有和国外大的种群相连。所以现在研究也非常少。

王贵海:现在公路越修越多,对它的环境造成破坏越来越大,所以它很难保护。东北虎是大兴安岭那一片地方和俄罗斯接近。这边人为干扰的都跑到那边去了。俄罗斯那边人口少,干扰少。

解焱:对,现在养殖虎至少有六千只。但是实际上有多少数量说不清楚。因为现在已经有些流到民间。去年,还是今年的时候?有家养的老虎,从楼上掉到楼下摔死了。

这个人工养的老虎,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支持做人工的繁育,就非常成功。所以现在人工繁殖老虎不存在技术问题,想要繁殖多少就可以繁殖多少,但是人工繁殖的老虎对于野生的老虎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人工繁殖的老虎基因已经非常的混杂,已经搞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的,虽然繁殖东北虎和印支虎经常有杂交,总之就是它的遗传已经非常的混乱。

另外,就是人工养的老虎非常习惯于人,它不怕人,而且它把人和食物连在一起。所以你要把它放出去,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老虎对人和牲畜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没有谁敢把人工养的老虎放出去。

但是在俄罗斯,最近几年,两年的时间,野生的母老虎把小老虎放弃掉。有的是老虎得病了,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小老虎被放弃掉之后,他们把这些小老虎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中,完全不让它们接触到人的状况下,把它们喂养到两三岁的时候,然后放到俄罗斯的以前有分布但是现在没有分布的西伯利亚的一个地方。那么过去的两年的时间,一共放了六只,有四只存活下来,而且有一只已经繁殖,另外有两只已经观察到交配的行为。所以应该说这个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没有谁想把人工养的老虎放出去。

王贵海:所以这是国家行为。

解焱:对。不是某个养户的行为。

王贵海:如果你要想繁殖虎群的话,必须放养。但是这点,我建议必须跟俄罗斯合作。不管这虎在俄罗斯也好,在中国也好,都是地球上的东北虎虎。但是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能把虎吸引到中国国境上来,而都到了(俄罗斯),这可能他们那边环境更好。但是中国政府想没想做这件事情?那我们把环境改善,叫虎过来。这件事情,我认为是个国家的动物保护行为。必须跟俄罗斯合作。

我听了以后,我觉得虎的濒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我们东北虎,名叫东北虎不在东北待着,这叫什么东北虎?但是我们必须跟俄罗斯做国际合作,如果保存在西伯利亚就说明东北虎还存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继续改善我们东北的环境,包括人为的环境,必须让虎回来啊,弄了半天都跑人家那儿去了。所以我认为我们搞保护动物的应该向国家提出虎的保护的一些建议,如果是我们自己人工饲养的到西伯利亚放养行不行?

解焱:不是,是俄罗斯自己的。

王贵海:就是他们已经在做这件事情,就像我们大熊猫保护一样的。自己繁育没有问题,但是必须把大熊猫放养到野外去。就是有它的生活能力,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监控。但是很困难,但是这件事从长远来讲,虎现在已经濒危到比熊猫还厉害,这是很大的问题,这么珍惜的宝贵的动物。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

解焱:现在国家相对来说也比较重视。

王贵海:都没有自然保护区吧?

解焱:东北最近两年应该建了五六个新的,有国家级。

王贵海:我想这个林业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错。

解焱:吉林省特别重视,黑龙江相对来说也很重视。然后国家现在正在建一个非常大的,大概一万平方公里的虎豹保护区,虎豹国家公园。所以对这块还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这也是过去十年老虎的数量在增加。针对文老师刚才讲的这些内容发表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文榕生:对现在的还不是很清楚,今天特别邀请了动物所的、古脊椎所的、林业大学的、师大的几位专家来听这个会。一个,是对我的报告看看有没有错误,提出意见。另外,他们也可以补充一些新的观点。

解焱:从文老师刚才做的报告内容非常的丰富,老一代科学家钻研历史的研究精神,收集的资料、经验,都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学习的。而且,我觉得这些知识都应该非常好的,要让这个社会知道。所以我觉得就是,像文老师关于老虎的这篇文章,中国这边都不愿意发表,但是我觉得它的价值其实非常高。我建议,不要发表中文,直接发表英文,这样比较好的。

发表成英文呢,可能有几个工作需要做一下:第一个,就是标准的遗传研究,刚才我也跟我们所的副所长魏辅文联系了一下。因为我们之前的老虎的粪便,还有毛发,交给他们做的遗传研究,结果非常好。刚刚我问他了一下,这个动物标本,就是老虎皮张的这个标本,是否可以用他的遗传的研究方法来做。他说,可以。所以我觉得文老师的这个工作,可以和我们现在有的这些虎的标本,采集一些样,让魏所长能够做一个遗传学的研究。可能对文老师刚才提到的这些中国的虎亚种的分布情况,还有它的存在的确切性做一个证实。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英文这块。相关的历史文献做一个非常全面的收集。文老师把我们中文的古代历史的资料收集的非常齐全的,但是英文这块,我觉得需要同步收集。收集的一个方面,其实是,我觉得既然你要发表一篇文章的话,应该要对文献有个全面的引用。另外,就是对他们的研究的历史资料的来源要做一个分析,我们的资料和他们的资料的相符性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许他们的资料,有些东西我们可以用。可能说我们的资料,可以去批驳他们的一些结论和观点。另外,就是英文编写的工作。还有一个地图制作,就是地图一看就非常明了,现在地图的,包括王老师的地图制作,目前的先进的技术都没有很好的应用。我觉得这四点如果做好的话,就可以发一篇非常好的英文的文章。

而且因为老虎这个物种在国际上受到的重视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全球十三个国家部长一级的,咱们中国是总理一级,在2010年虎年的时候召开了一个非常高端的一个老虎保护的会议,所以那是部长一级都参加的,然后我们国家是温家宝总理去的,俄罗斯是普京总统(时任总理)直接参与的,所以国际上对老虎保护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这样的一篇历史研究的文章,应该可以改变我们过去长期引用的关于老虎的这些历史信息资料。

所以我是建议能够中青结合一下,像是李欣海,我觉得可以参与,杨纬和也可以参与。这样和文老师,可以一起,能够把一些英文的素材,地图的一些制作,能够弄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然后魏(辅文)所那儿,说服他一下,能把所有的那个标本做一个遗传的研究。我觉得如果遗传研究的结果能够和文老师的研究结果能够非常匹配的话,那就最完美。如果有什么不同,也可能有的是资料缺失,标本不一定那么齐全。但是我觉得会是一篇对老虎真正的起源和亚种分布的非常好的研究结果。我就补充这些。

文榕生:这个问题上,我是非常欢迎和其他专家合作,取长补短,这是一方面。但是,一个困难,是说我的研究三十年来没有得到过重视。我曾经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是两个院士给我推荐的。人家给我的答复是,你的力量不够,就不能支持。确实是研究这方面的人很少,但是作用还是不能小看的。

因为我最近有一篇老虎的文章发表以后,有一个德国学者,我也不认识,他也是在网上看见的。他一天给我发了三次电子邮件,有问题跟我交流的。就是说,外国人都很重视。但咱们国家对这个问题看的很淡。中科院办有几百种学术刊物,我的论文属于历史自然地理,却无一个刊可以容纳。是不是质量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钱作怪。因为那些论文后来都发表了。像《野生动物学报》、《四川动物》、《晋中学院学报》等都给予破格待遇。包括咱们院里这次会议,本来我们中心发了通知以后,推送到上头,希望院里给我们发一下,但是院里把这个否了。上一次,我们中心作为我那个系列论文报导了一次。因为年初的时候,我们申请这个沙龙的举办,后来说推到后头再办。我们中心还是挺支持这个事的,先那么报导了一下。

外国人都把咱们老虎分布说得错误百出了,咱们还有好几个院士、学者是跟着外国人的错误观点来说的,我觉得很悲哀这种事。

李欣海:我说一下。我前一阵,有个五年的项目和文老师的工作比较接近,文老师的工作实际上是特别特别重要。为什么呢?xx上做研究的实际非常非常多,在xxxx发布了很多文章,随着冰川运动,物种退缩呢,向极低退缩,向高山退缩,又很普遍的规律,而且人在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共同导致了很多很多物种退缩,很多物种就灭绝了,在百年尺度呢,有很多详细记录,在几十年的尺度呢,有很多长期的调查研究,唯独千年尺度是缺乏的。但文老师这个工作呢,通过咱们的历史文献把千年尺度的退缩反映出来了,这个信息非常重要,而且这个信息只有中国有,别的国家都没有。历史五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有很系统的文献。埃及、巴比伦,都没有。所以咱们这个信息是非常独特,是绝无仅有的,是动物地理。所以我们根据文老师的书汇总了一些物种退缩的信息,我们的文章就非常的好发。就能体现千年尺度上物种的退缩什么变化,而且千年尺度非常重要在于它有两个暖期、三个冰期,虽然不是特别大,也是气候在变化。而且人在过去一千年迅速地扩张。

对于老虎这个案例,老虎寒带也有,热带也有,都是一个种,所以它在气候上是广适性的。它的退缩,就是人的作用。但人究竟怎么导致它的退缩,是直接威胁它呢,还是影响它的食物,这个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如果要恢复它,肯定要把它的威胁因素要消除掉。

中国东北能不能把老虎引回来?我们在长白山做工作,长白山保护区特别希望把老虎引回来,能吗?一只老虎需要上千平方公里的领域来作为它捕食区域。长白山总共两千多平方公里,只能有两只老虎。而且长白山完全隔离了,周围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路网密布,你想引进虎不现实。所以国家现在大力推这个国家公园,虎豹国家公园要把这些破碎的生境连接起来。不过这个现在正是恰到好处,因为城镇化特别猛烈,人口向地级市集中,向一二级城市集中,很多县城现在空心化,而且强烈的空心化,而且现在天然林禁伐了,很多林业工人转制了,他们生活很穷,他们自然而然就走了。这个很好的社会契机能让我们把老虎的生命恢复起来。

文老师的工作,我希望您继续努力,我们再加把劲。解焱说的很好,如果加上DNA的序列分析能很细致的话,这个老虎的亚种和那个老虎的亚种是怎么变化?老虎亚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就可重复地能研究老虎种群之间的交流,它退缩的过程能否反演出来。当然根据点的分布信息,历史文献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一验证,确确实实能发很好的文章。

文榕生:刚才报告里有两个比较好的地图,是测绘出版社免费给我做的两个比较正规的精确的图。人家一幅图要一千块钱呢。我没有这个资金,只能是点一下凑合来看一下。

解焱:文老师别担心钱的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王贵海:文老师这个工作,现在把它提升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起来。就像(刚才提到)老院士谭其骧说的,我觉得非常正确。他说,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不了解历史的资料和研究,错误引用了一些或者论证不正确;但是搞这些资料的人对新技术又没有掌握。所以现在我们动物所做基因分析研究必须要有个学术思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是简单把原来虎的材料做个基因分析。

我认为进化跟环境变迁,生态片段化,特别是人的活动对于虎的分布或者种群的退化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我认为把学术思想再捋一捋,像解焱他们说的,挖掘我们过去的研究的东西,和动物所有关研究结合起来,把它提升到国际上,放到最好的杂志上去发表。

文榕生:原来地理所有个历史地理研究组,王(守春)先生好多年前就呼吁了,是不是能把这个恢复起来。因为历史地理组是咱们全国唯一一个研究全国自然地理的机构。这个东西(这方面研究)花钱不多,但是因为涉及到好多学科,原来有这样一个机构,现在早就给砍了,不挣钱,而且很难。所以希望能给恢复起来。

王贵海:有学术带头人就可以,可以和魏辅文研究结合。

文榕生:现在把一个物种研究下去,还有一个传承的问题。

王贵海:下来以后这件事再好好商量。他们不掌握这些资料,掌握技术,掌握进化的一些观点。文老师,这样的话两者结合起来。

文榕生:我问地理所的所长,现在是不是能给我一点支持呢?他说:我们所倒是对离退休的人是有基金。但你不是我们所的人,所以我们没法支持你。因为他也搞历史气候的,他也了解这块……

王贵海:如果分子生物学手段上来以后,对虎的分布、亚种的确定都是非常准确的。

何远光:先跟动物所合作。

解焱:起码您能争取郑度院士的支持吧。

何远光:这件事情,老科协也没有办法的,只能帮你呼吁。

解焱:老科协给您造势就非常重要,比给您那点小钱重要的多。

文榕生:我们是从几千年留下的资料从里面挖东西。咱不是说从外国买一个技术谁都能干,这个东西只能中国人干。因为它是有文字的,咱们现在人对繁体字的认识都有很大难度。像这个《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启动时,不少人两眼一抹黑,就是靠一些搞动物的、认识繁体字的老先生搞起来的。

解焱:另外,我想就王守春老师的资料补充一点。特别是那些人工物种分布的历史变迁,还有森林草原荒漠的边线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做非常好的地图。这个地图起了两个非常好的作用,第一个,生态恢复这方面有一个参考的历史的资料,说明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是草原或者沙漠了,实际上不远的历史它还是森林,那我们可以把它的恢复目标定在森林的一个位置上。

另外呢,现在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个非常大的热点,而且在这方面全世界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现在怎么样去理解目前的气候变化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挖掘一下王老师的资料,能够从这两个角度来讲,给咱们现在的无论是保护,还是气候变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个好像也属于李欣海研究的范畴。

王贵海:对动物分布演变的影响,第一个是全球的变化,第二个生态环境,我认为第三个重要的是人类活动。

在现代社会当中可能更为严重。人类活动特别近代的发展造成了生境的破坏,大的人类活动影响。经济和生活的改善,但是没有注意对动物造成什么影响,这方面研究当然也还是有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环境的代价太大。特别是我们国家,再加上动物保护的概念又不强。现在想起来,什么绿色,提挺好啊,可实际上人类活动在瞬间当中。几百年上千年的演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那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所以像新疆也好,内蒙也好,它的沙漠化是渐进的。

但是人类的活动突然的变化,会造成动物种类的行为的影响。当然现在国家都重视,应该逐渐地把我们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影响能掌握一个平衡。过去,包括环境污染是不太重视,现在经济建设搞上去了,考虑越来越多,应该说是往好的方面去转化。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研究的历史动物地理,他会找到一些过去的状况和科学规律,现在我们讲还要古为今用,还要古为现代服务嘛。就是我们过去这些东西造成的东西,对我们现在的决策,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会找一些新的规律,或者提出一些新的建议,这样我们的学科就有新的生命力。我建议,我们现代的科学研究,必须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这样的结合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的分析,甚至像什么影像学,都可以对化石、标本进行研究,手段非常先进,都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最重要把你们的研究工作和我们的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发表出好的科研成果。

孙成权:我说一点。我理解今天这个问题,历史动物地理的变迁,学科交叉,原来学科设计的研究的范围很窄,但是很深,但是整个还牵扯到学科。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上位类的理解,应该是历史生物地理学。那么文老师前面讲的,实际上侧重于种群的来源,迁移,扩散,发展,重点在这,拿虎为例。王老师重点讲的是生态环境对种群变化的影响。实际上涉及到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的交叉,所以还是有意义的。

再一个,这个恰恰是国际上对我们亚洲特有的野生动物研究非常关注,而我们国内恰恰研究力度不够,是这么一个问题。那么,按功利主义讲,“短、平、快”大家都能有点收益的话,文老师跟动物所的同志很好地配合一下,实际上它这个用不了多少钱。谁要能给个万把块钱,能做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这说的功利主义的,不包括后续的研究,后续的传承问题。文老师也就多给现在的年轻人多做一点传承的东西,把你的研究成果用一些现代的技术分析补充你的资料。然后按照解焱的建议,发表一篇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文章。

然后我这里有点联想,一个就是物种的问题。老虎这样的变来变去,最后种群可能就要消失,这就是国际濒危动物红名单里的东西,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研究。比如说,前几天报道这个苹果都是国外引进的。实际上,新疆生地所的同事在天山深处找到了野生苹果,那是先于其他各国的。前几天,还有一个报道,青海发现了一片五六百年以前的柽柳原始森林。森林面积很大,树很成片密集的,很有代表性。但是当地要修一个蓄能电站,要抽水放在这个地方,要把这个森林给淹了,这就面临一个物种灭绝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国家对这个生态保护,已经越来越开始注意了。就是比如说我们“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里在各个地方的发展,有的就侧重于发展,有的侧重于半发展的,有的侧重于不发展纯粹生态保护的。就是国家已经有这个规划了,但是我们地方上有些时候我要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功利主义,快钱思维,他认为物种灭绝了没关系。就像我们有些地方拆房子,古物的东西没关系,我再盖一个新的复古式的建筑放在那儿,实际上这两个是不能相比的。而物种灭绝了就没有办法恢复了,你把这片森林淹没了,它就没有了。所以这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刚才前面的嘉宾和领导也都提出了。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现在包括我们科研人员在内,有很多是很短视的。比如我作为专家评审曾经参加过的一个项目,有些人拿了科技部的钱,也不知钱怎么给的,最后得出来神农架这个地方要修公路,要开放,要发展市场经济,这完全错误的。已经说你这个地方要生态保护了,你怎么能得出这个结论,这个项目也就验收了。

我说这几点,对我们这次开座谈会,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如我们国家历史文献的问题,用历史文献研究现代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研究我们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用我们故宫的档案,宫廷的档案,研究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气候情况,自然灾害情况,这在国际上是我们独特的。刚才李(李欣海)先生也讲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非常有说服力的。

还有就是有些我们人文历史的东西,也得研究,也得讲,这就已经超越科学院,或者说用我们自然史的来讲述我们现代人文社会的问题。比如台湾的原住民讲,我跟你们大陆人不沾边,你们管我们干啥,怎么讲台湾成了你们的。实际上,你问问他,原住民从哪儿来的?就是从台湾海峡走过去的,不是坐船过去的,那当时是连为一体的。这个新疆疆独说我们伊斯兰人是新疆的主人。实际上一千年以前,新疆到处是佛教,是寺庙。东突过来了以后大量屠杀,就像清军入关似的,不留辫子就杀头,采取这个方法,你不信伊斯兰教就把你屠杀了。所以沙漠里面,新疆那边很多东西都是寺庙。所以讲讲人文历史,新疆还有什么搞疆独的东西。我是陪着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教授到新疆去,他点名要到和田,从和田方向进入沙漠看那些寺庙,那已经是一片废墟了,但还能看出模样来。外国人都知道这些,我们自己人知道的恐怕很少。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在我们主讲人身上的一个故事。我觉得我们老科协很好,支持把这么一个主题专门做一次学术沙龙讨论。还有就是,我们文先生是退休以后才评上研究员的,这得感谢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院的很多人都有他独特的特点,这么一个人才,你把他用对了,他就发挥作用,他就给国家,给社会做贡献。你把他没好好用,排斥他,这就不行,对社会是个损失,对个人是个伤害。

文榕生: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想讨论以后再说的。就是邱占祥院士对我那个老虎研究有一个书面意见,我念一下。关于虎的部分文稿,“由于我国得天独厚地具有近五千年的文字记录的历史,这一部分的资料的整理和正确诠释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正确的,也是很准确的。也是说明了这个研究的意义。别的我就不念了,咱们下来再分享。

桂文庄:最主要的问题贵海刚才讲了不少。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历史动物变迁总结出。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点儿感触。一个就是文先生他们对历史动物,特别是关于虎的研究,提出来一些关于虎起源,生态变迁的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刚才动物所的同志对于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是专家了。我觉得像这样的研究,体现了文先生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同时也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对于过去外国权威专家所发表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另外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交叉性非常强的研究,刚才孙(成权)馆长谈到这个问题。这样一个研究工作呢,王(贵海)局长刚才提到了,一方面我们擅长从历史的资料和文献中发掘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讲到了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得天独厚的这样的资料,对于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环境。同时呢,我觉得应该和现在的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的水平能够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像这样的工作。

今天,我觉得会开的好,有方方面面的专家,特别是动物所提出的建议,我觉得值得重视。

刚才贵海也说了,历史动物地理这个学科到底怎么发展?有很多很多的原因,当然也有所里的态度,也有我们自己学科的人的情况。但是有一点,我们已有了这么好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把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今天,我们和动物所密切的结合起来,咱们发表了一些很好的文章,造成了一些很好的影响,这个学科就能慢慢的起来。如果说我们仅限于我们自己的研究,一个小小的圈子,这样的工作将来很难做起来。我非常赞赏文先生,和动物所商量一下,怎么样把这个事情往前推一下。这点研究的经费,你这儿很困难,动物所就不是问题,大概也不会花太多的钱,结合起来把这个事情推上去我觉得很重要。这个学科交叉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合作上去。

还有一个想法。这个研究很基础。也许从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研究人自己的兴趣,或者是父辈传承下来的,这样一种学术精神。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研究呢,还是要和国家的考虑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比如说虎的研究,作为亚洲特有的一种生物,它走到临近灭绝的边缘。那么我们这种研究就和这种生态保护,和全球环境变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工作结合起来。现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主题,而且我国领导也关注。以前只讲文明和谐。现在又讲到这个生态的问题,讲到绿色的发展。从现在开始,国家越来越重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的工作是大有可为。但是,我们要想到,怎么样把过去研究的成果,和现在国家的这种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然后从我们过去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中来提出来我们国家在下一期,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怎么样的建议。把这些事情结合起来,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

我觉得关于这个学术报告,本身我是个外行。今天这个沙龙呢,还是很好的,我觉得其中一个特点是今天到会有十一位院内外的专家,十一位还不包括我们老科协来的啊。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学术沙龙,我们是提倡,学术沙龙要开成一个大家能够自由发表意见,深入讨论,这样一个氛围。今天这个会是这样。

第二点呢,咱们文献情报中心领导非常重视。何书记是至始至终参加,而且开头做了很好的发言,对历史动物地理学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我觉得,从文献情报中心这个角度来看,他能够做到这样,很不简单。如果这个是地理所的所长来做这件事儿,我倒觉得不奇怪。我们文献情报中心对于这样一个工作给予支持,我觉得很不容易。今天这个工作呢,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我们老科协,说实话,要做重大的支持,也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呼吁。我是建议,你们把今天要提出深入进行历史动物地理学的研究,特别是讲到对虎的这个研究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建议。建议我们院和国家怎么样来做这件事儿。文先生可以和动物所一起来很好的商量一下,怎么样来做。我们可以通过老科学的渠道,向院领导提出。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建议,站在国家的这个层面上,也可以形成我们院里的。这件事情下去,好好分析,怎样写好。我们可以帮着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谢谢大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