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科学与高技术
创新发展噪声技术,支撑建设宁静中国
访问量:
举办时间:2024-07-11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老科协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声学研究所分会
支持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老科协
目录
主要专家简介:
展开

【简介】

主要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对于噪声污染防治有了新的要求,目前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的新形势对科技研发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噪声源和投诉对象等新变化又为噪声污染防治带来新的机遇。新版本《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开始实行,新阶段要有新作为,声学所认真总结这些年噪声污染防治的经验,2022年8月22日组织召开“香山科学会议”第66次特别会议,提出了“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宁静中国”理念的提出在国内科技界树立了一面旗帜,对于噪声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

主要观点:“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目标是用10-15年的时间,充分掌握噪声控制核心关键技术,大幅降低主要噪声源辐射噪声,相关科技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前列,有力支撑新版噪声法实施,支撑“宁静、和谐、美丽”社会建设,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建设宁静中国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当前我国噪声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行动计划必须要加快机理研究和应用步伐,掌握核心技术、制定国际标准,疏通噪声控制转移转化的途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宁静中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做出系统性的贡献。


[返回]

【主持人致辞】

沈建中:感谢所有的参会者,感谢院、所的领导积极参加,本次会议有幸请到老所长田静研究员做主题报告。中国噪声控制我们声学所遥遥领先,田静所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正好赶上我所60周年大庆,老科协沙龙活动是我们所60周年大庆活动之一。今天很多年轻人来参会,我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感谢你们能够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我所科学沙龙不光是交流,也是要扩大影响力,使我国的科研工作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再次感谢所有来参会的同志。首先请声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倪宏研究员致词。

倪宏:各位老领导、老专家,特别高兴老科协组织沙龙。代表所里对各位老领导、老专家莅临指导表示欢迎。今年是声学所建所60周年,建所日期是7月1日,回顾六十年,在座各位老领导、老专家从各个方面为声学所发展提供了关心、支持、关爱和关注,一并表示感谢。下面田静研究员做报告,他也是老所长,今天很多年轻人来旁听,希望声学所发展越来越好,希望各位老领导、老专家对声学所的关心关爱持续下去,使声学所在科研、人才、保障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再次感谢各位老专家老领导,谢谢大家!


[返回]

【领导致辞】

[返回]

【主旨报告】

创新发展噪声技术,支撑建设宁静中国

田静: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声学所的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受老科协声学所分会的邀请,我来讲讲噪声方面的问题,汇报最新的工作。今年是声学所建所60周年,我们在噪声方面做了一些历史性的贡献,也借此机会进行回顾,对本领域后续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

报告题目《创新发展噪声科技,支撑建设“宁静中国”》,副标题是“宁静中国行动计划”,“宁静中国”借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宁静中国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些人讲美丽中国建设,也是从总书记报告中得来的,借这样的题目把噪声方面工作进行总结并且进行汇报。

在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通过了新版本的“噪声污染防治法”习主席签发了主席令给予公布,2022年6月5日实行,原来制定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也废止,对声学所而言特别是噪声界而言是重大的事件,有一系列的历史背景,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里程碑式的事件。声学所总结了我国在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历史经验,分析了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新机遇,提出了“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的建议,今天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回顾我国在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建设方面的情况,上世纪60年代马大猷先生率先在国内领导了声学所的力量,把全国与噪声相关的人都组织起来开展噪声调查研究,提出了环境噪声是个污染,当时因为人才比较少,所以举办了噪声培训班。70年代马先生开展了城市噪声的调查,对于交通噪声污染,当时车水马龙,越吵闹越显得兴旺,显得社会主义事业很发达,没人认为这是个污染,但是马先生率先提出这是四大污染源之一,当时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大家并不认为噪声是污染,马先生70年代亲自去进行调查测量交通噪声污染的情况。

噪声作为污染源之后,马先生在70年代率先根据国际前期噪声对人的影响效应提出噪声污染限值的标准,1982年形成标准,整体国家噪声污染防治事业有了标志性的进步。 1989年9月,国务院通过环境噪声污染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作为法规形式颁布的文件,文件非常重要,1989年12月1日实行。1996年10为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一版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也就有法可依了。

1984年3月8日,在我们第一部82年噪声标准基础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环境噪声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97年12月的修改、2006年的一次修改,2006年11月17日发布了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截止到2020年,在这次标准的“噪声法”修订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的法规、规章、文件293份,不仅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在地方政府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对噪声管理的法规,全国一共293份。

我国噪声标准的发展,马先生在70年代带领大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8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国家噪声标准GB3096-8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正式出台,标准提出了明确的噪声限值,与之配套的环境噪声测量方法标准GB3222-82也正式颁布,两个标准出台后对我国全国噪声包括一系列的法规都是基于此标准确定噪声污染。前期两个标准制定的时候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标准委立项制定,93年国家环保局认为应该加以管理,噪声限值应该由政府颁布法令,后期环保局将与环境噪声相关的测量纳入新标准中,2008年把标准3096改为“声环境质量标准”,与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一致起来,实际上是限值标准,测量方法规范在环境噪声测量技术规范中,由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主管一系列的测量方法。

基础标准沿着原来的标准体系延伸,基础标准由声学标准化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作为分管部门,94年进行了修订3222标准,2006年又分为两个标准:环境噪声描述测量和评价以及环境噪声参数和评价方法。一直到2022年又进行了标准修订,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对应起来。

1.到目前为止我国噪声标准分各种类别也制定了标准,不仅仅是城市环境,在社会生活,包括广场舞、邻里间、室外空调的影响、建筑施工、工业企业、铁路机场、地铁振动产生的污染等等,截止到2022年6月现行有效标准噪声国家标准一共130项,107项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声学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标准体系在国际上非常领先,国外认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这些标准非常领先、非常呈体系,在发展中国家顶多有一个限值标准已经不错了,并没有成套的标准。

与标准法规相适应的最主要的基础还是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只有技术支撑下才有可能把标准落到实处,在这个领域我国在国际上噪声控制技术有很多领域都非常领先。第一项,微穿孔板吸声材料及其应用,国际上这个领域是很热门的方向,也是马大猷先生提出,之前《中国科学报》也介绍了相关的情况。减隔振技术与器件,之前用国外进口的技术,直到今天中国已经国际上达到了领先地位,包括地铁的技术、高铁的技术一同走出国门。声源定位、识别与量化分析技术,空气动力学噪声控制技术及应用,声屏障的设计和制造,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大量的使用声屏障,声屏障多种多样应用。有源噪音与振动控制,用声来抵消声的技术,发出一个声音把噪声抵消掉,这样技术最早我国在80年代开始研究,现在大家喜欢走路的时候戴蓝牙耳机,蓝牙耳机中有源噪声控制的开关,马上噪声降低十几个分贝,坐火车、坐飞机听不到外面的噪声,可以听到比较干净的音乐,这些是有源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声学测量仪器和设备方面,早年参与国际会议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的展商都有设备的摆放,结果没有咱们国家的公司和企业的设备,现在我国声学测量仪器和设备方面发展非常好。在超材料研究方面,包括声斗篷、声隐身的一些轻质材料吸低频的噪声,这方面中国也很领先。2021年国际噪声控制工程会议上,回顾了七篇历史上的经典文章,噪声控制工程领域选择了七篇经典性的文章进行回顾,作为国际公认的经典性的文章,七篇当中有两篇文章是马先生写的,其中一篇是微穿孔板的技术和理论,另外一篇是简正波的文章,教科书当中应用的公式是马先生早年推出来的。在新的超材料领域,如果回顾经典文章一定有中国的地位。

噪声控制技术行业应用方面,马先生说过铁路火车之所以跑不快是因为振动噪声太高了,振动高跑不稳,颠簸起来铁轨损耗快,跑得不稳定也容易出事故,如何控制的稳定,噪声和振动问题是很关键性的,今天高铁跑的世界上第一是因为噪声和控制的水平非常高,很多同志并不了解,以为跑得快是因为机械制造原因,机械制造的水平也是噪声控制的水平,这个领域是很重要的标准。地铁特别是车辆,现在地铁能够走出去,车辆的噪声控制也是国际领先的,道路铁路声屏障,家电的噪声控制,90年代后期中国在国际上“打遍天下”,前期声学所在家电噪声控制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早期国际上卖的冰箱、洗衣机不把噪声作为很大的问题,因为国外人稀少、住的房子大,冰箱、洗衣机放在卧室其他房间,只有中国因为过去住宿条件差,一间房子有冰箱、有洗衣机,所以对噪声要求比较高,经过“卷”了以后中国这个领域提高了,现在国际上中国这个方面也是比较领先的,现在白色家电日本已经没有市场了,基本上被中国占领了,噪声就是很重要的指标。

车辆噪声控制方面,现在已经在发展电动车,汽车噪声控制做了很多工作,电动车把发动机噪声源去掉了,人在其中如何更加舒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电动车其实也有噪声,但噪声级有时已经太低了,某些时候需要加一些声音,不然会对行人产生一些危害。集中空调冷却控制,室外集中空调冷却塔的噪声研究过去是城市很重要的污染源,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变压器的噪声控制,早期我国的变压器噪声也很突出,因为城市中很多变电站,现在不感觉其存在是因为噪声降低下来了。

总体而言,我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划分了声环境的功能区,城市功能区对住、休息区、医院、工业和其他混合区、商业区分类按标准进行划分,地级以上城市已经划分完,1822个县级城市中已经有1820个划分了声环境功能区,全国有324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噪声监测、设置监测点位达到72623个(2021年的数据),2022年的21个城市声环境功能区3618个点位有308个点位实现自动检测,并且向生态环境部直接报送数据,可以监测到某个点位噪声是否超标的情况。全国声环境功能区白天达标率比较高,夜间全国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6.6%,特别小的城市晚上没那么多热闹的区域,但是大城市问题比较多一些。

2006年数据表明这些年全国道路里程增加和交通噪声的情况,里程在不断的增加,同时整个噪声还是在下降的趋势,我国道路在拓宽,而且车辆成倍的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噪声控制的立法、标准和努力产生的结果方面,1979年提出国家车辆噪声标准GB1495之前,在北京市交通噪声达到将近77分贝,站在马路边上没法说话,特别是卡车、拖拉机,中关村大街上还跑着拖拉机和牛车,非常吵闹;车辆排放标准出台后,一下子降低了四五个分贝;82年我国限制标准出台后,又有两三分贝的下降;83年北京市出台第一个条例,达到了基限值,但是随着发展车辆不断的增加,噪声有所提高;89年的条例,噪声法颁布又稳定了一段时间,基本上在标准以下,在70分贝以下,奥运会北京市报道管理噪声问题,结果达到了70分贝以下。每一个变化都是跟国家的法规和标准有直接的关系,标准法规的背后是技术支撑、是一系列科技的发展。十年间公路里程从2006年至2016年增加了24.6%,民用车辆拥有量增长了1.5倍甚至更高,但是交通噪声数据保持平稳的状态,说明法规和技术一直在背后在起这作用,交通噪声控制成果是非常突出的。

这些年噪声污染防治的经验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把噪声作为污染围绕着如何减轻噪声对人的影响;坚持依法治理,法规的影响非常大,马大猷先生每做一件事都要推动立法、推动建立标准,不是单纯的埋头做自己的技术领域,也是今天声学所60年来的思想,并不是埋头只做自己的事情,都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往往是引领国家的发展而不是跟在需求后面,60年代、70年代,别人都没有意识到噪声是个污染的时候,马先生就带领大家开展工作,并且把他的工作变为国家的意志,这样的思路到今天声学所发展得非常好,后期也要坚持。

坚持科技引领,法规和标准背后是科技的发展,如果没有科技实力,只定了标准但是用的是别人的技术、钱被别人赚取是不行的,声屏障研究就是从国外一直到国内自主设计做的路线。坚持源头治理,噪声源包括家电、空调、冷却塔、变压器,从源头开展工作,并不是后面噪声出来了再去想办法,都是在一开始声学所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马先生对压缩机、变压器和小家电等设备的噪声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一直在坚持源头治理,也是前期工作的经验总结。

新时代对于噪声污染防治有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宁静中国也需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现在噪声污染投诉去年是所有环境污染当中排第一位的,前些年还是第二位,去年达到第一位。中央要求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制领域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法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新形势提出了新挑战,行业噪声污染投诉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纠纷也很多,核心装备设备制造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久攻不下,严重影响发展的装备水平。在一些领域直接针对某些装备噪声问题,总书记亲自关心,多次讲、多次批示噪声问题,所以说明中央对此很关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比较分散,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严重,不专业的应对、低水平的重复,举一不能反三、治标而不能治本,很多同志并不是科班出身,机械以及流体专业不得已从事噪声研究,这方面专门人才不足,所以应对工作方面水平比较低,往往是了解了皮毛就加以应付,一直到去年还有人来问分级发动机振动传递的问题,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提这个问题,今天还问这个领域,所以这个领域分散、低水平的重复,专业人员缺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与噪声领域没有更好的结合起来。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噪声科技的研发,不断为科技交流设置障碍,过去噪声领域国际交流没有障碍,我们参与国际会议也没问题,现在不行了,所以设置了更多的障碍,并且先进噪声标准提高了中国准入的门槛,设置一些障碍,比如我国的C919的适航认证,噪声就是一个限制。

人民群众对噪声污染持续的关注,近十年噪声污染投诉连续占据环境投诉总量的前两位,平均达到38%,有些城市达到70%、80%,噪声污染成为北京生活中的闹心事、烦心事。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轨道交通发展迅猛、物流运输日新月异,带来了一些新的深入家庭的噪声污染。现在邻里之间纠纷也很多,也是因为噪声问题。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是康复疗养区、居住文教区、交通道路两侧夜间噪声达标率仍然比较低。一些投诉的方面,2022年全国受理的噪声投诉450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量最高,达到67.5%,其次是建筑施工工地,原来工业噪声比较高,现在已经变为4.3%,占比比较少,交通运输方面也占比比较少。总体而言,社会生活噪声比较突出、建筑施工比较突出,过去街道办的工厂在居民区中产生投诉比较多,现在工厂搬出去了所以投诉会少一些。

夜间指标率偏低,一类区、4A类区,夜间达标率都低。总体而言,4A类是与休养疗养的区域,达标率比较低。2025年的目标,需要全国功能区声环境夜间总监测平均达标率要达到85%,这与白天96%达标率仍然是很低的,所以形势很严峻。过去运渣土是夜间运输,现在改了,有些城市开始让渣土车白天进入晚上别进入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设备装备方面噪声久攻不下,在航空、船用各类发动机噪声控制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风扇、风机、螺旋桨设计阶段不能很好把噪声降低,都是在后期采用各种降噪办法的补救措施,泵、阀、液压方面没有更好的解决噪声问题,低噪声的元器件缺乏,重要核心装备上用的小的装置没有解决好,所以整体噪声也降低不下来,成为环境噪声重要的污染源也为装备可靠性寿命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噪声科技研发应用方面缺乏统筹,学科基础并不牢固,行业人才缺乏,数据积累不足,未掌握充分验证的模型,噪声实验很多问题是过去没有很好的沉下心来研究透,很多问题认识并不到位,未能建立设计软件和量化设计的方法,噪声监测实验数据未能与网络化设备工况识别分析闭环联动,数据孤岛现象突出,行业分割比较严重,就事论事的情况比较多,谁出问题谁自己解决,并没有成体系化的进行解决,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全国高水平的噪声相关专业人才存量不足千人,召开香山科学会议时候分析做了统计,真正达到专业水平的人才比较缺乏,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并且应用合适岗位的人员不足一百人,这个领域当中没想到这么多年底子还这么薄。

新机遇方面,有一些新的变化,城市环境主要噪声源发生了变化,车辆噪声从发动机噪声变为轮胎和路面的噪声,过去突突突声音没有了,现在变为唰唰唰的声音,是路面和轮胎的噪音,居民投诉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噪声变为主要的投诉对象,相关产品噪声指标国际竞争力不足,相关学科领域发展也有新的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也为后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010年主要的投诉对象是建筑施工噪声排第一位,社会生活噪声排第二位、之后是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到2020年第一位投诉是社会生活噪声、第二位交通噪声,之后是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城市污染主要噪声源的变化与投诉率一致,从过去建筑施工噪声第一位现在变为社会生活噪声。人的感觉与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各个城市也有所不同,但是主要趋势是大体一致的,但是对于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投诉在降低。市场主要产品方面,家电方面噪声指标标准化需要完善,需要最大限度与国际标准接轨,因为要进入市场所以要与标准一致起来,不能落后。飞机方面,对标空客和波音,体现在发动机航空噪声优化、机体舱密板的设计;中国高铁独步天下但是也要塑造优势,引领国际标准,中国也需要做标准,让别人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所以标准和法规要跟得上,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噪声接近技术限制性的门槛,再进一步提升经济上已经不合算了,这种情况下如何用新技术新结构进一步的提升,噪声控制也是如此,下一步限制高铁发展还是噪声和振动是重要因素,马大猷先生的话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汽车方面,继续降低燃油汽车噪声的同时也要关注电动车声学问题,电动车与燃油车有所不同,汽车发动机进排气、传动、冷却系统噪声问题突出,新能源汽车噪声问题也要实现弯道超车,路面和轮胎的噪声问题有望进一步的降低,低噪声路面,过去重点在发动机,之后主要在路面和轮胎方面。无人机噪声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市场广泛的关注,动力输出、机体优化也是很大的方面。国际上相关学科领域,声学超材料和智能材料,我国紧扣前沿,无线网络与手机噪声监测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进展,国际上关注的方向我国都取得许多成果,包括噪声源的识别和控制、噪声的数字建模和仿真、噪声振动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流致噪声与振动计算技术和无人系统噪声及其控制等。

欧洲空客发展过程中对于飞机噪声控制每几年要上新的台阶,噪声逐年下降,通过框架性噪声研究计划,空客的噪声一直保持在国际最领先的位置,在航空上中国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要能够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年国际噪声控制工程会议上,无人系统噪声引起广泛关注,六篇大会报告两篇讲到“无人”,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研究员讲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噪声问题,另外一位德国空间中心一位研究员讲了无人机的噪声,这个领域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所以新的方向也要紧扣新的领域。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噪声情况,现在中国也在开展相关工作,噪声问题也是很突出的问题,过去一直没有受到关注。无人潜航器很小,其噪声比潜艇更大,这是之前没有想象到的,噪声源很简单,但是控制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狭小的空间可以应用的措施有限;无人机噪声情况,欧洲有些工作没做之前就开始考虑立法,所以对无人机方面立法走在了前面,所以不仅中国要加强技术研发工作,也要把立法走在前面。

新阶段新作为,新版《噪声法》对通过企业发展对相关技术转化应用、噪声污染监测评价和噪声源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背后需要科技创新有力支撑,认真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可以担负起新时代历史责任,组织论证提出了“宁静中国”科技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在声学所有关同志前期论证梳理之后,2022年8月22日,申请科技部和中科院“香山科学会议”第66次特别会议,“宁静中国”技术学术讨论会,会议上业界各个方面的专家齐聚一堂,各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目的是从顶层梳理涉及噪声的相关学科知识、技术体系,打破固有圈层,加强噪声机理研究等方面支撑新版《噪声法》的实施。与会专家谈到噪声不是孤立的学科,噪声不仅仅是声学也涵盖了物理学、水声、空气动力学、材料学、心理声学等等,噪声污染高也会使人心理发生变化,社会公众心理也在变化。

会议包括四个主体和引领性的报告,介绍了声学技术基础、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以及带来的新挑战。“宁静中国”行动计划建议方面,应对主要噪声污染源、噪声传播条件,新情况新挑战面向相关噪声控制战略需求,抓住国际噪声控制工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统筹谋划学科基础和技术体系,分类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用十至十五年时间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噪声源的噪声要降低十分贝以上,相关科技领域全面走向国际前列,支撑新版《噪声法》实施,支撑制造强国的建设,会议列举了行动计划的目标。“宁静中国”行动计划提出总体的思路,包括目标导向、源头治理、数据赋能、智能控制等。技术途径包括组织分类开展工作,从噪声效应和影响技术基础方面开展研究,突出噪声源的突出问题,列出噪声控制技术、噪声评估标准核心关键问题,梳理解决关键问题的顺序、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基础性的问题和分行业关键技术支撑需求。

香山科学会议形成的意见和建议,除了自身推动相关工作以外,也向科技部、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协会提出了意见建议,最后整理成了纪要发给了不同的部门,由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统一发布。后续的进展方面,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关于噪声方面也做了部署;2022年9月29日,基金委组织海洋噪声技术研究,专门有噪声振动控制先期启动的项目,现在仍然在推进过程中。中科院声学所完成了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高端智库重点研究的课题,对现有监测体系进行评估,之后提出了意见建议,把宁静中国行动计划内容也放入其中,去年生态环境部专门来所里调研,要把整个计划变为一个专项项目是有困难的,可以把监测和评估先做起来,是朝前在走,但是与预期发生了变化。2023年1月5月,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四五的规划,对噪声科技也有专门的支撑;去年3月份,两会期间提出了加强噪声科技支撑的建议,通过两会进行了递交。6月份《科学通报》发表专题文章,之后生态环境部征求意见把我们的建议加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会之后对所提出意见,科技部、教育部、市场监督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等部委有关部门给予回复表示支持,但是计划落实起来还要具体的推动。2023年“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把香山科学会议内容列入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并且在《科学通报》发表专题文章。生态环境部来进行交流,他们也做了具体的工作,“宁静中国”不是一次建成的,要“宁静细胞”开始,宁静小区、宁静车厢逐步的建构,现在全国创建宁静小区1385个,铁路部门有“宁静车厢”,车厢里非常的安静并不吵闹。

建设宁静中国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当前我国噪声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有很多成绩,噪声控制的任务非常艰巨繁重,实现的目标也任重道远,提出行动计划要坚持目标导向、源头治理、数据赋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要加快机理研究和应用步伐,掌握核心技术、制定国际标准,疏通噪声控制转移转化的途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宁静中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做出系统性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汇报,感谢大家!

【邀请报告】

【讨论与交流】

程明昆:宁静中国是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生活中的宁静的安宁,也牵扯到国防和科技各个方面,田静把这些年来我国在噪声控制、声学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层面。报告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关键是如何促进国家真正全面推进计划。此外现在行业所用的声学分析软件基本上是国外的,需要真正促进中国自主声学软件的开发,包括在AI技术发展基础上构建自主声学软件体系。

赵保路:声学所对我国噪声控制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噪声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情绪等很多问题,并且会引起大脑产生损伤。除了噪音以外也有谐音,谐音对身体有好处,自然的水声、风声、鸟叫声、甚至于音乐治疗,从频率上分类还有超声和次声,这方面声学所有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

田静:声学所研究声波的方位最广,从次声到超声都有,至于对人的影响,可听声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观的。次声和超声都听不到,至于对人是否有影响,实际上也有强弱的原因,弱了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强度大了都对人有影响,例如次声对7、8赫兹与人的器官产生共振,晕车、晕船就是次声的影响,超声也是如此。目前“声景观”的研究方兴未艾,鸟叫等自然环境声的影响可纳入其中,强度比较大流水声让人感受比较舒服,蚊子叫的声音很小,却导致睡不着觉,这些因素涉及到人的主观反应,所以会比较的复杂,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工作。

罗恩生:从“环境噪声防治法”到现在“噪声防治法”,“环境”二字没了,是怎样的考量?

田静:现在凡是涉及噪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即只要噪声产生了污染就要管理,过去强调城市环境,现在就是声质量标准,而不讲城市标准,等于把噪声影响范围扩大了,所以把“环境”二字去掉。

张碧星:今天听了报告非常受启发,进一步了解了声学所在噪声方面的贡献,现在的超声的相控阵各种的聚焦是提高有用的信号,没想过如何抑制降低结构噪声。噪声的控制与测量方面需要在网络方面进一步融合进展,超声“云检测”“云数据处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目标信号监测发展比较快,以后噪声工程中的云处理也是很好的发展领域。

莫福源:信号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间必然要产生噪声,从应用角度而言噪声不可以全部消除,可以利用人的听觉特性使噪声存在但是听不见,利用人耳“掩蔽效应”噪声是可以被信号掩蔽掉的。音频信号增强技术具有很好的优势,以语音信号为例,语音频谱如实线曲线,可以根据信噪比构造成型滤波器,使噪声总功率不变,但是形状变化,利用人耳掩蔽效应简化增强运算就听不见噪声了,希望与现有方法结合,提高运算率并且提高处理的质量,我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年轻人。

何远光:回到声学所来参加所里成立60周年的所庆和沙龙活动感觉非常的高兴非常自豪。田静的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独创性。声学所在噪声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造福了社会,改变了国外一统天下的局面。声学所科研人员有爱国情怀、有历史担当、有重要的使命感,“宁静中国”2035年的发展目标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工作。建议继续推动“宁静中国”列入国家总体大的发展计划,采取措施改变目前噪声控制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的现状。

张志林:我个人与声学所的成长在一起,从马书记和罗副所长开展合作有十多年了,今天听了田老师这么精彩的报告感到非常的幸福,收获很多,对此表示非常感谢。

曹以玉:祝贺沙龙取得圆满成功,感谢所领导对老科协活动的重视,声学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取得了很多引领性开创性的成果,非常符合当前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充分反应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不断的传承与发扬,向声学所科学家们学习和致敬,感谢科学家们的付出和劳动。

孙建国:本次大会组织有力,领导也高度重视,我代表院老科协表示感谢,并对本次沙龙举办表示满意。沙龙良好的学术氛围助力声学所建所60周年“所庆”工作,田静研究员的主旨报告不仅介绍了噪声科技研究领域进展以及声学所取得的成果,还系统梳理了我国噪声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进展情况,报告对老科协搭建的平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的传帮带不断壮大声学所的研究队伍,帮助老同志在抢占制高点方面更好地出谋划策,助力一线科研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实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目标。

沈建中:本次沙龙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声学所小组的成员也参与其中,我们希望建立起平台,可以让老年和青年科研人员结合起来共同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贡献更大的力量。感谢田静研究员做的精彩报告,感谢下面的秘书组做了精心的准备,感谢所有来参会的委员,希望能够再进一步的吸收一些年轻退休的人员参与,并且把想法可以更好的吸收,最后是要感谢院领导、所领导、兄弟协会领导来参与沙龙!


[返回]

【总结与建议】

[返回]

程明昆:宁静中国是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生活中的宁静的安宁,也牵扯到国防和科技各个方面,田静把这些年来我国在噪声控制、声学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推向更高的层面。报告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关键是如何促进国家真正全面推进计划。此外现在行业所用的声学分析软件基本上是国外的,需要真正促进中国自主声学软件的开发,包括在AI技术发展基础上构建自主声学软件体系。

赵保路:声学所对我国噪声控制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噪声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会导致情绪等很多问题,并且会引起大脑产生损伤。除了噪音以外也有谐音,谐音对身体有好处,自然的水声、风声、鸟叫声、甚至于音乐治疗,从频率上分类还有超声和次声,这方面声学所有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

田静:声学所研究声波的方位最广,从次声到超声都有,至于对人的影响,可听声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观的。次声和超声都听不到,至于对人是否有影响,实际上也有强弱的原因,弱了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强度大了都对人有影响,例如次声对7、8赫兹与人的器官产生共振,晕车、晕船就是次声的影响,超声也是如此。目前“声景观”的研究方兴未艾,鸟叫等自然环境声的影响可纳入其中,强度比较大流水声让人感受比较舒服,蚊子叫的声音很小,却导致睡不着觉,这些因素涉及到人的主观反应,所以会比较的复杂,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展工作。

罗恩生:从“环境噪声防治法”到现在“噪声防治法”,“环境”二字没了,是怎样的考量?

田静:现在凡是涉及噪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即只要噪声产生了污染就要管理,过去强调城市环境,现在就是声质量标准,而不讲城市标准,等于把噪声影响范围扩大了,所以把“环境”二字去掉。

张碧星:今天听了报告非常受启发,进一步了解了声学所在噪声方面的贡献,现在的超声的相控阵各种的聚焦是提高有用的信号,没想过如何抑制降低结构噪声。噪声的控制与测量方面需要在网络方面进一步融合进展,超声“云检测”“云数据处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目标信号监测发展比较快,以后噪声工程中的云处理也是很好的发展领域。

莫福源:信号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间必然要产生噪声,从应用角度而言噪声不可以全部消除,可以利用人的听觉特性使噪声存在但是听不见,利用人耳“掩蔽效应”噪声是可以被信号掩蔽掉的。音频信号增强技术具有很好的优势,以语音信号为例,语音频谱如实线曲线,可以根据信噪比构造成型滤波器,使噪声总功率不变,但是形状变化,利用人耳掩蔽效应简化增强运算就听不见噪声了,希望与现有方法结合,提高运算率并且提高处理的质量,我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年轻人。

何远光:回到声学所来参加所里成立60周年的所庆和沙龙活动感觉非常的高兴非常自豪。田静的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独创性。声学所在噪声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造福了社会,改变了国外一统天下的局面。声学所科研人员有爱国情怀、有历史担当、有重要的使命感,“宁静中国”2035年的发展目标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工作。建议继续推动“宁静中国”列入国家总体大的发展计划,采取措施改变目前噪声控制技术领域人才缺乏的现状。

张志林:我个人与声学所的成长在一起,从马书记和罗副所长开展合作有十多年了,今天听了田老师这么精彩的报告感到非常的幸福,收获很多,对此表示非常感谢。

曹以玉:祝贺沙龙取得圆满成功,感谢所领导对老科协活动的重视,声学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取得了很多引领性开创性的成果,非常符合当前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充分反应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不断的传承与发扬,向声学所科学家们学习和致敬,感谢科学家们的付出和劳动。

孙建国:本次大会组织有力,领导也高度重视,我代表院老科协表示感谢,并对本次沙龙举办表示满意。沙龙良好的学术氛围助力声学所建所60周年“所庆”工作,田静研究员的主旨报告不仅介绍了噪声科技研究领域进展以及声学所取得的成果,还系统梳理了我国噪声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进展情况,报告对老科协搭建的平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的传帮带不断壮大声学所的研究队伍,帮助老同志在抢占制高点方面更好地出谋划策,助力一线科研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实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目标。

沈建中:本次沙龙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声学所小组的成员也参与其中,我们希望建立起平台,可以让老年和青年科研人员结合起来共同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贡献更大的力量。感谢田静研究员做的精彩报告,感谢下面的秘书组做了精心的准备,感谢所有来参会的委员,希望能够再进一步的吸收一些年轻退休的人员参与,并且把想法可以更好的吸收,最后是要感谢院领导、所领导、兄弟协会领导来参与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