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万物简史》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严维明、陈邕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ISBN 7-80679-754-8
作者简介:比尔.布莱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德雷克大学。1973年起在英国任职于《泰晤士报》、《独立报》,同时也是《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的撰稿人,现与家人居住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莱森擅长用独特的目光来观察、思考我们周围的世界。他的博学和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知识与智慧,使他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引人入胜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载文评论)。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和与美国式的幽默融合在一起,可谓趣味横生。作者的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这些作品都居美、英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 布莱森才华横溢,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众多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帮助读者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出现的最新科学事件,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喷发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
作者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深切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作者一次次把目光对准人类那些糟糕的发明,震惊于人类对海洋的危害,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对动物的赶尽杀绝。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本书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荣登2003年度美国十大畅销书榜,科学类图书第1名,2004年度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3名,非文学类畅销书第1名。2004年初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2004年6月获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安万特( Aventis )奖。
书评人:赵复垣
一本书,一桌科学的盛宴
近年来,很多优秀的欧美科学普及著作被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有兴趣于科学的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比尔·布莱森所著的《万物简史》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部。
据说,作者为了写好这本书,曾经向数十个学科的几百位专家请教当今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前后花了3年时间查阅各种科学资料,可见其创作态度是相当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这非常令人钦佩。还有,把一个深奥复杂的科学问题用通俗易懂,饶有兴味的语言表达出来,似乎是作者特有的“强项”,而这正是一个优秀科普作家必备的素质。
为什么说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微观粒子又怎样以一种不可捉摸的形式运行?在恐龙灭绝后的时代,人类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本书涉猎了宇宙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地质学、生命科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广泛的学科,每一部分叙述都是由浅入深、亲切自然,平实而又生动,让读者开卷就会被强烈吸引,难以释手。
关于宇宙的形成,作者讲述了这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首先发现,天线中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里有一种奇怪的噪声,开始时他们并不明白噪声从何而来以及噪声的实质。直到科学家们有所交流之后,大家才明白,这正是大爆炸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学家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个故事反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某种合理性。再加上哈勃关于河外星系光谱红移现象的研究及宇宙膨胀的推断,从此以后大爆炸理论才逐渐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为了解释广义相对论,作者这样比喻,如果一个人想去宇宙的边缘去看看“宇宙之外”还有些什么,那么他可以到达宇宙边缘吗?因为这个人走啊走啊,就算是走了几十亿光年或者上百亿之远,他不仅到不了宇宙边缘,还可能会回到他原来出发的地方,因为宇宙空间具有一种弯曲而不是平直的结构,其原因,正是万有引力的无处不在。
有了大爆炸理论,我们似乎对宇宙有所了解了。然而千万别得意忘形,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谜题还多着呢!比如微观粒子的行为。人们创造了量子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例如电子等的运行规律。可是量子力学自诞生以来就令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头疼不已,甚至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本书中就生动地描述了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现象。早在1925年,沃尔夫冈.泡利在提出 “不相容原理”时表达了一种看法,某些成双结对的亚原子粒子,即使被分开很远的距离,其中一个居然能够马上“知道”另一个的某种状况。例如粒子都有一个特性叫做自旋,根据这个理论,如果人们一旦知道了一个粒子的自旋,那么它的那个“姐妹粒子”马上会以相反的方向、相等的速率自旋,无论它们之间相距多么遥远。这就好像是两个相同的台球,一个放在在美国俄亥俄州,另一个放在遥远的斐济,当你使得其中一个旋转起来的时候,另一个就立即以相反的方问旋转起来,而且旋转速度完全一样,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更不可想象的是,这种现象居然被科学家们用实验证实是真实的存在。1997年,瑞士的科学家第一次证实了相距11千米的两个光子相互之间的“纠缠”。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神奇的量子力学。时至今日,有人甚至形容量子力学真的是“可怕”!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但首先是一个人类学问题。我们最早的祖先来自哪里?1974年由唐纳德·约翰森带领的考古小组,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几块属于一个318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化石,后来人们给这个古猿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露西。约翰森认为露西非常重要。他说:“她是我们最早的祖先,猿和人类之间的那个缺环。” 虽然露西身材短小,只有1米高,但她会直立行走。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露西和她的同类从树上来到地上,而后又走出非洲丛林。从300万年前到200万年前的这个时期,估计有多达6种“人科动物”生活在非洲大陆,有的种类最终灭绝了。然而,只有其中一种命中注定要延续下去,即“人属”。露西和她的族群真的会是今天人类的共同祖先吗?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
一本《万物简史》,就如一桌科学的盛宴。快来享受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