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科技创新启示录》
作 者:金涌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 S B N :ISBN 978-7-302-56853-7
作者简介:作者金涌1959年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毕业,先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73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直至2019年退休,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方向为化学反应工程和生态工业化学。现任中国化工学会、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曾获国家科技奖、发明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国内外近百位知名科技大师所创造的科技成果,不止于传授科技知识,更通过讲述故事,体会和领悟大师们想象力、联想力、思辨力等创新能力的迸发和其科学素质的凝练过程,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书 评 人:张建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实现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书是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包括有志于科技工作的青少年学生应当认真阅读的一本科普读物。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驱动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没有科技创新,经济、医疗、教育、民生等各个层面都很难有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昵?这本书通过古今中外近百位科技创新名人的创新经历的总结给出了答案。
本书指出,科技创新的根源植于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基础科学研究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往往容易被急功近利者所抛弃或忽视。但是基础研究一旦有所突破,才会有科技创新的思路和沃土。此外,学术交流与争论也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与争论才会启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路,关着门搞科研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本书也指出,从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到工程应用,也不是简单的人力和经费扩大投入所能完全解决的,这也是一个跨越过程,这被称为科技创新的“死亡谷”。这也是科技创新必须跨越的一个过程。
本书还指出,人才培养是创新的的百年大计。在现今的商业社会里,要给那些愿意潜心研究、耐得住寂寞的人更多的生存空间,社会要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土壤和氛围。在重大科技创新研究中,能工巧匠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工匠精神就是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社会还要有拒绝平庸、宽容失败的土壤。统计资料显示,科研创新成功率仅有10%左右。如果从开始就知道这一件事肯定成功,那这就不是科学研究了。失败者的经验,对于成功者何尝没有借鉴作用呢?可以说,成功者都是踩着失败者的肩膀爬到顶峰的。正是总结了前人失败者的经验才会有后人的成功。
在现今社会,要实现科技创新首先自身必须具有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想要实现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有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说,好的教育、特别是鼓励思辨思维的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提。现在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师正在由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以学习引导为主;学生也正在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和深入学习,更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新;不再关注知识记忆能力,而是看重创造力、协作力、领导力和批判思维。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创新能力与人的智商并无必然的联系。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科学家的平均智商为120左右,仅居于中上水平。创新与年龄大小也无关系,古今中外都有不同年龄的伟大科技创新科学家。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能力,这需要的是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和内驱力。想象力主要是抽象思维的提升的能力;联想力是从某人或某事联想到其他相关印象的能力;观察力是形象思维的始发点,是善于发现已有理论在自然实践中的矛盾,是挑战传统理论的依据;思辨力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剥开层层表象直击事物本质的能力;行动力是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件事并力争取得成功结果的行动能力,并乐于尝试、创新和思考,直至获得成功;所谓内驱力主要包括好奇心、上进心、坚持不懈的执着、耐住寂寞、坚守信念、抗争逆境、挑战权威和质疑传统等思维等。可以说,有了这些能力并有相应的环境条件,很多人都可能成为伟大的科技创新的成功者。
本书也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应有的素质和这些素质的培养问题。素质是内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外在表现,是在言谈待物间不经意的表露。它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环境熏陶等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品质,它会默默地影响着创新创造者的行为。其中学校教育是最系统、最关键的影响创新者素质形成的因素。我国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要在树人的整体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去考虑,而不是把两者分开。虽然讲“德育为先”,但“德”是不可能脱离智、体、美、劳而单独存在的,而是融化和体现于其中。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追求客观真理、自由探索、理性质疑、执着求新,为人类进步、幸福和自我解放而不懈奋斗,并具有经世济民的特质。有成就的科技创新大师,除了他们的外在学术成就外,都有强大的内在品质支撑,成为他们刻苦创新的源动力。
总之,科技创新新离不开创新者的品德和智慧,但也必须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出现必须具有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的客观环境。有了创新人才,还必须给他们应有的创新环境,只有两方面的结合才可能产生济世救民的科技创新成果。
所谓科技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层次的科技创新成果。第一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了前人没有没有注意到的新现象,提出并延引成新猜想;第二是发明,这是证实了某个原理,从而可以利用该原理改造事物;第三是创造,是利用已有的原理推演出新产品的设计和新的使用方法等;第四个层次是创业,这是把以上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产生经济效益以利国计民生。
本书最后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资凝聚力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但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于科技水平。简而言之,科技水平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
本书也指出,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重大和原始创新方面。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仍需做出巨大的努力。
美国工程院于2008年对未来工程创新提出了14个重大领域,包括经济实用的太阳能开发、核聚变能源利用、经济的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研制更有效的药物、脑科学等重大项目。这些创新项目都是关系经济和民生的重大领域,发展的空间极其巨大,影响也十分深远。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3年前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列出了12项将会改变全球经济的颠覆性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知识型工作自动化、先进机器人技术、新一代基因组技术、先进材料等重大领域。
中国科协在2019年第21届年会上,提出了20个有待突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包括暗物质粒子研究、激光核聚变新途径、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材料、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全智能化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大地震机制及其预测、可再生合成材料等重大领域。
总之,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现有的科学知识为我们奠定了科技创新的路基,但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问题正在等待着新一代年轻人做出更大的努力。本书既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指出了方向,也为后人的科技创新之路总结了方法和经验。有志于为科技创新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年轻人将会从本书获得有益的的启示,尽快打开本书了解科技创新之路的详情吧!